- 年份
- 2024(5017)
- 2023(7282)
- 2022(5509)
- 2021(5183)
- 2020(3996)
- 2019(9020)
- 2018(9021)
- 2017(16046)
- 2016(9081)
- 2015(10259)
- 2014(10116)
- 2013(9913)
- 2012(9358)
- 2011(8686)
- 2010(8846)
- 2009(8269)
- 2008(7896)
- 2007(7224)
- 2006(6858)
- 2005(6039)
- 学科
- 济(36465)
- 经济(36408)
- 农(26288)
- 业(23773)
- 管理(19924)
- 农业(18025)
- 中国(13488)
- 企(13428)
- 企业(13428)
- 业经(13415)
- 地方(12740)
- 制(9858)
- 财(8565)
- 农业经济(8158)
- 方法(8128)
- 发(8025)
- 学(7050)
- 发展(6855)
- 展(6834)
- 教育(6677)
- 数学(6526)
- 银(6426)
- 银行(6423)
- 数学方法(6406)
- 行(6188)
- 收入(6104)
- 体(6060)
- 融(6055)
- 金融(6053)
- 策(5858)
- 机构
- 学院(122040)
- 大学(119620)
- 济(45953)
- 经济(44533)
- 研究(43911)
- 管理(42499)
- 理学(35116)
- 理学院(34607)
- 中国(34466)
- 管理学(34013)
- 管理学院(33739)
- 京(26529)
- 科学(25328)
- 农(25058)
- 财(22629)
- 江(22241)
- 中心(21871)
- 范(21077)
- 所(20992)
- 师范(20962)
- 研究所(18570)
- 农业(17982)
- 州(17475)
- 业大(17392)
- 北京(16738)
- 师范大学(16677)
- 财经(16477)
- 省(16251)
- 院(15806)
- 经(14633)
- 基金
- 项目(76348)
- 研究(62652)
- 科学(59829)
- 基金(52456)
- 家(44054)
- 国家(43480)
- 社会(39730)
- 科学基金(37174)
- 社会科(37036)
- 社会科学(37027)
- 省(31557)
- 教育(28301)
- 编号(27927)
- 基金项目(27651)
- 划(25519)
- 成果(24153)
- 自然(20636)
- 自然科(20056)
- 自然科学(20053)
- 课题(19998)
- 自然科学基金(19651)
- 资助(19501)
- 发(18397)
- 年(17235)
- 重点(16755)
- 部(16220)
- 性(16099)
- 国家社会(15815)
- 发展(15504)
- 规划(15504)
共检索到207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华
延安时期,巫神在乡村社会具有的特别权威,使得中共改造巫神借用了二流子的符号,并使得对二者的改造交织在一起。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造虽离不开权力的强制性,但通过思想改造的自我呈现与组织纪律的社会再生产,展示了群众自我改造的运动景观,可以说,超越了西方相关社会理论的简单逻辑,促进了社会现代性的成长。根据地运动式社会改造虽然不能根除观念世界中的"他者",但当群众熟悉了社会运动的民主形式后,也在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着运动的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
观念世界 巫神 二流子 现代转型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起民
认识和革新乡村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进入陕甘宁边区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持续系统地探索。战争环境下的文化动员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文化建设的失衡问题,更难以实现革命文化扎根于乡土的目标。为应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力图通过群众路线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乡村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知识群体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提高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化的整合效能,推进新文化扎根于乡村社会。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毛泽东 陕甘宁边区 乡村社会 群众路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佳
抗战时期以黑峪口村为代表的晋西北农村社会在中共领导下发生巨大变化,农民阶级的升降导致其村内土地的重新分配,继而引发的土地买卖和地权转移又使各村庄间的原有土地归属格局,造成以下结果:一是村庄内部的土地分配趋向分散和小型化,小农家庭经济发展迅速;二是各村土地开始向本村集中,原本混乱无序的村落土地关系和村界亦由此变得逐渐清晰。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光晔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紧密贴合国内外时局发展态势,采取会议宣讲、文件传达等多种形式,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与趋向,正确处理了抗战时期是否抗战,速战还是久战,要不要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片面抗战还是全面抗战,以及在国共双方因抗战而发生摩擦的背景下,怎样团结斗争等问题。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今日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思政教育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彩苹
大力发展农业,是延安时期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区物质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面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陕甘宁边区,党和边区政府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农贷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等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互助合作劳动、劳动竞赛、典型带动等调动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崭新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发展新型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农业开发 史实考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朝友 韩文杰 张雨强
单元设计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呈现出以大观念为中心的单元设计的发展趋势。逆向教学设计与科学-写作启发式教学设计乃是其中典型的两种设计思路,前者思路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活动-制定学习活动",后者思路为"准备单元的概念图-借助概念图确定大观念及其子观念-规划与大观念及其子观念相一致的活动"。深入分析这两种单元设计,可发现它们都以建构主义为学习理论基础、以大观念实现"少即是多"的课程设想、以大观念引导单元设计。这些考察与分析表明,以大观念为中心的单元设计适合我国当下的需求,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教师需要做出诸多努力:回顾教学设计的原点,提升学习理论的认识;转变教学设计思维方式,走向大观念的单元设计;围绕大观念的学习要求,研习课程要素的设计技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隽
本文讨论张学文的《大学理性研究》,充分肯定其对于现时代的中国语境的特殊意义,即针对的是大学"失范现象"。但同时强调在"大学理性"之外,也要讲"大学感性",更要关注"大学的情理结构"。进而引入更为开阔的立体结构视域,即将大学视作一种"人格单元",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使命应当区分若干层次:其一,承担知识传承与教化育人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则必须为人师表,在道德上、传统上、学科上都是如此;其二,承担社会互动与学境构造的责任,即不是简单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是与社会相互为用,既有服务的一面,更有指导和示范的功能;其三,承担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使命,能创造出和谐的求知、求学与求道的精神共同体。
关键词:
大学理性 人格单元 观念侨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齐晓明 马伟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则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如何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现实性的重大课题,当前对三大红色文化发掘已较为深入,其效果显著,但一些地域性红色文化研究则是不够突出,甚至在概念界定方面也极为滞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东北小延安","东北小延安精神"被视为是延安精神的延续。将"东北小延安精神"引入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价值引导等积极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郝锦花 田正平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与城市教员相比有较大悬殊,甚至不及城市工人之平均工资和乡村私塾先生的实际收入。可以说,清末民初乡村小学教员待遇之菲薄,乡村新式教育事业之举步唯艰,是历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的必然结果。以史为鉴,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教育问题。
关键词:
乡村 小学 教育 教员 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梦麒 陈佳 温馨 杨新军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启耀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