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3)
- 2023(7950)
- 2022(6556)
- 2021(5854)
- 2020(4399)
- 2019(9932)
- 2018(9574)
- 2017(17448)
- 2016(9411)
- 2015(10320)
- 2014(10552)
- 2013(10671)
- 2012(10564)
- 2011(10008)
- 2010(10292)
- 2009(9563)
- 2008(9161)
- 2007(8511)
- 2006(7923)
- 2005(7124)
- 学科
- 济(48921)
- 经济(48874)
- 农(27489)
- 业(25700)
- 地方(19795)
- 管理(19084)
- 农业(18646)
- 中国(18536)
- 业经(14762)
- 企(13255)
- 企业(13255)
- 发(12237)
- 方法(10576)
- 地方经济(10171)
- 发展(9727)
- 展(9706)
- 融(9555)
- 金融(9555)
- 制(9436)
- 学(9329)
- 银(9271)
- 银行(9252)
- 行(9139)
- 农业经济(8940)
- 数学(8831)
- 数学方法(8761)
- 环境(7970)
- 财(7805)
- 贸(7245)
- 贸易(7233)
- 机构
- 学院(142565)
- 大学(137205)
- 济(59919)
- 研究(58561)
- 经济(58511)
- 管理(48994)
- 中国(45277)
- 理学(40688)
- 理学院(40046)
- 管理学(39396)
- 管理学院(39094)
- 科学(35866)
- 农(32491)
- 京(31288)
- 所(30775)
- 研究所(27730)
- 中心(26410)
- 财(26181)
- 农业(23961)
- 江(23777)
- 范(22426)
- 师范(22233)
- 业大(22076)
- 院(20903)
- 省(20475)
- 北京(20329)
- 州(19375)
- 财经(19346)
- 科学院(18611)
- 发(18052)
- 基金
- 项目(91013)
- 科学(71526)
- 研究(69009)
- 基金(63521)
- 家(55703)
- 国家(55100)
- 科学基金(46073)
- 社会(44384)
- 社会科(41695)
- 社会科学(41691)
- 省(37526)
- 基金项目(33525)
- 划(30912)
- 教育(29282)
- 编号(28952)
- 发(27571)
- 自然(27161)
- 自然科(26450)
- 自然科学(26448)
- 自然科学基金(25919)
- 资助(24503)
- 成果(23546)
- 发展(22571)
- 展(22166)
- 重点(21137)
- 课题(21057)
- 部(18957)
- 创(18743)
- 国家社会(18267)
- 农(17768)
共检索到238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杨慧敏
中国快速城镇化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中国过去乡村聚落的变化轨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后乡村聚落的格局为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提供参照,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资源经济利用的人口承载力奠定了乡村聚落发展大势的基础。在国内外聚落比较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形成条件及变化,提出城镇化发展中聚落发展的四种主要型式:规模粮作村,专业化农业村,旅游专业村和居住型村落。此外,还会有不同形式的混合村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敏 李先逵
重庆这座以山城、江城著称的城市,有其特有的山地环境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重庆乡村聚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原有的特色聚落与文化正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已丧失曾有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重庆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即:尊崇地理环境,选址科学;优化聚落形态,凝聚活力;传承建筑风貌,彰显品质;经营田园景观,回归意趣。通过体系化的建设以提升、发展现有乡村聚落,从而使乡村聚落文化与品质得以展现。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文化传承 发展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大玉 张文君 陈丹良
传统乡村聚落普遍具有集群特征。过去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聚落的演变特征、空间特征、历史文化和基因图谱等方面,成果虽丰,但随着新时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新要求不断提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实际困难。对此,基于集群理念,首先,从理论上对传统乡村聚落的集聚性、关联性、系统性和特质性等四个支撑属性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辨析,认为“集群模式”的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发展是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融合过程,保护激发发展潜力,发展又不断促进保护。其次,在保护观和规划观上进行转变,传统乡村聚落集群模式是自然空间体系、城乡协同体系、价值增值体系和品牌营建体系的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在规划上提出应合理划分集群单元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系统;在运营上营建刚性与弹性融合的韧性机制和品牌IP。最后,进一步讨论未来价值评估方法和因地制宜实施路径是传统乡村聚落集群模式的主要内容,以期完善我国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发展的集群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在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根据乡村聚落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解释乡村聚落间发展差距;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乡村聚落发展可持续性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扩充则能够较好体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发展及演化机制,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性。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乡村 聚落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2020年后,中国反贫困将转入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乡村聚落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环卫、文化、防灾减灾等功能的发展不充分和多维剥夺,是乡村相对贫困的重要表现和重要原因,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必须从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出发。论文在梳理相对贫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着眼于乡村聚落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关联,分析乡村聚落与乡村相对贫困发生、乡村聚落优化与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建立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以期为2020年后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①乡村相对贫困的形成与聚落要素、功能密切相关,并因区位、布局、规模、形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②乡村聚落是缓解乡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建立的空间基础,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乡村聚落的要素支撑与空间载体功能;③基于相对贫困治理的乡村聚落优化策略包括振兴村落产业、优化村落空间组织、强化村落文化认同、建立绿色生态村落、促进村落多功能协同转型、坚持分类施策等6个方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中华
众所周知,农业聚落文化遗产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它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在现代农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以活态的形式而存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下,农业聚落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本文通过对世界农业聚落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先进经验进行梳理,提出了我国农业聚落文化遗产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阳 房艳刚 梁璐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在经历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三种主要流派的过程探索之后逐渐趋向体系化、完整化,构成了整个现代地理学的思想轮廓和学术分期。论文在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流派成果开展整合性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三种流派范式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内涵各有侧重,呈现出“传统—批判—整合—超越”的更新路径,相互之间兼收并蓄,并行不悖。其中,实证主义地理学主要以刻画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性、区域性为主,表现为“空间化秩序特征描述”;人文主义地理学热衷于对景观地方性、象征性意义的探索,充满了“多元化人文情感关怀”;结构主义地理学注重景观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关注景观背后的“因果化博弈机制解释”。总体来看,乡村聚落景观框架下的流派研究成果微观多于宏观、静态多于动态、物质空间多于社会经济空间,对指导中国乡村振兴实践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未来应从人文地理方法论的视角创建中国特色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中国范式”,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的聚落景观有所侧重地强化“短板研究”,以综合并充分发挥各个流派的优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泽 吴博萌
【目的】识别乡村聚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情况,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以转移矩阵、动态度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主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土地利用演化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价值提升策略。【结果】①2009—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缩减,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呈现生态环境破碎化和生态斑块离散化的特征。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水系、滩涂和湿地构成高值区,耕地与建设用地构成服务价值洼地。③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1.11亿元;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调节服务价值为主,占总比重79%, 价值减损斑块集中在研究区东南部,具有较强空间聚集性。【结论】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缓慢下降,东南片区的高值区服务功能退化显著。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建设用地蔓延方向、减缓聚落扩张速度、预留生态资源功能恢复周期能有效帮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泽 吴博萌
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定量评估研究对培育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乡村可持续发展多元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气候调节性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征,论文在传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中加入气候调节评估板块,构建“生态系统基底—生态系统压力—生态廊道功能—生态系统潜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以献县乡村聚落为例,探讨献县2009—2020年乡村聚落生态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生态韧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韧性低值区分布于乡村聚落周边地区与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地区,空间依赖性显著。(2)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在此过程中生态韧性受损最严重的片区呈现出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土地利用演化加速、交通线路密集复杂与生态斑块分散破碎的特征。(3)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从供需两侧统筹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并依据生态植被的年龄、规模与类别多元化设定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泽 吴博萌
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定量评估研究对培育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乡村可持续发展多元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气候调节性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征,论文在传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中加入气候调节评估板块,构建“生态系统基底—生态系统压力—生态廊道功能—生态系统潜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以献县乡村聚落为例,探讨献县2009—2020年乡村聚落生态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生态韧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韧性低值区分布于乡村聚落周边地区与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地区,空间依赖性显著。(2)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在此过程中生态韧性受损最严重的片区呈现出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土地利用演化加速、交通线路密集复杂与生态斑块分散破碎的特征。(3)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从供需两侧统筹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并依据生态植被的年龄、规模与类别多元化设定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