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1)
2023(11961)
2022(10219)
2021(9183)
2020(7885)
2019(18104)
2018(17726)
2017(33511)
2016(18209)
2015(20583)
2014(20991)
2013(20971)
2012(20110)
2011(18774)
2010(19446)
2009(18312)
2008(17985)
2007(16774)
2006(15084)
2005(13456)
作者
(56525)
(47564)
(47179)
(45345)
(30062)
(22661)
(21666)
(18619)
(17892)
(17013)
(16297)
(15820)
(15346)
(15101)
(14885)
(14746)
(14136)
(13884)
(13668)
(13552)
(12160)
(11785)
(11611)
(10996)
(10802)
(10651)
(10536)
(10507)
(9751)
(9669)
学科
(98049)
经济(97941)
管理(47734)
(45693)
方法(34590)
(33274)
企业(33274)
(32816)
数学(29931)
数学方法(29649)
地方(23821)
中国(23710)
农业(21616)
业经(21083)
(20992)
(19310)
(17414)
地方经济(14096)
(13486)
金融(13478)
(13387)
贸易(13377)
(13363)
银行(13317)
(13140)
(12847)
(12829)
理论(12788)
(12691)
(12411)
机构
大学(276361)
学院(276090)
(120708)
经济(118047)
研究(101326)
管理(100120)
理学(84658)
理学院(83653)
管理学(82108)
管理学院(81585)
中国(76580)
科学(61161)
(59148)
(54726)
(54643)
(52906)
研究所(47694)
中心(46084)
(44519)
财经(42437)
业大(42354)
农业(41924)
(38150)
经济学(37839)
(37736)
北京(37484)
师范(37338)
(35439)
(34523)
经济学院(33777)
基金
项目(174813)
科学(135888)
研究(128660)
基金(124725)
(108844)
国家(107877)
科学基金(90379)
社会(82021)
社会科(77297)
社会科学(77275)
(69443)
基金项目(65430)
教育(58578)
(57691)
自然(55714)
自然科(54383)
自然科学(54362)
自然科学基金(53350)
编号(52957)
资助(50977)
成果(44765)
重点(39765)
(39430)
(38600)
课题(37510)
(35233)
国家社会(33903)
创新(32956)
科研(32892)
教育部(32683)
期刊
(148171)
经济(148171)
研究(85702)
中国(60765)
(55035)
学报(46804)
(42698)
科学(41848)
管理(36449)
农业(35863)
大学(35231)
学学(33210)
教育(29582)
(27197)
金融(27197)
业经(24626)
技术(24418)
经济研究(23347)
财经(21844)
问题(19350)
(18970)
(17002)
(15207)
技术经济(15141)
统计(14583)
(14248)
世界(13786)
经济问题(12800)
商业(12718)
(12717)
共检索到434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仲斌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出发,结合中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发展历程及目标模式,就中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我国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是逐步向目标模式演进的,但现状仍然与目标模式相去甚远,远未达到均衡状态,政府应创造条件,对不同的经济组织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光华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祖君  郭晓鸣  
现实考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现出沿着小农户、农业公司、"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路径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显著趋势。理论分析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发生着由分离走向整合、由纵向整合走向混合整合的明显变化。其政策含义在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合作社在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中作用日益凸显,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促进农民合作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作为龙头进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消除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保护农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二律背反"现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王宝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冲  郑文君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参与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选择。但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职能要有所偏重。应依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以哺育人、扶持人和守夜人身份来定位政府职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秀和  徐红  
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了重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必要性 ,试图构建一个由不同形式的合作社有机组成的多样性、多功能、多层次、跨地域、全方位开放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并通过绩效预期来衡量重构后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是否更具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王玉蓉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结合的角度说明,一个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政府政策框架、意识形态等),而且还包括经济组织运行的资源环境、产业特性及其市场环境。不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贺书霞  
中国高等教育在实施"精英"教育到"平民"化教育的转变,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大学输出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本文建议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无边界高等教育的理念增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通过促进社会、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构建突破常规教育方式和教育学习界限的资源供给形式,形成社会、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元参与,学习形式灵活高效的高等教育资源多元供给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增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正攀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正攀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楝子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全域乡村旅游尚无明确的概念,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要求,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全域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以重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特色镇作初步实证研究,以期反映乡村区域全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全域乡村旅游的建设评价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顽强  王文彬  
只有加快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才能真正将乡村振兴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主体自觉嵌入行动框架,可实现从振兴任务分解到主体自觉培育的逻辑递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细分为动能培育、自主建设、组织强化和产业发展四项工作。通过任务与主体匹配,可以认定政府、农民、村级组织和市场主体应该成为共同的行动主体,且应该分别采取科学引领、主动参与、促成合作和支持援助的行动策略。着眼于工作需求和主体自觉分类,可以得出主体自觉的培育路径:强化政府统筹的理念自觉,赢取农民内心赞成的认同自觉,激励治理组织的合作自觉,激发市场主体的责任自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顾岳汶  吕萍  
基于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通过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晰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范围;从权利层面显化了资产属性;从市场层面完善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实现了资产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在乡村与城镇之间的流动。进一步而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户个体收入的增加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构建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认为城乡流通体系失调、关系失调源于流通制度、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约束。对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和谐城乡流通统筹路径选择:(1)解除城乡流通不协调的经济约束;(2)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流通的制度环境;(3)创新城乡流通尤其是农村流通的制度供给模式;(4)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以流通技术促进农村流通效率的提高,实现城乡流通协调;(5)树立现代农村大流通意识,鼓励农村流通主体的创新;(6)以"公平高效"为目标,改进农村流通监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少刚  
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通过全面推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首先使旧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体制解体,尔后或者与此同时,一种集体经济的新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把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归结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要求长期稳定,不断充实完善。《决定》中多处地方提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个概念,对其从不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