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6)
2023(5939)
2022(4690)
2021(4558)
2020(3515)
2019(7975)
2018(7867)
2017(14737)
2016(7895)
2015(8836)
2014(8841)
2013(8952)
2012(8395)
2011(7788)
2010(7978)
2009(7479)
2008(7375)
2007(6832)
2006(6288)
2005(5607)
作者
(22218)
(19536)
(18778)
(17930)
(11629)
(9261)
(8341)
(7411)
(7296)
(6787)
(6647)
(6383)
(5922)
(5909)
(5784)
(5622)
(5565)
(5549)
(5278)
(5163)
(4905)
(4824)
(4791)
(4598)
(4429)
(4420)
(4385)
(4177)
(3943)
(3924)
学科
(48714)
(38164)
经济(38136)
农业(32529)
(29089)
业经(15496)
管理(14765)
农业经济(12643)
中国(11755)
地方(11207)
(10236)
(9626)
农村(9607)
方法(9187)
发展(8909)
(8906)
(8450)
企业(8450)
(8436)
数学(8156)
建设(8155)
数学方法(8097)
收入(7819)
土地(7733)
(6998)
(6780)
及其(6767)
(6731)
劳动(6730)
人口(6411)
机构
学院(115224)
大学(108393)
(49632)
经济(48586)
管理(43483)
(42975)
研究(40269)
理学(37310)
理学院(36980)
管理学(36331)
管理学院(36138)
中国(32826)
农业(31979)
业大(24712)
科学(23443)
(22464)
中心(20342)
(20144)
(19938)
农业大学(19514)
(19301)
研究所(17706)
(16051)
(15928)
师范(15820)
经济管理(15696)
(15025)
财经(14990)
(14970)
(14952)
基金
项目(74615)
研究(60399)
科学(58508)
基金(52019)
(44485)
国家(43870)
社会(38938)
科学基金(37267)
社会科(36194)
社会科学(36186)
(31585)
基金项目(27870)
编号(27422)
(26983)
教育(26126)
(24350)
成果(21930)
自然(21078)
自然科(20512)
自然科学(20511)
自然科学基金(20135)
资助(19668)
(18379)
课题(18278)
(16910)
重点(16385)
(15807)
(15786)
国家社会(15754)
发展(15551)
期刊
(67680)
经济(67680)
(52616)
农业(35610)
研究(32980)
中国(30909)
业经(19194)
学报(17686)
科学(17339)
大学(15170)
(15156)
农业经济(14785)
学学(14282)
(14282)
金融(14282)
农村(14217)
(14217)
教育(13882)
(13005)
管理(11034)
技术(10503)
问题(10311)
农村经济(9580)
(9071)
世界(8526)
经济问题(8421)
社会(8287)
社会科(7704)
社会科学(7704)
经济研究(6871)
共检索到184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苗建萍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得以重生,但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来看,现有的精英远远不够,而且近年来,乡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业内转移,给"城归精英"更多的发展空间,吸引城乡精英回归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谨  张金梅  
从回归乡土,传承农耕文明的视角,探究新农村建设的一种价值发展范式。从实践看,"乡土性"的缺失严重滞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须通过重构村社共同体,强化礼治秩序,延承农耕文明,壮大乡土人才队伍等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学界对此已经有诸多的讨论,也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政策建言,地方政府也在实践中开展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实验性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综观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很多的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政府动、农民不动"的局面。政府的行动,尤其是税费改革和不断增加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友国  
乡村旅游已经悄然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富雄  王璠  
以城市文明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道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而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并非能够完全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因此,需要反思以城市化为主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造现代乡村文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路,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新型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三农"问题上的最新体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红娥  贺惠先  
治理作为西方语境下的概念,运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契合,也就是说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的治理。中国治理的困境主要存在于农村建设的管理与自治、村干部的行政权与自治权以及村民的分散经营与集体认同的三对悖论中,因此,解决三对悖论,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无疑是克服乡村治理困境的关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郑明享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由于新农村建设并未触及与农民切身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这就决定了它在一开始对广大农村和农民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影响程度,不可能如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在一开始就对广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铁  刘健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实践这一重大战略,必须要以惠及“三农”为目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乡村旅游因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玉莲  
本文论述了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模型、经济增长模型。对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性总结。随后,以《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基础数据为依托,以拉尼斯-费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为指导模型,对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寻找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最后,利用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深化发展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明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以旅促农”在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蒋纯焦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瑛  
为了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而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本文就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互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相关措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田剑英  
我国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乡村银行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文章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条件,分析了乡村银行的运行特点和乡村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路径,揭示了乡村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银行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