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4)
- 2023(10538)
- 2022(7957)
- 2021(7288)
- 2020(5548)
- 2019(12340)
- 2018(12182)
- 2017(22033)
- 2016(12286)
- 2015(14030)
- 2014(14226)
- 2013(13715)
- 2012(13082)
- 2011(11866)
- 2010(12332)
- 2009(11731)
- 2008(11979)
- 2007(11239)
- 2006(10204)
- 2005(9145)
- 学科
- 济(51029)
- 经济(50966)
- 业(33504)
- 管理(31566)
- 农(28768)
- 企(22801)
- 企业(22801)
- 农业(19463)
- 中国(18509)
- 业经(17108)
- 方法(15312)
- 学(13151)
- 地方(13115)
- 财(12380)
- 数学(11895)
- 制(11765)
- 数学方法(11650)
- 发(11102)
- 发展(9428)
- 展(9406)
- 理论(9403)
- 教育(8747)
- 银(8505)
- 银行(8477)
- 农业经济(8269)
- 策(8159)
- 融(8151)
- 金融(8150)
- 行(8093)
- 体(8039)
- 机构
- 学院(185211)
- 大学(183816)
- 研究(67950)
- 济(67375)
- 经济(65559)
- 管理(62038)
- 理学(52009)
- 理学院(51317)
- 中国(50896)
- 管理学(50011)
- 管理学院(49691)
- 科学(43685)
- 农(40940)
- 京(40473)
- 所(35480)
- 财(32706)
- 研究所(32144)
- 江(31693)
- 中心(31064)
- 农业(30996)
- 业大(29780)
- 范(29089)
- 师范(28776)
- 北京(25266)
- 州(24938)
- 财经(24801)
- 院(24304)
- 省(23801)
- 师范大学(22849)
- 经(22418)
- 基金
- 项目(119434)
- 科学(92322)
- 研究(89529)
- 基金(83355)
- 家(73902)
- 国家(73116)
- 科学基金(60547)
- 社会(56045)
- 社会科(52380)
- 社会科学(52365)
- 省(48230)
- 基金项目(43263)
- 教育(41226)
- 划(40080)
- 编号(37885)
- 自然(36942)
- 自然科(36009)
- 自然科学(35995)
- 自然科学基金(35309)
- 成果(33011)
- 资助(32401)
- 重点(27685)
- 课题(27649)
- 发(27156)
- 部(25375)
- 创(23980)
- 国家社会(23264)
- 性(22930)
- 年(22897)
- 创新(22252)
共检索到296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志平 卢勇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志平 卢勇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兴宇
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兴宇
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晓辉 赵子强 王家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相一致,其对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并赋予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鲜明的时代内涵。它指明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依据、揭示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振兴乡村文化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岁利
精神文明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需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尚;改变村容村貌,保持村容整洁;提高生活质量等。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基础上,在农村开展全民教育,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等措施予以提高。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新农村 精神文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课题,其探索历程、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向的整体理解依赖于系统性的历时性分析。服务于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大致经历了区域破冰、整体实践、改革调适、协调转型、系统融合五个发展阶段。与时代情境相契合,其实践逻辑发生了衔接顺畅之变,集中表现为:关涉内容从基础单一到全面复杂的跃升,主体结构从简单互动到多元联动的变迁,制度机制从整体发散到系统精准的完善,实践体系从简便易行到完备成熟的形塑,行动样态从分散行动到协调推进的演化,价值取向从溢出价值到综合价值的转型。遵循城乡融合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复杂辩证且全面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发展趋向,建设内容的因应性融合、实践主体的联动性融合、长效机制的系统性融合、探索方法的辩证性融合、发展步调的同向性融合、最终成效的普惠性融合是其具体表征。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郭英超
本文从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入手,论述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搞好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强化图书馆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搞好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三个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 精神文明 图书馆队伍建设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方广江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朱宗霞
认为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服务来实现。据此,论述了工作人员通过语言、态度、服务、环境、咨询、座谈、共建等行动教育人,影响人;通过书目、书评活动、剪报、报导、展览、讲座等措施来引导阅读、积极进取。
关键词:
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致利
论领导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曹致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这就是说要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一方面需要动员千千万万人民的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郭英超
本文运用图书馆学理论,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从图书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入手,论述了图书馆在引导公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显示出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卢丽娜
在向21世纪迈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作为以服务于全体社会公民利益和社会文明发展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