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0)
- 2023(11773)
- 2022(9995)
- 2021(9319)
- 2020(7565)
- 2019(17542)
- 2018(17482)
- 2017(33899)
- 2016(18309)
- 2015(20591)
- 2014(20639)
- 2013(20401)
- 2012(18718)
- 2011(16956)
- 2010(16774)
- 2009(15362)
- 2008(14623)
- 2007(12739)
- 2006(11198)
- 2005(9164)
- 学科
- 济(74851)
- 经济(74765)
- 业(50580)
- 管理(48650)
- 企(38270)
- 企业(38270)
- 方法(33364)
- 农(30764)
- 数学(28976)
- 数学方法(28659)
- 农业(20477)
- 业经(19831)
- 中国(19528)
- 地方(17595)
- 财(17391)
- 学(16297)
- 制(13148)
- 贸(12036)
- 贸易(12030)
- 易(11633)
- 环境(11602)
- 和(11465)
- 理论(11453)
- 发(10902)
- 技术(10734)
- 银(10388)
- 银行(10352)
- 教育(10199)
- 融(10015)
- 金融(10013)
- 机构
- 大学(259716)
- 学院(259362)
- 管理(106077)
- 济(100107)
- 经济(97743)
- 理学(92985)
- 理学院(91929)
- 管理学(90369)
- 管理学院(89902)
- 研究(85306)
- 中国(61395)
- 京(54880)
- 科学(54200)
- 农(45187)
- 财(43540)
- 所(41698)
- 业大(40701)
- 中心(39017)
- 研究所(38316)
- 江(36458)
- 范(36168)
- 师范(35884)
- 财经(35597)
- 北京(34258)
- 农业(34168)
- 经(32373)
- 院(31120)
- 州(30113)
- 经济学(29210)
- 师范大学(29137)
- 基金
- 项目(185304)
- 科学(145982)
- 研究(137019)
- 基金(134330)
- 家(116403)
- 国家(115383)
- 科学基金(99599)
- 社会(86386)
- 社会科(81589)
- 社会科学(81569)
- 基金项目(72873)
- 省(72746)
- 自然(64380)
- 自然科(62849)
- 自然科学(62838)
- 自然科学基金(61671)
- 教育(61427)
- 划(60691)
- 编号(56784)
- 资助(53851)
- 成果(45538)
- 重点(40637)
- 部(40384)
- 发(39956)
- 创(38272)
- 课题(38220)
- 创新(35541)
- 科研(35087)
- 国家社会(35060)
- 教育部(34547)
- 期刊
- 济(111123)
- 经济(111123)
- 研究(74139)
- 农(46110)
- 中国(45708)
- 学报(41252)
- 科学(38998)
- 管理(35347)
- 大学(31547)
- 农业(31339)
- 财(29999)
- 学学(29732)
- 教育(27948)
- 业经(21275)
- 技术(20768)
- 融(20607)
- 金融(20607)
- 经济研究(16105)
- 财经(15909)
- 问题(14812)
- 图书(14340)
- 经(13402)
- 业(13259)
- 科技(13230)
- 版(13061)
- 理论(13044)
- 实践(12239)
- 践(12239)
- 技术经济(11926)
- 现代(11889)
共检索到364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马丁·菲利普斯
西方乡村转型基本遵循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演化路径,相应地,其乡村空间认知经历了从物质到表征、从客体到主体、从生产性到后生产性、从静态单维到动态多维的转变,并开始关注微观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重视乡村空间的整体性。乡村空间三重模型是乡村空间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关注乡村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动态转型趋势。在全球乡村背景下,对西方乡村空间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分析能为解析中国乡村空间内涵及转型规律提供部分启示。现阶段中国的乡村空间研究仍多聚焦物质空间等单一维度,"整体性"视角仍显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从"内涵认知、整体维度、时空特征、转型机制"逻辑构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探讨,也为乡村空间规划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秀红
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旅游业在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导致中西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多维目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乡村客栈经营者的开业起始目标、正式经营目标和家庭相关目标3个方面,对中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多维目标展开对比分析,并从人口特征、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文化差异和乡村认知差异等方面,对中西多维目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经营者 多维目标 比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从"空间—社会—制度"辩证互动的视角,将乡村公共空间嵌入到具体化的社会制度变迁场景之中,通过苏南乡村社会及其重大制度变迁的历时性追踪,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及其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发现,从全能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性乡村公共空间植入,到国家权力抽离后自主性乡村公共空间的修复,到市场侵蚀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再到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出现了数次翻转,其转型动力呈现出"政治植入→乡村自主→市场建构→行政主导"的变化。最后,作者指出,任何单向度力量都难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问题,寻找一条多方力量有机对接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转型机制 社会变迁 苏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卓蓉蓉 杨丽霞 徐萌 顾秋实
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剧了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已有的乡村生活空间研究缺少对多元空间和混杂主体的关注,不利于复原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特征与内在机理。沿循乡村生活空间的概念模型—转型特征—影响机理的逻辑思路,在构建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并进行就业、消费、休闲等主要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空间聚合体。基于“乡村空间三元模型”,乡村生活空间包括宏观的物质生活空间、中观的社会生活空间和微观的日常活动空间,即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是多层尺度、多元空间和多维主体的构成。(2)在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和乡村内生响应因素的作用下,政策、资本、技术、人口、文化等要素在城乡间快速流动,乡村生活空间加剧转型,乡村物质生活空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乡村日常活动空间等多元空间的转型度及其之间的协调性关系揭示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过程与格局。(3)乡村生活空间多层尺度的传导机制、多边空间的交互作用、多维主体的混杂效应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机理。以多元空间认知为切入点的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研究有助于丰富当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思聪 马晓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着再次转型。在系统梳理我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阶层结构、产业发展与转型模式、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土地利用、乡村社区与聚落、制度转型与秩序建设、公共品供给与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围绕农村社会在社会结构、经济、空间、制度、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的转型阐述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社会转型 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乡村社区空间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网络日渐复杂的条件下逐渐变化,界面作为物流、能流、信息流比较活跃的区域,对乡村社区发展功效显著。从空间界面理论着手,深入探讨空间界面在乡村社区各空间中的具体应用。结果显示:空间界面是乡村社区各相应空间的相对活跃区域,乡村社区各活动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从空间界面出发制定乡村社区发展方略具备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
乡村社区 空间界面 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丽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透视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随着城乡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之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乡村生活空间在内的乡村空间发生整体性重构,乡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乡村生活空间如何映射和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多角度探讨的话题。论文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休闲、社交、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活动的多层次地域综合体,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约百年,论文按照中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将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历程分为4个阶段:1949年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相比于国外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和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国内乡村生活研究内容偏向实证,缺乏全面的深度总结和理论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应该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分别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和多元化研究视角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展望。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空间 溯源 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聪 王军
一些传统村落依靠自身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论文运用村落空间纵横向、行为与环境关系比较方法,对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聚落空间及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聚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两村发展历程及村落空间的基础上,归纳了两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两村各自特点,总结出“物化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精神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空间形态 比较研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梦霞
青树乡村图书馆、健华图书馆、立人乡村图书馆均由非营利组织创办或资助并立足于乡村向公众免费开放,在运作模式和运作特点上各具特色。它们在本地化运作和组织管理方面具有相同特点,在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方式、发展模式和服务重点方面存在差异。民办乡村图书馆将会朝着以下3个方向发展:援助方式多元化,服务理念不断更新;从单个图书馆到图书馆网络的发展;乡村图书馆向着专业化和平台化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野 赵新生
在美丽乡村建设被提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全新的分支,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多重优势。本文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探究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义作出了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并从文化、组织与科技等方面给出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吉根宝 郭凌
乡村旅游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推手。文章在总结城郊乡村特征、分析城郊乡村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优化城乡整体地域网络空间结构、促进城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促进城郊乡村居民的职业转型与身份转型、促进城郊乡村文化转型与有效实现城乡融合等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城郊社会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并提出为通过乡村旅游更好实现城郊乡村社会转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郊 乡村社会 转型 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奔伟 王镜均 王勇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红波 胡晓亮 张小林 李智 袁源
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形态重组、地域功能提升等一系列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乡村地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给乡村发展及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乡村空间系统,准确把握乡村空间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认知与发展基础上,指出国内乡村地理学在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上的不足。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了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组成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为全面认识日益复杂的乡村地域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李飞
依据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及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域乡村性进行空间表达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①运用乡村性指数度量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符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②安徽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且各类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2.95%、37.70%和39.34%;③安徽省县域乡村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及正向空间关联性。其中,安徽省北部地区是乡村性发展的热点区域,而南部地区则为乡村性发展的冷点集聚区。并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乡村性 探索性空间分析 县域经济 安徽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