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81)
2023(13696)
2022(10910)
2021(9831)
2020(7738)
2019(16961)
2018(16779)
2017(31219)
2016(16830)
2015(18576)
2014(18029)
2013(17039)
2012(15298)
2011(13903)
2010(14038)
2009(13615)
2008(12890)
2007(11681)
2006(10613)
2005(9463)
作者
(46838)
(39772)
(39580)
(37638)
(24776)
(18936)
(17672)
(15140)
(15083)
(13895)
(13685)
(13108)
(12709)
(12438)
(12185)
(12181)
(11667)
(11532)
(11269)
(11037)
(9853)
(9753)
(9513)
(8963)
(8959)
(8868)
(8850)
(8670)
(7959)
(7868)
学科
(66057)
经济(65958)
(49503)
管理(49329)
(36030)
企业(36030)
(32556)
农业(21913)
中国(21166)
业经(21084)
方法(21016)
(18817)
(18687)
数学(17737)
数学方法(17541)
地方(15788)
(13248)
(12385)
(12137)
(11629)
银行(11613)
(11276)
贸易(11267)
(11148)
(11118)
金融(11113)
(10910)
环境(10857)
体制(10298)
发展(10058)
机构
学院(237271)
大学(231674)
(96230)
经济(94066)
管理(86471)
研究(81033)
理学(74129)
理学院(73239)
管理学(71855)
管理学院(71440)
中国(61554)
科学(48844)
(47640)
(46760)
(44868)
(39992)
中心(37477)
(36843)
研究所(35948)
财经(35918)
业大(35474)
农业(33947)
(32453)
(32404)
师范(32106)
经济学(30135)
(29735)
(29102)
北京(28925)
(27396)
基金
项目(160318)
科学(127917)
研究(120081)
基金(116799)
(101609)
国家(100720)
科学基金(87079)
社会(79534)
社会科(75144)
社会科学(75129)
(64762)
基金项目(61757)
教育(54476)
自然(53401)
(52558)
自然科(52213)
自然科学(52200)
自然科学基金(51227)
编号(49207)
资助(44637)
成果(39853)
重点(36457)
(35937)
(35458)
(34555)
课题(34503)
(34040)
国家社会(33830)
创新(31835)
(30645)
期刊
(117786)
经济(117786)
研究(70942)
中国(52036)
(48404)
学报(36901)
(36267)
科学(35263)
管理(32271)
农业(32005)
大学(28990)
学学(27549)
教育(26294)
(23628)
金融(23628)
业经(23087)
技术(19397)
经济研究(17807)
财经(17785)
问题(15702)
(15313)
(14806)
(13607)
现代(11258)
科技(11233)
农村(11225)
(11225)
农业经济(10952)
(10834)
商业(10525)
共检索到360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君锋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深刻影响着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逻辑过程。文章从乡村空间商品化视角切入,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空间商品化各阶段中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历程与特征。同时,以安果村为典型案例地,详细探讨了乡村空间要素商品化过程具体参与乡村生产空间的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模式。乡村空间商品化通过政府力、市场力及社会力为要点的三元主体力量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将乡村空间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活动,从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强调的是在权力、资本、社会多重主体互动作用下对乡村生产空间的改造与塑造能力。甘南高原乡村经济发展形态大致经历了由农牧业混合经济以及高依附、低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态型经济再到多元化经济方式并存的集约型经济的过程,生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点状分布、松散联系”空间格局到呈现出“核心集聚、外围分散”空间格局再到呈现出“多点支撑、轴线联动、多元协同”空间格局。空间商品化是安果村生产空间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地域空间资本增值与符号消费转变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创收的生产价值空间,在政府、企业、支部、村民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下由单一农牧产业生产为主转为多元化产业经济并存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中,乡村空间资源价值重新活化,推动安果村生产空间发生剧烈重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民坤   邓小桂   任莉莉   梁连健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通过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已在实践层面和理论研究中受到持续关注,但是对其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的探究还有待深化。该文基于城乡等值化视角,分析旅游驱动城乡要素流动改善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打破乡村治理的边界,桥接城乡要素的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来推动乡村治理;2)在城乡等值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土地、人才、资本、文化、生态、技术等城乡要素的流动状态,在乡村治理层面形成响应,进而助推达成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元治理目标;3)应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将其置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积极贡献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吴江  周璐璐  陈鸿基  刘燕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2)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晓琳  
数字技术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地域到空间的脱域化,并对乡村主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突出体现为重构乡村生活的话语体系、衍生乡村主体的身份形态和变革乡村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机制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展现出新面向,为克服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思路,一是通过主体性建构,实现治理主体增能,解决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困境;二是发挥数字化社群的作用,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解决乡村共同体衰落的问题;三是合理应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发展中实现融合统一,解决数字乡村治理中乡村性缺失和技术依赖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丽钧  杨忍  杨帆  
文章构建了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乡村土地资本化各阶段中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特征与传导机制,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土地资本化是产权主体通过出让、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过程,核心是集体土地产权的流动性与增值性。(2)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集体内部经营为主转变为以出租为主,再到多元方式并存的土地资本化形式。其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向分散、破碎、低效、蔓延的乡村工业格局转变,最终逐渐走向集中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形态。(3)农村土地资本化是黄龙村经济空间重构的核心环节也是重要驱动力。在以土地出租为主到土地出让与出租并存的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土地的资本价值重新活化,同时促进低端集聚的乡村工业空间向绿色高质量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重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严燕   杨人豪   王笛   周璐璐   张佰林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空间商品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与组织模式以及经济体制与发展路径的差异;其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要素类、农产品类、乡村工业类、乡村旅游类、乡村贸易类等5个一级类及多个二级类;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程度上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2)乡村地区在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并伴随消费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促使乡村空间商品化发生阶段性演变,其程度得到不断提高。(3)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促进乡村多功能转型,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收入增加、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三产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正面效应,但也具有导致乡村空间产生“创造性破坏”、城市资本主体“强势分利”对普通农户产生排斥、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空间破碎化等负面效应。(4)推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深挖消费乡村潜力的重要手段,但需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监督,防止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成  马小苏  唐宁  李颢颖  周明茗  何焱洲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安冉  刘义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寻求乡村社会结构、空间发展的有序演变,需明晰职业教育的应为性与可为性。在以自然性为元逻辑、以生产性为再生逻辑、以正义性为可续逻辑,促成五位一体的差异化空间表征、三生协调的结构化空间实践、三维共知的秩序化表征空间的达成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多重属性价值,以对接区域性生产实践、提升主体性空间生产能力、实现差序性空间生产互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剑锋  杨德才  
旅游业对乡村重构的促进作用已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经济学解释有待深化。文章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据此分析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基于乡村产业升级的综合效应是旅游业在乡村重构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定位,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起点和关键分别在于高效却欠发达的乡村生产要素组合和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的要素重组,基本逻辑在于乡村人地关系的变动;在城乡双向互动的背景下,旅游业通过乡村物质、社会、文化、生态等资本的引入,对乡村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为土地赋能,进而缓解欠发达的特殊均衡,助推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重构;应根据旅游业介入下的乡村要素重组思路,从拓展重组来源、区分重组方向、把握重组抓手、完善重组环境等方面探索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实践路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卫卫  唐伟杰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数字化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掣肘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大数据时代,乡村数字图书馆是乡村智慧治理的产物,也是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变量。文章在科学界定数字乡村和数字图书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机理—逻辑—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系统阐释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从“技术赋能”和“话语赋权”两个维度探讨其实践逻辑。最后,文章从数字化理念的形塑、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和数字化治理机制的建构等方面提出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数字中国”的实践进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德全  曹渡帆  
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社会发展关联密切的类型教育,要通过深入认识区域空间的差异性,方能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乡村作为地处城市之外的空间地域系统,其系统内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在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乡村分为适应力脆弱型乡村、暴露度脆弱型乡村与敏感性脆弱型乡村,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格局的认知基础。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其教育服务功能和需求将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基于此,职业教育可分别通过跨界协同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矛盾,进而精准深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华胤  王燕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而推进秸秆生态化处理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成为农业“排碳者”。多元主体合作是“双碳”治理的最优选择。以往研究多关注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对策优化,基于“双碳”视角可以发现“秸秆悖论”的治理密码。碳责任是一套结构复杂的责任体系,是生产者和治理者的共同责任。碳责任归因、多元主体协商、责任份额调适、多维责任交互是达成合作的内在机制。在责任范围交互、责任量度匹配、激励性三个维度作用下,以责任内容为驱动力,可以生成层级“共责立方体”的模型。基于责任视角下的合作治理逻辑为基层政府组织农民有效参与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借鉴。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才唤  周兰羽  
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对于全面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厘清概念内涵、简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的理论逻辑,指出其存在推广意识不足、精神提炼不够、管理权责不清和各类人才缺乏等问题,认为要采取上下联动、联合协作、内外结合和一线下沉的实践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红"为"媒"、文化"铸魂",提炼精神、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动静结合和讲好故事、积聚人才等四条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