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7)
- 2023(12452)
- 2022(9835)
- 2021(8596)
- 2020(6754)
- 2019(14757)
- 2018(14137)
- 2017(26529)
- 2016(14249)
- 2015(15396)
- 2014(14988)
- 2013(14511)
- 2012(13012)
- 2011(11812)
- 2010(11685)
- 2009(10736)
- 2008(10356)
- 2007(9204)
- 2006(8176)
- 2005(6788)
- 学科
- 济(60838)
- 经济(60770)
- 业(39491)
- 管理(35027)
- 农(30958)
- 企(26009)
- 企业(26009)
- 方法(23174)
- 数学(20839)
- 农业(20787)
- 数学方法(20678)
- 中国(18560)
- 业经(17680)
- 财(14408)
- 地方(13877)
- 学(13193)
- 贸(12030)
- 贸易(12024)
- 制(11781)
- 易(11650)
- 发(10962)
- 环境(9329)
- 发展(9224)
- 展(9214)
- 银(9139)
- 银行(9098)
- 产业(8932)
- 融(8798)
- 金融(8796)
- 行(8696)
- 机构
- 学院(206896)
- 大学(204889)
- 济(85521)
- 经济(83849)
- 管理(76042)
- 研究(73798)
- 理学(67110)
- 理学院(66272)
- 管理学(64983)
- 管理学院(64637)
- 中国(54212)
- 农(48812)
- 科学(48181)
- 京(41803)
- 农业(37468)
- 所(37431)
- 业大(37324)
- 财(36765)
- 研究所(34759)
- 中心(34016)
- 江(30624)
- 财经(30148)
- 范(27937)
- 经(27674)
- 师范(27547)
- 经济学(27304)
- 院(26802)
- 经济学院(25032)
- 北京(25023)
- 农业大学(24906)
- 基金
- 项目(152023)
- 科学(120739)
- 基金(113731)
- 研究(103840)
- 家(103106)
- 国家(102260)
- 科学基金(86782)
- 社会(70902)
- 社会科(67142)
- 社会科学(67127)
- 基金项目(61572)
- 省(59141)
- 自然(56760)
- 自然科(55540)
- 自然科学(55523)
- 自然科学基金(54562)
- 划(50317)
- 教育(45474)
- 资助(43013)
- 编号(39311)
- 重点(34915)
- 发(33857)
- 部(32686)
- 创(31673)
- 国家社会(31129)
- 创新(29671)
- 科研(29671)
- 成果(29625)
- 计划(29384)
- 农(27414)
共检索到291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严燕 杨人豪 王笛 周璐璐 张佰林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空间商品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与组织模式以及经济体制与发展路径的差异;其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要素类、农产品类、乡村工业类、乡村旅游类、乡村贸易类等5个一级类及多个二级类;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程度上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2)乡村地区在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并伴随消费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促使乡村空间商品化发生阶段性演变,其程度得到不断提高。(3)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促进乡村多功能转型,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收入增加、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三产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正面效应,但也具有导致乡村空间产生“创造性破坏”、城市资本主体“强势分利”对普通农户产生排斥、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空间破碎化等负面效应。(4)推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深挖消费乡村潜力的重要手段,但需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监督,防止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城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康传 杨庆媛 吴江 周璐璐 陈鸿基 刘燕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格局及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电商及地票等5种类型,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形成1个高密度半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形成1个以云阳、巫溪、巫山及奉节为主的次高密度环状区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武隆和石柱为中心形成2个高密度区域。(2)从全局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局部空间关联上看,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高—高集聚区县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低—低集聚分布于主城都市区北部,高—低集聚位于铜梁。(3)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在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刺激下,进行乡村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在“消费乡村”的推动和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空间商品化集聚形态。文章提出未来重庆市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互联网+农产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乡村产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及其空间指引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秋玲
乡村旅游是中国“98 华夏城乡旅游”的发展主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因素,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特征,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品特征 旅游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君锋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深刻影响着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逻辑过程。文章从乡村空间商品化视角切入,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空间商品化各阶段中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历程与特征。同时,以安果村为典型案例地,详细探讨了乡村空间要素商品化过程具体参与乡村生产空间的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模式。乡村空间商品化通过政府力、市场力及社会力为要点的三元主体力量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将乡村空间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活动,从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强调的是在权力、资本、社会多重主体互动作用下对乡村生产空间的改造与塑造能力。甘南高原乡村经济发展形态大致经历了由农牧业混合经济以及高依附、低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态型经济再到多元化经济方式并存的集约型经济的过程,生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点状分布、松散联系”空间格局到呈现出“核心集聚、外围分散”空间格局再到呈现出“多点支撑、轴线联动、多元协同”空间格局。空间商品化是安果村生产空间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地域空间资本增值与符号消费转变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创收的生产价值空间,在政府、企业、支部、村民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下由单一农牧产业生产为主转为多元化产业经济并存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中,乡村空间资源价值重新活化,推动安果村生产空间发生剧烈重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安瑞霞
我国不同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速度和程度各异,加剧了农村内部发展的分化,也增加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难度。基于情境互动理论,养老服务建设是服务主体与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农村养老面临的环境特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可将其分为探索阶段、振兴阶段以及共同富裕阶段。农村养老服务从以兜底保障为主,到向普适化转变,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侧重点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因此也应差异化实施治理策略。从情境治理的角度,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可以从改善养老环境和优化组织队伍两方面入手,积极应对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
农村养老 乡村振兴 情境互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安瑞霞
我国不同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速度和程度各异,加剧了农村内部发展的分化,也增加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难度。基于情境互动理论,养老服务建设是服务主体与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农村养老面临的环境特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可将其分为探索阶段、振兴阶段以及共同富裕阶段。农村养老服务从以兜底保障为主,到向普适化转变,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侧重点不同,面临的问题各异,因此也应差异化实施治理策略。从情境治理的角度,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可以从改善养老环境和优化组织队伍两方面入手,积极应对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
农村养老 乡村振兴 情境互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营营 陈诚 曹辉 高金龙 陈江龙
以POI数据等为基本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手段刻画和测度长三角典型乡村生态产品商品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供需角度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经济条件对商品化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乡村生态产品商品化主要集聚在苏南、浙北地区。(2)市场经济条件是商品化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地区交通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服务业产业基础的正向影响显著。(3)影响因素的作用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在沿海地区,地区交通条件对商品化的促进作用更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在服务业发达地区,服务业产业基础的正向影响更强,地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弱。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昌华 麻福芳 聂园英 江福 揭红
品牌是产品质量和标准的背书,是市场需求与产品溢价的载体,也是让产品离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最近的载体,品牌好坏可以倒逼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分析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与乡村产业生命周期影响因素具有高度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品牌生命周期变化的乡村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主要为产业供给和市场需求特征,并从经营主体和政府行为两方面提出乡村产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命周期 品牌 乡村产业 特征 策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景新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脉络,描述了4个历史时期、9个阶段的特征与成就,认为:"三农"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从苏区和根据地建设,到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及"四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反映了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其本质都是"三农"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百年历史 阶段特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银春 何淑微 曾斌丹
空间商品化的实践是开发乡村多样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日本岐阜县的白川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进行空间商品化实践,并形成农产品供给空间、娱乐和旅游等消费供给空间、乡村居住空间以及乡村景观空间四种空间商品化的类型,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其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主要得益于独特资源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这为中国农村特别是村落型文化遗产地在把握特有旅游资源、构建地区品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城乡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商品化 白川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演变 机制 关中地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乡村 公共空间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松 黄庆华
本文研究经济金融化对城镇化影响的总体效应和阶段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金融化并没有对城镇化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其通过实现金融部门规模经济、引导资金再分配和加速资本积累等途径对城镇化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在东部影响显著为正,中部和西部影响显著为负;在不同经济金融化阶段其对城镇化影响效应不同。
关键词:
经济金融化 城镇化 规模经济 工业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潘海英 周敏
基于2002~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金融化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与阶段特征。结果表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合理的金融化波动阈值,在合理阈值范围内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效应;超出合理阈值则具有负外部性。此外,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高涨期与衰退期,二者之间均存在"阈值效应",且高涨期内实体经济增长对金融化的波动更为敏感;在正常期,金融化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实现金融与实体的良性互动,以更好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
金融化 实体经济 非线性效应 阶段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