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94)
2023(15801)
2022(12993)
2021(12085)
2020(9840)
2019(22257)
2018(21676)
2017(41403)
2016(21662)
2015(23974)
2014(23439)
2013(22843)
2012(20410)
2011(18243)
2010(17998)
2009(16504)
2008(15678)
2007(13692)
2006(11789)
2005(9907)
作者
(57518)
(48624)
(48260)
(45931)
(30424)
(23091)
(21827)
(18857)
(18604)
(16844)
(16423)
(16353)
(15329)
(14850)
(14742)
(14680)
(14157)
(14152)
(13854)
(13692)
(11718)
(11554)
(11462)
(11048)
(10941)
(10771)
(10558)
(10550)
(9542)
(9450)
学科
(85198)
经济(85063)
管理(64997)
(62372)
(48983)
企业(48983)
方法(35932)
(33896)
数学(31578)
数学方法(31130)
(26318)
中国(23141)
业经(23012)
农业(22633)
(21190)
地方(17817)
(14935)
(14934)
贸易(14927)
财务(14883)
(14852)
财务管理(14841)
(14540)
(14213)
企业财务(14056)
(13846)
银行(13834)
(13710)
金融(13705)
环境(13604)
机构
学院(297301)
大学(293227)
(121616)
经济(119029)
管理(116648)
理学(101084)
理学院(100053)
管理学(98381)
管理学院(97804)
研究(94443)
中国(71836)
(59098)
(58728)
科学(54849)
(46793)
财经(46399)
中心(45547)
(44064)
(44023)
(42234)
业大(42136)
研究所(39667)
(38590)
师范(38252)
经济学(37781)
北京(35983)
(35489)
农业(34991)
(34621)
财经大学(34545)
基金
项目(209241)
科学(166966)
研究(158165)
基金(153276)
(132357)
国家(131195)
科学基金(114106)
社会(103495)
社会科(97836)
社会科学(97815)
(81691)
基金项目(81264)
教育(72621)
自然(71165)
自然科(69436)
自然科学(69418)
(68462)
自然科学基金(68124)
编号(64766)
资助(59785)
成果(51503)
重点(47012)
(46654)
(45450)
(44830)
(44406)
课题(44330)
国家社会(43503)
创新(41432)
教育部(40871)
期刊
(136162)
经济(136162)
研究(84292)
中国(57953)
(47425)
(46378)
管理(41903)
学报(41533)
科学(40559)
大学(33861)
学学(32257)
农业(31240)
教育(31048)
(28264)
金融(28264)
技术(26150)
业经(26071)
财经(22722)
经济研究(20582)
(19470)
问题(18116)
(14949)
(13891)
科技(13325)
理论(13169)
技术经济(13039)
现代(13006)
商业(12744)
(12687)
资源(12669)
共检索到431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维艳  
围绕中国乡村旅游开发收益分配不合理引发的景区冲突,目前旅游学界和法学界就其问题产生的症结与破解之法,大体形成了"赋权派"与"合同派"两大争鸣格局。文章基于现行法律制度框架,阐述了旅游吸引物价值实现的债权而非股权、农村集体土地的二元法权等法理逻辑。主张地方政府通过"地役权合同"管理规制,将社区旅游"吸引物补偿"作为景区开发商取得地役权的约定条件,并以"法定孽息"的名义、"门票分成"的形式写入合同,再以细则来明确规范景(区)社(区)双方的责权利,使其行为解释有法可依;通过建立农地入股下的股份制现代旅游企业制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长健  
农业补贴制度通过国内支持与价格补助,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等的积极性,引导利益的正确追求,促进利益的正当生成,保障利益的合理分配,完成利益的全面和谐,可以说利益与农业补贴制度相伴而生。在利益与利益机制视阈下农业补贴制度的体系化建构需要体系化的建构思路,在从存量利益与增量利益的制度化分割逻辑、农业利益集团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矛盾逻辑、多样性利益需求与单一性利益机制的体系化冲突逻辑建构的同时,还要从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中利益机制的国内与国际双重建构逻辑去建构相应的制度机制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刚  
在对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相关逻辑框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西方现代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逻辑推演过程,构筑了集"修己"、"安人"、"谋攻"与"定邦"于一体的新框架,以更好地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并提出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制度建设过程应采用渐进式嵌入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田文英  潘峰  
基因资源在知识产权制度下平等的利益分享机制是将“农民权”作为农业基因资源所有者的实质权利;明确隐私权与知情同意权人体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益分享中的地位;应将“提交利益分享合同”作为基因专利获得的前提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文字作为以学校为载体的一种社会建制,自古以来似乎具有着神奇的魔力。国家、地方社会乃至村落空间竞相争夺乡村教育这一重要场域,其意义也伴随着乡土中国秩序维系、国家政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乡土社区重建等议题的提出而不断嬗变。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分析框架,考察我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变迁历程,发现"文字"的意义嬗变往往饱含了丰富的叙事,对其实践策略的深度解读本身有着重要的社会学意涵。国家主义宰制下被征用的文字被赋予"治理术"的意义,开启了历时百年的"文字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主义主导下"遭遇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莹莹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社区参与不足及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主体进行阐述,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立足于社区居民,对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原则及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模式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乡村社区参与视角下旅游利益初次分配机制及再次分配机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连峰  黄英  
当前农业生产片面追求耕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其本身具有的生态价值,导致耕地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面临的不利影响愈发严重。为有效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耕地生态保护的冲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然而,当前我国的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内生的立法架构和外化的运行目的方面均存在问题,亟待完善。本文通过汲取西方相关制度的立法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探讨完善我国特色的耕地补偿法律制度,以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宏伟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亮平  乔杰  
乡村认知是乡村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从"乡村"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乡土性"是乡村认知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我国现有法规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梳理,提出乡村规划必须以村民为主体,乡村规划应纳入到乡村事务及其管理之中。依据乡村认知的多维性与动态性,构建了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与调查的总体框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才唤  周兰羽  
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对于全面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厘清概念内涵、简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的理论逻辑,指出其存在推广意识不足、精神提炼不够、管理权责不清和各类人才缺乏等问题,认为要采取上下联动、联合协作、内外结合和一线下沉的实践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红"为"媒"、文化"铸魂",提炼精神、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动静结合和讲好故事、积聚人才等四条实现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朱明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沂  
在油污环境损害的诉求中,环境价值减损能否索赔的问题在各国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实践中都产生过争议。以各国际公约为代表的国际立法明确排除此类损害的赔偿,而以1990年《美国油污法》为代表的法律则认为此类损害可以赔偿。环境价值减损作为海洋生态损害的组成部分以及自然资源损失,属于公共利益诉求,应列入到赔偿范围之中。在油污环境损害的法律制度中,海洋生态公共利益诉求高于任何其它诉求,必须正确对待并予以立法上的改进和完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美群  何晓龙  
项目进村是推动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推手,也是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学界关于项目进村中的乡村治理研究,大多关注项目“从公到私”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忽视实践操作中利益分配“由私到公”的乡村价值再造过程。项目进村以来,民族地区项目利益分配逐渐私人化,为遏止利益分配失序和失衡,村庄权威精英通过与村干部博弈,而创新利益再分配规则,“逆向治理”模式应运而生。逆向治理以“双层利益再分配结构”为内在逻辑,依赖利益再分配机制,充分发挥村庄精英的协调作用,最终促进民族地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从而推动乡村善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婧雅  
县域作为城乡连接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作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县域治理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从县域寻找切入点和增长点,既符合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服务乡村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县域治理框架下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深化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