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2)
- 2023(7662)
- 2022(6413)
- 2021(6009)
- 2020(4812)
- 2019(11070)
- 2018(10734)
- 2017(20613)
- 2016(11088)
- 2015(12010)
- 2014(11738)
- 2013(11646)
- 2012(11219)
- 2011(10300)
- 2010(10415)
- 2009(9575)
- 2008(9272)
- 2007(8432)
- 2006(7634)
- 2005(6222)
- 学科
- 济(48244)
- 经济(48089)
- 业(28018)
- 农(26927)
- 管理(23579)
- 企(18706)
- 企业(18706)
- 农业(18164)
- 方法(17641)
- 业经(15215)
- 地方(14148)
- 中国(13985)
- 数学(13643)
- 数学方法(13479)
- 财(11423)
- 学(11080)
- 制(10553)
- 发(8434)
- 理论(8188)
- 和(8152)
- 农业经济(7851)
- 体(7205)
- 发展(6898)
- 收入(6898)
- 展(6886)
- 环境(6707)
- 产业(6547)
- 融(6435)
- 金融(6430)
- 结构(6242)
- 机构
- 学院(159144)
- 大学(158251)
- 济(61585)
- 经济(60076)
- 研究(57339)
- 管理(56928)
- 理学(49580)
- 理学院(48778)
- 管理学(47754)
- 管理学院(47437)
- 中国(41646)
- 科学(37104)
- 京(33703)
- 农(33692)
- 所(28714)
- 财(28073)
- 中心(26389)
- 研究所(26349)
- 范(25721)
- 业大(25534)
- 师范(25512)
- 江(25218)
- 农业(25118)
- 财经(22320)
- 师范大学(20771)
- 院(20530)
- 北京(20466)
- 经(20136)
- 州(19756)
- 经济学(19088)
- 基金
- 项目(110526)
- 科学(88081)
- 研究(81377)
- 基金(80919)
- 家(70812)
- 国家(70151)
- 科学基金(59981)
- 社会(54327)
- 社会科(50077)
- 社会科学(50060)
- 基金项目(44411)
- 省(44189)
- 自然(37855)
- 划(36956)
- 自然科(36944)
- 自然科学(36932)
- 自然科学基金(36291)
- 教育(36186)
- 编号(33105)
- 资助(30466)
- 成果(27285)
- 重点(25234)
- 发(25182)
- 部(24116)
- 课题(23113)
- 创(22420)
- 国家社会(22141)
- 创新(20900)
- 科研(20799)
- 教育部(20378)
共检索到235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宇阳 申明锐 张京祥
中国的乡村治理因社会结构的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国家大共同体、乡村小共同体双重治理层级为核心,将村民个体的互动穿插进来,构建了一个乡村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型。案例部分选取了在宗族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汕头市东仙村,梳理出不同时代衍生的宗族主导、国家支配、治理弱化与村治重振四种社会结构类型,揭示其治理互动机制,并以相应的空间分析验证了社会一空间的关联响应规律。案例证实了乡村空间聚落的布局结构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表达,乡村小共同体的嵌入使得乡村空间的优化更加贴近村民的个体诉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怀策 张京祥 陈浩
从宗族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为案例,研究强宗族社会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结果表明:以村支书、宗长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架构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向,乡村发展机制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①宗族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用地获取、资金筹措等重要环节上支撑本地企业发展;②宗族文化以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规范乡村建设的作用,并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③宗族网络解决了公共产品资金来源问题,形成制度外供给渠道。强宗族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强,乡村发展呈现"超稳定结构"特征。宗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性"社会组织与制度支撑,国家干预政策应在尊重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和更经济地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京波
集市不仅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消费空间,也是满足农民社会交往、宗教信仰、休闲娱乐、社区认同等公共生活的社会空间。基于胶东P市的个案研究表明:伴随着乡村工业化进程,集市社会空间日益萎缩。工业化使得农民闲暇时间不断压缩与碎片化,农民参与集市的非经济活动减少;集市社会交往功能弱化并向工厂迁移;庙会社会功能式微而经济功能凸显,庙会逐渐呈现出"单一商品交易场所"和"旅游产业一部分"的工具性趋向;集市社区边界模糊和社群消解,以集市为中心的村际间的婚姻圈、祭祀圈和公共议事圈受到冲击,进而导致集市社区消解。
关键词:
工业化 乡村集市 社会空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伟 卜风贤
乡村集市在中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联系单个小农家庭的场所和有效方式,其滋生于自然经济之中。新时期,乡村集市依靠复杂的功能对乡村社会起着国家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集市已经形成为乡村政治的接点、基层市场的节点和乡民闲暇的热点,成为一个集政治整合、经济贸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域。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新时期集市功能出现公共性衰减、娱乐消闲变异、市场秩序紊乱、综合性逐渐丧失新的时代趋势。
关键词:
乡村集市 公共空间 乡村社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曾永辉
通过对旧水坑村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利用意象地图和Arcgis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空间要素更替明显;自然景观要素记忆被人们逐渐淡忘;人文景观要素中,人们对传统祠堂祭祀的空间记忆根深蒂固,对现代休闲娱乐空间的记忆持续加强;记忆空间的强度减弱,从单点集中到多点分散,整体记忆空间中心向西南偏移;记忆空间沿街道两侧呈鱼骨状排列,从传统单一的书院祠堂群逐渐转变到了传统祠堂群和现代公共设施群共存的格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乡村集体记忆空间是由群体关系的乡城转化和集体记忆与空间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 集体记忆 空间演变 旧水坑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曾永辉
通过对旧水坑村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利用意象地图和Arcgis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空间要素更替明显;自然景观要素记忆被人们逐渐淡忘;人文景观要素中,人们对传统祠堂祭祀的空间记忆根深蒂固,对现代休闲娱乐空间的记忆持续加强;记忆空间的强度减弱,从单点集中到多点分散,整体记忆空间中心向西南偏移;记忆空间沿街道两侧呈鱼骨状排列,从传统单一的书院祠堂群逐渐转变到了传统祠堂群和现代公共设施群共存的格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乡村集体记忆空间是由群体关系的乡城转化和集体记忆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 集体记忆 空间演变 旧水坑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演变 机制 关中地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闫臻
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绩效水平,既涉及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内部权力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又牵涉到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效率与合作状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提社会资本对改善目前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源性困境,实现有效治理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陕南乡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具体运作展现了各治理主体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能够影响各主体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水平;另一方面,规范、信任和参与是影响构建乡村社会多元治理网络的主要因素。由此,有必要重塑乡村的社会网络,进一步促进乡村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持续推动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乡村社会治理 运作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花芳 曾菊新 李伯华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村镇空间结构 石榴红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政旭 王训迪 刘加维 刘纾萌 罗亚文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乡村空间变化较大,山地乡村因为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其空间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聚落形态学等方法,分别从河谷区域与聚落两个层面对贵州省白水河流域1971~2015年内聚落时空演变的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河谷内村寨点数量大幅增加,新建村寨点纷纷向河谷平地道路沿线发展,村寨建设规模普遍大幅增大;聚落传统"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渐遭破坏,存在村寨外围大幅扩张与内部空心化并存的情况,村寨形态失控;按约前30年与后10年的分期来看,村寨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加快,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村寨建设集聚区。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当地村民生计模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心理的变化以及村庄建设管理失控等是如上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山地 空间演变 贵州 白水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章馨 夏赞才 唐月亮 刘涵妮
从多城扩张背景认知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从城乡融合视角解析优化调控模式,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融合城乡要素的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界定乡村区域,运用空间统计和函数拟合揭示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格网为单元,对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以其为基础提出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及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建成区的同步扩张对外围乡村旅游点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挤压现象,近城乡村旅游点逐步嵌入所属城市或相邻城市建成区;(2)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一核独大、多核并存的空间格局;(3)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调控应采用分区调控和要素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策略,因地制宜地构建既响应城市增长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丁金华 周莉
旅游型乡村的公共空间微更新,应在旅游相关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现状下,满足村民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从而活态保护聚落人文风貌,深化旅游体验维度。以苏州明月湾村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量化乡村社会网络模型的结构特征,并结合GIS推导村居公共生活需求的空间分布;同时,收集村内旅游业相关POI数据以明确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从公共空间单元布局、交通流线调整、空间氛围营造等方面,探讨公共空间微更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优化——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为例
南方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格局优化调整——以临武县西山瑶族乡为例
“微交往”与“微自治”: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延展及其效应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
乡村振兴水平差异及空间结构研究——以黑龙江西部地区为例
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平灾结合视角下灾后重建乡村公共空间韧性重构路径及规划响应——以北京佛子庄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