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5)
- 2023(5494)
- 2022(4548)
- 2021(4406)
- 2020(3379)
- 2019(7374)
- 2018(7274)
- 2017(13301)
- 2016(6986)
- 2015(7742)
- 2014(7775)
- 2013(7610)
- 2012(7389)
- 2011(6903)
- 2010(7170)
- 2009(7061)
- 2008(6898)
- 2007(6793)
- 2006(6174)
- 2005(5119)
- 学科
- 济(31003)
- 经济(30854)
- 农(23655)
- 业(20032)
- 农业(15811)
- 管理(15704)
- 企(12713)
- 企业(12713)
- 业经(12450)
- 中国(10651)
- 方法(10421)
- 制(8024)
- 财(7593)
- 地方(7426)
- 理论(6998)
- 农业经济(6988)
- 学(6925)
- 数学(6736)
- 发(6642)
- 数学方法(6570)
- 发展(6019)
- 展(6009)
- 收入(5967)
- 和(5936)
- 策(5409)
- 社会(5237)
- 村(5172)
- 农村(5152)
- 工作(5120)
- 建设(5004)
- 机构
- 学院(106689)
- 大学(104479)
- 济(39864)
- 经济(38722)
- 研究(37138)
- 管理(37113)
- 理学(31491)
- 理学院(31080)
- 管理学(30313)
- 管理学院(30112)
- 中国(28436)
- 农(23612)
- 科学(22692)
- 京(22329)
- 财(19210)
- 所(18652)
- 中心(17930)
- 江(17492)
- 农业(16995)
- 范(16939)
- 师范(16816)
- 研究所(16556)
- 业大(16470)
- 财经(14633)
- 北京(13935)
- 州(13892)
- 省(13278)
- 师范大学(13260)
- 经(13086)
- 院(12713)
- 基金
- 项目(66659)
- 科学(52169)
- 研究(51706)
- 基金(47324)
- 家(40401)
- 国家(39885)
- 社会(34932)
- 科学基金(33849)
- 社会科(31454)
- 社会科学(31442)
- 省(26762)
- 基金项目(24939)
- 教育(23448)
- 编号(22723)
- 划(21570)
- 成果(19612)
- 自然(19612)
- 自然科(19165)
- 自然科学(19162)
- 自然科学基金(18799)
- 资助(18240)
- 课题(15483)
- 发(14857)
- 农(14603)
- 重点(14587)
- 部(14477)
- 国家社会(13627)
- 性(13590)
- 年(13241)
- 创(12867)
共检索到170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婚俗 乡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明堂
用于彩礼的货币支出增量变迁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彩礼的数量、功能也都各不相同。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农村地区的深入、持续调查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婚男女比例失调和"并家"现象共存,以及代际及朋辈间的剥削思想等共同促使了彩礼数量上涨;彩礼在传统文化传承、婚姻有效担保、平衡家庭人力资源配置、破坏家风异化民俗和诱发农村离婚率上升等方面的正负功能伴随而生。因此,应通过调整男女比例关系,实质性提高妇女地位;深化农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强化农村婚嫁法治化建设,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深层次、多维度引导农村婚姻的理性消费,遏制高额彩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司马义·热西提
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宗教信仰,对人类的婚姻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吾尔族人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其媒人的选择与定亲仪式、尼卡哈仪式以及男方给女方所送的彩礼,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社会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不断变迁,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维吾尔族 婚姻习俗 变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华村 传统稻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云峰
婚姻习俗的变革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果,婚姻自由政策推行过程中伴随着革命、性别与传统的复杂纠葛。华中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自由政策与法令,但新政的推行遇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婚姻自由与革命整体利益的矛盾,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乡村习俗的制约,代际、性别矛盾等。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革命、传统、性别之间存在激烈的博弈与互动。面对种种制约,根据地将妇女权利的提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尊重旧习惯,利用旧形式,使革命政策尽量与传统习俗相适应;在婚姻变革实践中发挥上层阶级与宗族势力的作用。革命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连喜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中国亿万农民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从无序到有序的流动,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农民流动,实质上就是通过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使农民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和解放出来,实现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离。作为我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缩影,农民流动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农民的流动为国家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由徐勇、徐增阳所著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书,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对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的特征、农民流动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性(影响),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建国 张锦鹏
唐宋时期,农村投资与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土地和耕牛投资增长很快,成为农村投资热点,乡村富民积极主动进行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增长,奢侈性消费较为突出,货币性消费也出现增长状况。这些新特点,是唐宋社会变革在乡村社会的折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性变革引起了农村投资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化。新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崛起于乡村,他们通过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和炫耀性消费,谋求在乡村的社会话语权。商品经济作为一种革命性经济因素在农村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村自然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农村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唐宋 乡村社会 投资与消费 社会变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双良
近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村社会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空间场域,以当前乡村社会在人口结构、职业分化、乡风习俗、乡土文化、价值伦理、利益关系、治理组织、村庄治理等方面变迁的演进趋势与主要表征为研究出发点,揭示乡村社会变迁与宅基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的关系指向,阐释社会变迁对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冲击影响,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对社会变迁的响应之策,从而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重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严梅福,石人炳
经验显示中国农村不同的婚嫁模式有刺激或抑制生育率增长的作用。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揭示了招赘婚嫁模式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和嫁娶婚嫁模式促成生育率增长的全过程及其内在机理。文章因此认为通过变革婚嫁模式来继续降低农村较高的出生率应是中国世纪之交人口控制策略的优选方案,提出了在短期内大范围地实现婚嫁模式变革的可行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胡重明 马飞炜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桃园村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愈益呈现出"离散"型特征,与此同时又在"聚合"中形成了一种新乡村文化。和与世隔绝的古"桃源文化"不同的是,桃园村的新乡村文化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成的"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延续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因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 高天跃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艳华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种植转基因作物日益成为当下农村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以福柯的"知识—权力"为参照,通过对湖北潭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田野调查,来考察其种植结构变迁背后的文化生态。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所具备的效用特性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代表着某种新的、有价值的生产实践,并为村民所普遍接受和信任。村民在种植转基因作物上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种植的惯习,即种植转基因作物并不完全是"知识与权力"主宰之下的行为,试种以后所能观察到的结果成为转基因作物效用的功能性体现,如果没有其效用的存在,知识与权力能起多大作用是值得怀疑的。只有纳入"效用"的概念时,才不会将村民仅仅看成无知且被动的客体,从而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国信
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学术界中国妇女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据统计,国内每年发表的妇女史论文不下百篇,《历史研究》等重要史学期刊曾组织过多次关于妇女史研究的笔谈,妇女史研究的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以妇女或性别为主题的定期出版物创刊,妇女史研究论著选读早已出版。中国的妇女史学科也在一批女性学者的努力下初具雏形。根据妇女史学界学者们的总结,到目前为止的妇女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添补史、女性视角的妇女史和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