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9)
- 2023(12023)
- 2022(10068)
- 2021(9431)
- 2020(7652)
- 2019(17504)
- 2018(17168)
- 2017(32199)
- 2016(17158)
- 2015(19117)
- 2014(18679)
- 2013(18077)
- 2012(16532)
- 2011(14671)
- 2010(14608)
- 2009(13345)
- 2008(12367)
- 2007(10686)
- 2006(9215)
- 2005(7729)
- 学科
- 济(71623)
- 经济(71448)
- 业(46665)
- 管理(45208)
- 企(34916)
- 企业(34916)
- 方法(31698)
- 农(31262)
- 数学(27349)
- 数学方法(26950)
- 农业(21102)
- 中国(20588)
- 业经(19228)
- 地方(18715)
- 财(18105)
- 制(14185)
- 理论(11944)
- 学(11753)
- 和(10959)
- 贸(10535)
- 贸易(10525)
- 发(10374)
- 易(10189)
- 环境(10147)
- 银(10006)
- 银行(9999)
- 务(9784)
- 财务(9741)
- 财务管理(9719)
- 融(9637)
- 机构
- 学院(227441)
- 大学(224591)
- 济(93447)
- 经济(91493)
- 管理(90919)
- 理学(78868)
- 理学院(78031)
- 管理学(76649)
- 管理学院(76195)
- 研究(71329)
- 中国(54681)
- 京(44830)
- 财(43195)
- 科学(41462)
- 农(37315)
- 中心(36069)
- 江(34312)
- 财经(34204)
- 所(32526)
- 业大(32244)
- 范(31664)
- 师范(31402)
- 经(31164)
- 研究所(29300)
- 经济学(28957)
- 州(27698)
- 农业(27654)
- 北京(27249)
- 经济学院(26122)
- 院(25854)
- 基金
- 项目(160682)
- 科学(128497)
- 研究(122414)
- 基金(117535)
- 家(100408)
- 国家(99468)
- 科学基金(87644)
- 社会(81212)
- 社会科(75873)
- 社会科学(75848)
- 省(64223)
- 基金项目(62714)
- 教育(57641)
- 自然(54331)
- 自然科(53113)
- 自然科学(53103)
- 划(52492)
- 自然科学基金(52129)
- 编号(50391)
- 资助(46119)
- 成果(40175)
- 部(36028)
- 重点(35784)
- 发(35143)
- 课题(34286)
- 创(34055)
- 国家社会(33518)
- 教育部(31862)
- 创新(31676)
- 人文(31607)
- 期刊
- 济(105165)
- 经济(105165)
- 研究(66311)
- 中国(48477)
- 农(39657)
- 财(33703)
- 管理(32268)
- 学报(31657)
- 科学(30596)
- 教育(29276)
- 大学(26280)
- 农业(26255)
- 学学(24436)
- 技术(22159)
- 融(21435)
- 金融(21435)
- 业经(20221)
- 财经(16617)
- 经济研究(14747)
- 经(14284)
- 问题(14273)
- 版(12064)
- 图书(11973)
- 业(11345)
- 农村(10415)
- 村(10415)
- 理论(10343)
- 技术经济(10229)
- 资源(10217)
- 统计(10106)
共检索到338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老年协会 礼俗实践 行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关键词:
乡村社会组织 老年协会 礼俗实践 行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勋
"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权力格局影响深远,大量社团仍因国家力量的过密化包裹显得弱小与萎靡。温州农村的老人协会在与村庄正式组织和基层政府的互动中显示了独特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本文运用"资源—空间—行动者"的分析框架,认为老人协会较强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源于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组织资源,以及特殊的组织成员带来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组织"嵌入"能力。社团组织自主性与行动力的强弱,关键看其能否成功规避政府过度"管制"和有无充足能力汲取组织资源。当然,社团成员本身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乡村 老人协会 自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中坚青年干部 返乡青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中坚青年干部 返乡青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嵌入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杜鹏
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调研表明:庙会是关中农村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活动,它嵌入地方社会之中,通过其宗教整合、交往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市场整合功能,建构了以特定村庄为焦点的集体欢腾场面;庙会"圣凡一体"的实践特征决定着其社会秩序整合功能的实现,即庙会作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中介,从时间的合理安排、空间的有效配置和主体合作三方面,将神圣内容与凡俗内容合理地容纳在其共同架构中,为地方秩序再生产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能量,从而有利于强化乡村社区认同,凝聚村民集体力量,促进地方社会的整合。
关键词:
庙会 社会秩序 整合机制 圣凡一体 关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乡村公共文化具有知识性、规范性和价值性,三者共同形塑出乡村公共文化的面孔。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面临伦理与治理双重危机,不可逆地蔓延开来的消费主义,形塑出异化的社会性竞争形态,并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的式微与乡村公共文化危机。老年人社会处境的退化,是乡村公共文化危机在乡村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通过外部资源输入与内部组织运作的结合,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建设与运作实现村庄内部社会文化资源的适度整合和村庄公共文化供给自主化,展现出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低消费、高福利"模式。乡村公共文化再造的社区主义,不仅为农村老年人供给文化公共品,而且有望实现农村文化公共品的集体化制造与乡村公共文化的可持续生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桂徽
在资本强大的扩张力驱动下,斯密动力总会促进市场经济的自发成长和不断扩展。然而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资本主义萌芽却屡次夭折。本文从积淀于礼俗社会的文化——社会潜规则与交往行为方式出发,通过考察拒斥宪制化、官本位和关系本位等"抗变因子"构成的布罗代尔钟罩,揭示出斯密动力在中国礼俗社会运作失灵的深层原因,以及改革开放如何在发挥资本动力的同时制约其消极作用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
资本力量 布罗代尔钟罩 制度内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婧 韩鹏杰
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空间 民俗 协同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肖晓
作为畲族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文书较能体现出其畲族特色。本文试图对已收集到的畲族文书进行梳理,并初步分析其特点。通过展示其民族性与基层性,以期通过非汉化视角对畲族乡村乃至基层社会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
礼俗 社会 畲族 礼俗文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兴宇 季中扬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近年来由地方探索推行的农村网格化管理实践成为疏解基层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网格化",这一治理方式有助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但在当下部分农村社区还面临着"网格乏力""格网不畅""格中缺人"等诸多新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网格化实践理念出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甚至是"治理"的新趋势演变,新乡贤群体逐渐成为嵌入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一股潜在力量。通过挖掘中国乡村社会"礼俗互动"的文化逻辑和运作传统,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基层乡村"德治"环节中的关键衔接功能,有效打通农村网格化管理的"下情上达"渠道,能够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推动新乡贤的"德治"优势转化为基层乡村社会"网格"治理效能。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新乡贤 德治 礼俗互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超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农村养老 自组织模式 熟人社会 互惠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L村的考察
嵌入、吸纳与协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基于苏A县案例的考察
乡村振兴视域下政党组织社会的机制与运行空间——基于S省J镇党建创新实践的考察
农业技术何以重塑乡村?——基于个体、家庭、村落的三维考察
“留住”乡村:乡村文化记录的实践路径初探——以村史馆为中心的考察
乡贤治村:主体角色、制度契合与实践机制——基于赣南农村乡贤治村实践的考察
党政统合治理何以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基于陕南Z县的实证考察
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以福建协和大学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合作治理的实践、效能与生成逻辑——基于X乡S村“民俗博物馆”项目的经验观察
赋权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基于英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