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6)
- 2023(4245)
- 2022(3480)
- 2021(3231)
- 2020(2475)
- 2019(5505)
- 2018(5274)
- 2017(10029)
- 2016(5080)
- 2015(5656)
- 2014(5685)
- 2013(5858)
- 2012(5638)
- 2011(5487)
- 2010(5688)
- 2009(5448)
- 2008(5221)
- 2007(5097)
- 2006(4659)
- 2005(3673)
- 学科
- 济(26350)
- 经济(26209)
- 农(22797)
- 业(16419)
- 农业(15353)
- 业经(11563)
- 管理(10026)
- 企(9254)
- 企业(9254)
- 中国(9086)
- 方法(8216)
- 地方(7006)
- 农业经济(6933)
- 制(6811)
- 发(6262)
- 财(6007)
- 收入(5806)
- 发展(5790)
- 展(5786)
- 和(5263)
- 理论(5038)
- 社会(4966)
- 村(4959)
- 数学(4947)
- 农村(4942)
- 数学方法(4917)
- 策(4777)
- 建设(4754)
- 工作(4422)
- 学(4368)
- 机构
- 学院(80274)
- 大学(78064)
- 济(35089)
- 经济(34230)
- 研究(30110)
- 管理(29835)
- 理学(25396)
- 理学院(25085)
- 管理学(24694)
- 管理学院(24527)
- 中国(22669)
- 农(19003)
- 科学(16227)
- 京(16115)
- 财(15788)
- 所(14845)
- 中心(14280)
- 农业(13279)
- 研究所(13126)
- 江(12817)
- 范(12306)
- 师范(12261)
- 财经(12019)
- 业大(12007)
- 经(10796)
- 社会(10667)
- 经济学(10614)
- 省(10223)
- 北京(10065)
- 院(10037)
- 基金
- 项目(51137)
- 研究(41026)
- 科学(40979)
- 基金(37461)
- 家(31581)
- 国家(31171)
- 社会(29812)
- 科学基金(26701)
- 社会科(26659)
- 社会科学(26649)
- 省(20137)
- 基金项目(19877)
- 教育(17766)
- 编号(17571)
- 划(16249)
- 成果(15396)
- 自然(14318)
- 自然科(13987)
- 自然科学(13985)
- 资助(13766)
- 自然科学基金(13755)
- 农(12810)
- 发(12059)
- 国家社会(11946)
- 课题(11814)
- 部(11729)
- 重点(11166)
- 性(10959)
- 制(10771)
- 人文(10273)
共检索到129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兆曙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经济改革引发的乡村社会快速转型和深厚的传统文 化积淀使乡村社会交换方式的变迁存在双重趋势 :一是网络性交换非网络化 ,二是非网络 性交换网络化 ,这种变迁趋势使两种交换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紧密
关键词:
社会交换 网络性交换 非网络性交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解玉喜
本文通过借鉴当代一些社会学理论,指出城乡社会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现实存在,而且各个维度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个体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受结构制约的无所作为的"玩偶",正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产生的预期效应和未预期到的后果,才使城乡社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研究城乡社会结构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并始终关注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刻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变迁 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组织 多中心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学龙 袁易明
改善代际流动性,对提升人力资本效率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本文使用CHNS数据,基于AltHAm指标和反事实分析,从年龄群组的视角考察中国代际流动性变迁的趋势与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性在60后、70后与80后群组间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即60后代际流动性最高,70后代际流动性最低,80后代际流动性居中。教育是影响职业阶层的最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随时代演进而增强。教育不平等效应对不同年龄群组的代际流动性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70后代际流动性的下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教育不平等效应取决于家庭背景差异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教育体系不平等程度、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三种因素。旨在改善代际...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 趋势 原因 教育不平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慧玲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就医行为变化,给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引起就医趋势的各种变化,探讨出促进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为各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决策、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婚俗 乡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戴菊贵 何翔勇
社会关系是民间借贷的基础。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结构与性质也不断变迁,对民间借贷交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都不是单一的,人情原则和利益原则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借贷的社会关系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道义和理性两种因素的作用并存。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民间借贷的关系结构是简单的线性型,现代民间借贷的关系结构则是复杂的网络型。从借贷资金用途看,传统民间借贷主要是用于生活应急,讲究血缘亲情,社会关系以伦理道义为主;现代民间借贷主要是用于生产投资,讲究经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技术 乡村社会 华村 传统稻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青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毅 丁亮
上供物料作为政府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实物财政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负担项目。浙江地区的物料用量经历了成弘正和嘉靖中后期两个增长高峰,按白银计算两次上涨幅度大致相同,均平法改革以后各项料银用量被基本规范下来。明中期以降,浙江的各项物料基本实现折银征收,但实物财政运行方式依然延续下来。各项目要依据中央指令交纳白银或实物,无论何种形态,都延续着明初以来的对口解纳方式。
关键词:
上供物料 额办 坐办 折银征收 里甲役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秋霖
1979年后,中国的信贷市场经历了从建立到转型的转变。1979—1997年逐渐建立起一个计划的信贷市场,1998年之后,信贷市场开始转型。金融机构的信贷原则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这一原则成为影响信贷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信贷 信贷市场 经济市场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端阳 李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思潮需要在沟通和对话中寻求理论的突围。通过全方位的检视,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脉络,并期许新一轮研究热潮的到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庆真 赵敏君
乡村人口流动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转型和社会变迁最具解释力的现象,因为它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而且是城乡各种体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但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税费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一系列促农政策的出台和国家关于乡村发展战略的优化,乡村人口流动的相关指标值也在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为了梳理这种变化趋势及特征,以国家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课题组实证调查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乡村人口流动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新趋势,其带给乡村的影响已经从原来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显性问题转移到乡村转型中的结构失衡问题上来,由此也带来了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角色和功能重新定位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策,以促进乡村人口流动在乡村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人口流动 结构性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武朝
"空心化"趋势下加强乡村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政府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走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尊重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结构,构建城乡人员双向互动流通的机制,继承和保护乡村的传统和文化,加强"田园型乡村"社区的建设,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建立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的法律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乡村仍为承载我们精神寄托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乡村治理 全面小康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