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0)
2023(9515)
2022(7300)
2021(6802)
2020(5256)
2019(12237)
2018(12253)
2017(21520)
2016(12466)
2015(13974)
2014(13931)
2013(12880)
2012(11773)
2011(10794)
2010(11047)
2009(9888)
2008(9480)
2007(8687)
2006(8128)
2005(7184)
作者
(31901)
(26760)
(26126)
(25308)
(16781)
(12737)
(12204)
(10584)
(10104)
(9667)
(8983)
(8908)
(8636)
(8337)
(8261)
(7942)
(7927)
(7679)
(7618)
(7595)
(6921)
(6463)
(6407)
(6318)
(6106)
(5967)
(5939)
(5884)
(5365)
(5338)
学科
(44189)
经济(44140)
(28259)
(25796)
管理(22351)
中国(20767)
教育(19936)
农业(19078)
(14559)
企业(14559)
业经(14532)
地方(13146)
(11764)
方法(11121)
发展(10578)
(10456)
(10397)
理论(9970)
(9559)
数学(9286)
(9265)
数学方法(9098)
农业经济(8064)
教学(7891)
(6830)
(6799)
收入(6508)
(6445)
银行(6434)
(6317)
机构
大学(161978)
学院(159995)
研究(60607)
(56739)
经济(55066)
管理(51720)
理学(43704)
理学院(43034)
管理学(41963)
管理学院(41622)
中国(40587)
(36868)
科学(35339)
(34192)
师范(34030)
教育(31188)
(30661)
(29382)
师范大学(27760)
(27709)
中心(27416)
研究所(26499)
(26403)
北京(23763)
业大(22935)
农业(22406)
(21748)
(21732)
技术(20388)
财经(19974)
基金
项目(103468)
研究(86507)
科学(82571)
基金(70283)
(59727)
国家(58956)
社会(53304)
科学基金(49746)
社会科(49729)
社会科学(49717)
教育(45820)
(43212)
编号(39322)
(36916)
基金项目(36772)
成果(34748)
课题(30052)
自然(27807)
自然科(27116)
自然科学(27110)
自然科学基金(26577)
资助(26076)
(25727)
(25286)
重点(24464)
(23453)
规划(22968)
(22747)
项目编号(21710)
(21294)
期刊
(73883)
经济(73883)
研究(59655)
教育(52544)
中国(47601)
(35454)
农业(23078)
学报(23064)
科学(22109)
(19739)
大学(19634)
管理(17071)
技术(16877)
学学(16514)
业经(15737)
(15022)
金融(15022)
职业(13083)
问题(10230)
(9991)
(9973)
经济研究(9943)
农村(9668)
(9668)
财经(9388)
农业经济(9377)
图书(9327)
(9180)
技术教育(8880)
职业技术(8880)
共检索到263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杰翔  朱健刚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苑鹏  
本文以作者长期进行跟踪调查的东部地区某发达村庄20余年的经济变迁为切入点,应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经验,同时探讨发达村庄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发挥发达村庄集体的组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成明  
随着中国社会激烈而深刻的转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选择呈现出理性而审慎的态度。本文通过对江苏苏北一个村庄教育观念变迁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在其子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选择上已从单纯的升学选择转变为多种选择,综合教育的前景已然显现。当然,由于多种原因,升学教育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农民及其子女的首选,而其中的离农化倾向应引起重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一个村庄50年的城市化变迁——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徐建青农村城市化可以有二种类型,或者说有二条道路,一种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向城市、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建设和发展;另一种是城市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社会食物研究团队  
最近几十年,各种杂交、基因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广,正导致全球丰富的地方性种源基因从土地上快速消失。农民基于传统知识自己选种、留种的情况越来越少,从市场上购买被各种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商业化种子已成为一种常态。种质资源的这种趋势和变迁已经引发全球性的关注、讨论和忧虑,并出现了各种各样推动农民保种的草根实践。
关键词: 品种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开  魏成  
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追溯珠江三角洲一个村庄在过去约30年的土地变化过程。在市场化转型和乡村城市化的总体背景下,以土地资本化的视角,从个体(家庭)-村集体-企业的关系角度,探讨该社区土地变化及空间演变的深层机制,力求解析农村土地在由资源转为资产继而转为资本的变化过程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杰贵  
村庄治理现代化体系由村庄治理价值、村庄治理制度、村庄治理模式、村庄治理主体、村庄治理行为、村庄治理能力和村庄治理绩效等七个部分组成。村庄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关键在于突破村庄治理系统困境。而村庄治理系统困境可细分为村庄治理价值滞后、村庄治理制度不完善、村庄治理模式复杂化、村庄治理主体一元化、村庄治理行为不当、村庄治理能力不强和村庄治理绩效低下等七个方面。村庄治理现代化路径可细化为七个方面:重构村庄治理价值、完善村庄治理制度、改进村庄多元治理模式、实现村庄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村庄治理行为科学化、提升村庄治理能力、提高村庄治理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黎  
移民村的公共事务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治理中的难点。本文研究将网络化治理理论引入到乡村治理探究中,通过深度访谈、案例采集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探讨移民村庄村治模式的变迁以及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转型中乡村治理的意义。研究发现:移民村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出与已有文献描述的基层村治"行政化"所不同的治理形态。通过嵌套式的组织形式与制度设计,移民村以"非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促成村庄内部各行动主体之间以及移民村庄与外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了基层民主参与权、议事权、决策权与监督权的实现和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体现出以参与性、协作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包容性为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框架。这种适应性治理之道,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线型治理模式"向政治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动的"立体型治理模式"转型,为推动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文彬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共居和独居两种基本形式,而共居又可以分为融合性共居、隔离式共居、流动性共居三种情况。影响农村养老形式的基本因素是居住距离、儿子个数、老年人劳动能力、婆媳关系等。该文对个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情况总体态势良好,并出现了一些诸如女儿参与、隔代亲等积极因素,需要加以引导和鼓励。为了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当前急需建设社区养老作为补充,以实现老有所养所乐的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军  郭雨露  何微丹  何豫  
随着"城乡等值"逐步成为新时期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大都市地区村庄的内涵发生改变。传统的"单村独建"出现了产业同质、设施低效、建设破碎等诸多困境,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打造。广州从化米埗乡村群规划从产业共荣、设施共享、空间共建、社会共治四个方面探索大都市地区村庄"群落化"规划策略,以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创新模式,为广州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长效机制和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博  朱玉春  
村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一直是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领域探讨的焦点话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下如何克服村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所面临的集体行动困难将成为实现农村公共事务善治的重要方面。采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对村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集体行动困难展开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应用两点分布对博弈模型进行了转换,并使用调研的1600户农户数据对村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集体行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村民的思想意识、经济结构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对村民的社会理性程度有重要影响,是决定村民是否选择参与村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集体行动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