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9)
2023(1629)
2022(1155)
2021(981)
2020(586)
2019(1313)
2018(1095)
2017(1404)
2016(761)
2015(742)
2014(785)
2013(842)
2012(783)
2011(839)
2010(807)
2009(755)
2008(624)
2007(521)
2006(536)
2005(365)
作者
(2545)
(2327)
(2221)
(2031)
(1376)
(1034)
(924)
(850)
(826)
(802)
(797)
(770)
(670)
(655)
(654)
(652)
(637)
(617)
(593)
(581)
(552)
(541)
(522)
(516)
(513)
(501)
(483)
(481)
(460)
(447)
学科
(7775)
(6588)
经济(6582)
农业(5779)
业经(4283)
农业经济(3977)
(2913)
发展(2812)
(2812)
(2666)
地方(2582)
建设(2447)
经济建设(2337)
中国(2222)
收入(2161)
(1920)
工作(1640)
农民(1530)
国民(1381)
农民工(1371)
民工(1371)
国民收入(1248)
(1246)
财富(1246)
(1051)
农村(1043)
及其(969)
方法(968)
管理(948)
数学(906)
机构
学院(14604)
大学(13141)
(5578)
经济(5413)
管理(4944)
研究(4915)
理学(4313)
理学院(4260)
管理学(4174)
管理学院(4148)
(3893)
中国(3345)
科学(2901)
农业(2616)
(2549)
师范(2541)
(2404)
(2400)
中心(2316)
业大(2303)
(2232)
(2113)
(2082)
(1990)
社会(1983)
师范大学(1955)
研究所(1911)
经济学(1901)
发展(1873)
(1870)
基金
项目(10496)
研究(8712)
科学(8395)
基金(7538)
社会(6392)
(6307)
国家(6213)
社会科(5947)
社会科学(5946)
科学基金(5326)
(4533)
基金项目(3993)
编号(3636)
(3435)
教育(3346)
(3317)
(3311)
(3070)
(2905)
成果(2873)
国家社会(2835)
课题(2583)
发展(2518)
(2483)
自然(2311)
资助(2307)
重点(2303)
(2287)
(2264)
自然科(2245)
期刊
(9245)
经济(9245)
(6962)
农业(4909)
研究(3712)
中国(3484)
业经(3199)
科学(2791)
学报(2662)
农业经济(2539)
大学(2400)
学学(2375)
社会(1841)
(1829)
社会科(1723)
社会科学(1723)
农村(1722)
(1722)
(1438)
农村经济(1250)
(1213)
业大(1207)
农业大学(1176)
问题(1156)
经济研究(998)
教育(980)
经济问题(968)
管理(945)
资源(910)
(836)
共检索到20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波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的提出,已有近8年的时间了。这项政策的出台,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而解决之道重在寻找乡村持续发展的实现之路。回顾8年的历史,城乡统筹的政策目标是清晰的,而实践过程则充满坎坷。各地,包括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和重庆市,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17至18世纪闽西佃农的抗租、农村社会与乡民文化刘永华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闽西以规模较大、次数频繁的佃农抗租斗争而闻名。从明末清初宁化黄通的“较桶”,至乾隆年间上杭罗日光的抗租,闽西的抗租风潮,从地方州府一直影响至中央朝廷,甚至频频引起清朝...
[期刊] 征信  [作者]
2023年是《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保障征信业规范有序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征信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开设“十年征信路,奋进新征程”专栏,介绍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征信体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征信市场规范发展的工作成效,同时聚焦公众关切,普及征信知识,提升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金良  
开启金融服务三农新征程2020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勋  
"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权力格局影响深远,大量社团仍因国家力量的过密化包裹显得弱小与萎靡。温州农村的老人协会在与村庄正式组织和基层政府的互动中显示了独特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本文运用"资源—空间—行动者"的分析框架,认为老人协会较强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源于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组织资源,以及特殊的组织成员带来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组织"嵌入"能力。社团组织自主性与行动力的强弱,关键看其能否成功规避政府过度"管制"和有无充足能力汲取组织资源。当然,社团成员本身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解学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和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25年来,自觉服从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主动投身推动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主业、服务三农,伴农成长、随农壮大。2015年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农发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青松  
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总抓手,持续推进机制创新、服务升级、模式转型,努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伟大壮举中,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全行动员,尽锐出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瑾瑜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颁布实施,无疑是近期我国乡村教育发展中的大事、喜事。据统计,有近300万乡村教师坚守在基础条件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的中心校、村小和教学点。同时,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低,不同程度存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的缴纳等问题,职称评定的种种限制也让大批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失去晋升资格。而且,今日乡村教师还经受着时代变迁的更大冲击、诱惑和挑战,"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已不足以支撑他们留在乡村安心从教,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基于这样的事实,《计划》提出从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启臻  胡方萌  
柔性扶贫是指在乡村价值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一种扶贫理念。柔性扶贫视角下的乡村资源包括乡村农业资源、手工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包括民居、村落、景观等资源,也包括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与民俗、乡村社会结构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障村落有机体的完整性和健康运行。柔性扶贫理念认为,村落贫困是由于村落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或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村落正常运行受阻。因此,发现村落价值,修复村落结构,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健康运行,而不是对原有村落价值系统视而不见地去建立新系统,是精准扶贫理应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建国   陈豪   甘天琦   李波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异质性特征;第三,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还能通过信贷支农水平和农业R&D投入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即后两者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启臻  胡方萌  
柔性扶贫是指在乡村价值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一种扶贫理念。柔性扶贫视角下的乡村资源包括乡村农业资源、手工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包括民居、村落、景观等资源,也包括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与民俗、乡村社会结构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障村落有机体的完整性和健康运行。柔性扶贫理念认为,村落贫困是由于村落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或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村落正常运行受阻。因此,发现村落价值,修复村落结构,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健康运行,而不是对原有村落价值系统视而不见地去建立新系统,是精准扶贫理应遵循的重要理念。何斯路村由穷到富的蜕变过程,正是这一扶贫理念的具体体现。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回望"十三五"时期,"三农"发展成绩喜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实现翻番目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3万亿斤,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靠……奋进"十四五",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喻林  
<正>~~
关键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太文   刘祖云  
中国城乡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主体性与组织化”理论分析框架,提取出村民主体性、村社主体性和市场发展型组织化、社区秩序型组织化两类主要维度,分析了村社韧性力量主导新内生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并提供了四个乡村发展历程作为案例检验。研究发现,村社小农主导的村社韧性力量是新内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基础,根据对维度细分可以提炼出:村民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民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的理想类型,而具体案例又存在各自差异化的实现路径。研究验证了村社韧性力量内在属性的应用价值和衔接新内生发展的凭借路径,揭示了结构逻辑与行动逻辑内部要素具有互嵌性特征,进而提出了“外生式引导”“内生式促进”等致力于新内生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