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5)
- 2023(12823)
- 2022(10524)
- 2021(9552)
- 2020(7421)
- 2019(16474)
- 2018(15707)
- 2017(29558)
- 2016(15860)
- 2015(17161)
- 2014(17053)
- 2013(16858)
- 2012(16107)
- 2011(14873)
- 2010(15393)
- 2009(14639)
- 2008(13641)
- 2007(12385)
- 2006(11266)
- 2005(10398)
- 学科
- 济(70372)
- 经济(70297)
- 业(46732)
- 管理(41674)
- 企(32559)
- 企业(32559)
- 农(31503)
- 中国(28745)
- 融(26866)
- 金融(26866)
- 银(24998)
- 银行(24981)
- 地方(24415)
- 行(24336)
- 农业(21518)
- 方法(21113)
- 业经(19771)
- 财(18599)
- 制(18258)
- 数学(18136)
- 数学方法(17977)
- 学(14316)
- 环境(14234)
- 发(14080)
- 体(11687)
- 地方经济(11493)
- 中国金融(11320)
- 务(11047)
- 财务(11019)
- 财务管理(10995)
- 机构
- 学院(227186)
- 大学(221429)
- 济(95359)
- 经济(93168)
- 研究(85041)
- 管理(81023)
- 中国(70250)
- 理学(68235)
- 理学院(67389)
- 管理学(66314)
- 管理学院(65891)
- 科学(50673)
- 京(47448)
- 财(46068)
- 农(44988)
- 所(43100)
- 中心(40482)
- 研究所(38856)
- 江(35857)
- 财经(35454)
- 农业(33633)
- 业大(33424)
- 经(32142)
- 范(31652)
- 师范(31340)
- 院(30477)
- 北京(30365)
- 经济学(30031)
- 州(29759)
- 省(27765)
- 基金
- 项目(148740)
- 科学(117394)
- 研究(111351)
- 基金(106565)
- 家(92944)
- 国家(92049)
- 科学基金(78252)
- 社会(73228)
- 社会科(69299)
- 社会科学(69282)
- 省(60383)
- 基金项目(55825)
- 划(49616)
- 教育(48684)
- 自然(47085)
- 自然科(45870)
- 自然科学(45861)
- 自然科学基金(45015)
- 编号(44351)
- 资助(42178)
- 发(38705)
- 成果(36507)
- 重点(34246)
- 课题(32299)
- 部(31964)
- 发展(31456)
- 创(31190)
- 展(30908)
- 国家社会(30826)
- 性(30007)
- 期刊
- 济(117830)
- 经济(117830)
- 研究(71252)
- 中国(53876)
- 农(47709)
- 融(39722)
- 金融(39722)
- 学报(36062)
- 科学(34309)
- 财(33766)
- 农业(31209)
- 管理(29065)
- 大学(27898)
- 学学(26684)
- 教育(24547)
- 业经(22591)
- 经济研究(17848)
- 财经(17456)
- 技术(17111)
- 问题(15057)
- 经(15029)
- 业(13977)
- 版(12161)
- 农村(11266)
- 村(11266)
- 资源(10793)
- 农业经济(10772)
- 科技(10627)
- 世界(10528)
- 经济问题(10315)
共检索到36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鑫
文章基于韧性治理理论,从乡村生产韧性治理、生活韧性治理和环境韧性治理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测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乡村生态韧性治理的演化特征、融合发展程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生态韧性治理水平整体呈攀升趋势,但节点演进和区域异质性明显;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为主”向“协调为主”转型,距离整体“优质协调”尚存在差距。为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韧性治理水平,需要发展绿色农业,推进乡村生产韧性治理;分类分区域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生活韧性治理;协同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强化乡村环境韧性治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文旭 吴业苗
城乡韧性融合是基于城乡韧性水平同步提升的更高层次、更为系统、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本文基于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全新分析框架,构建城乡韧性水平综合测度体系,选取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41个地区的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分别运用熵权测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发展水平演化特征、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20年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水平总体攀升、节点演进与区域分异并存,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整体的贡献比重较为失衡,从纵向上看存在五种典型的增长模式;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经历了从“严重失衡”状态向“良好融合”的跨越,演变趋势同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策略的三个阶段高度耦合,都市圈流动空间规划效益初显;城乡社会保障韧性水平差距、生态环境韧性水平差距和公共管理韧性水平差距成为影响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核心、重要和潜在因素。实现城乡韧性融合,必须确保城乡韧性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城乡韧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增长;重新平衡“城镇中心主义”和“乡村中心主义”两种范式的极化矛盾;在制度与空间变迁中保障和发展“人”的应有权益;从削足适履转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做好城乡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王晟业
乡村韧性是乡村系统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章基于河北省景县16个乡镇、451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传统农区县的乡村经济韧性。研究结果显示:(1)景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061,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和西南部偏低、中部相对较高的格局特征,县城所在地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过境的乡镇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偏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2)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与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韧性的主要短板因素。(3)文章对比分析河北省阳原县显示持续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旨在推进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 代蕊莲 陈静 沈悦 冀萌竹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为研究时点,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按照思想缘起、理论基础、实证演绎、提升路径的研究思路,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重庆西部片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水平不断上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子系统韧性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自然系统韧性与人类系统韧性分别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和"东西部向中部递减"的空间格局;居住系统韧性与支撑系统韧性则分别呈现出由"低值点缀分布"逐渐过渡到较为均衡和"普遍均衡、高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社会系统韧性表现为"西部增强、东部减弱"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障碍度模型对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及不同区县面临的主导障碍进行诊断,根据结果将重庆西部片区划分为单一主导障碍型、双重障碍型与三层障碍型三种类型,据此设计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差异化路径,以期打破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多重制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宾宾 魏杰 宗义湘 王俊芹
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的有效渠道,文章基于熵值法,以河北省作为实证对象,测算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分维度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可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发展实力较强、发展实力中等、发展实力较弱,其中,9个地级市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算得分高于或接近测算均值,分维度指数测算结果表明11个地级市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各具特色。
关键词:
乡村产业 产业融合 熵值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聪 夏恩君 黄洁萍 仝昊天
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值低效的发展模式,而面对气候、市场等外部风险威胁,数农融合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尚未可知。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数农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构建农业韧性的多维度量化标准,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三步法分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剖析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农融合发展在静态和动态视角下均对农业韧性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内促进适应性和抵抗性,长期内对预防性、抵抗性和适应性贡献显著。在粮食主产区、高数字经济区域,数农融合发展的赋能效果更明显。传导机制方面,数农融合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受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农融合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韧性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农业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强化农业韧性、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敏 王桥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衡量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有助于了解现状、分析问题,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从4个维度构建农村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11-2020年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传统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区域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促进全国逐步形成区域平衡的良好发展格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 发展水平 测度与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德起 陈娜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乡村振兴需要充分了解城乡融合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实施城乡融合的总体战略与政策。中国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各地区城乡融合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制定实施城乡融合的区域差异战略与政策。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 3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6年的数据,使用横纵向拉开档次法对中国全国总体以及30个省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测度,得出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并进一步给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一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保持了一致,整体上不断提高;二是发达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整体上高于欠发达地区;城乡在各个领域中差异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四是城乡融合动力的水平高于融合前提与融合结果的水平;在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农业技术流动、农业机械动力、互联网普及、医疗水平等方面城乡融合水平较高。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横纵向拉开档次法 水平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竹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基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梳理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三者融合发展存在的困境,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从主动融合、跨界融合、技术融合、价值共创、教育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以数字形式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杰长 刘睿仪
农旅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释放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设立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DID模型,实证分析农旅融合发展对于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旅融合能够显著增强县域经济韧性,该结论在经过了平行趋势假设、安慰剂检验、PSM—DID模型分析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示范县政策可以通过产业融合、经济集聚和人力资本等作用机制推动县域经济韧性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实施对于县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相比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农旅融合对于县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提出农旅融合发展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实施分类指导原则、深化产业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紧跟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县域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旅融合 准自然实验 县域经济 经济韧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相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民数字劳动素养不高、城乡缺少统一的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机制、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充分等问题。对此,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数字乡村和城乡融合的方针政策,提升农业经营者数字素养,加快科技兴农,发挥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同时,进一步补足乡村建设短板,弥合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共同富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董健康 李俊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引领团场创业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在兵团14个师市的十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评估兵团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了熵值法来衡量兵团十年来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同时对兵团各地师市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兵团的农村虽三产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但三产融合水平发展较好的师市较少,大部分师市三产融合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文中提出了延长产业链条、扩大销售市场,完善融合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产业新业态,提升服务水平等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兵团 农村三产融合 熵值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娟 张正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和“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普惠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论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了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约束,最后提出了促进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闫广实
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打破地域和渠道限制,这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经济韧性中尤为重要,但鲜有学者探讨农村电商提升发展韧性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农村电商发展影响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然后以2009-2021年的省际面板为基础,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量化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商通过改善地区消费结构能够达到提升乡村经济韧性的效果。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的中介效应显著有效,约为34.45%。此外,文章还揭示了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电商影响乡村经济韧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伶 曹瑾 周樱佬
本文构建了张掖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张掖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地均产量减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张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