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3)
- 2023(8940)
- 2022(7520)
- 2021(6793)
- 2020(5762)
- 2019(13620)
- 2018(13300)
- 2017(26231)
- 2016(14057)
- 2015(16149)
- 2014(16526)
- 2013(16750)
- 2012(15990)
- 2011(14736)
- 2010(15048)
- 2009(14330)
- 2008(14494)
- 2007(13372)
- 2006(11505)
- 2005(9932)
- 学科
- 济(71476)
- 经济(71402)
- 业(43663)
- 管理(39008)
- 方法(36477)
- 数学(32461)
- 数学方法(32246)
- 企(32214)
- 企业(32214)
- 农(29686)
- 农业(19673)
- 财(18381)
- 业经(16947)
- 中国(16797)
- 地方(13791)
- 学(13434)
- 制(12932)
- 贸(12197)
- 贸易(12196)
- 易(11790)
- 务(10824)
- 财务(10811)
- 财务管理(10779)
- 企业财务(10292)
- 融(10252)
- 金融(10250)
- 银(10101)
- 银行(10081)
- 理论(10026)
- 行(9543)
- 机构
- 大学(221723)
- 学院(220958)
- 济(95239)
- 经济(93258)
- 管理(86387)
- 理学(75217)
- 理学院(74432)
- 管理学(73365)
- 管理学院(72938)
- 研究(70530)
- 中国(54101)
- 京(44687)
- 财(44119)
- 科学(41578)
- 农(41209)
- 财经(35609)
- 所(35087)
- 中心(34011)
- 江(33057)
- 业大(32870)
- 经(32362)
- 研究所(31691)
- 农业(31396)
- 经济学(30807)
- 范(28829)
- 师范(28580)
- 经济学院(28126)
- 北京(27788)
- 财经大学(26342)
- 州(26166)
- 基金
- 项目(144034)
- 科学(113985)
- 研究(106462)
- 基金(105952)
- 家(90836)
- 国家(90012)
- 科学基金(77514)
- 社会(69860)
- 社会科(66051)
- 社会科学(66034)
- 基金项目(56215)
- 省(56072)
- 教育(49398)
- 自然(48252)
- 自然科(47141)
- 自然科学(47126)
- 划(46732)
- 自然科学基金(46333)
- 编号(43672)
- 资助(43593)
- 成果(36039)
- 部(33496)
- 重点(32239)
- 发(31234)
- 创(29565)
- 课题(29531)
- 教育部(29142)
- 国家社会(29021)
- 人文(28350)
- 科研(27685)
共检索到317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方 王婧 李裕瑞
深入探讨乡村活力的基础理论与测度方法,对于提升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乡村活力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科学识别乡村活力空间类型的方法体系,应用乡村活力指数测算方法与回归模型,结合江苏丰县案例开展了村域尺度的乡村活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活力是乡村地域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否有效地影响外部环境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研判乡村活力水平的重要标准。(2)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到达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水平、强再生能力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同演化阶段的乡村地域系统依赖于差异化的外部干预,乡村振兴战略可为提升乡村活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3)以乡村五大振兴作为参照,从经济、人口、文化、生态与组织5个维度构建乡村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型评价+系统筛选+专家修正”的乡村活力空间类型识别技术流程与方法体系。(4)案例区村域尺度乡村活力评价与空间识别研究表明,乡村活力空间格局呈现出局部集聚的态势;村庄空心化制约乡村总体活力,而就业非农化率、耕地流入率、乡镇政府驻地及与政府驻地的连接、公交通达性等因素促进了乡村活力提升;将案例区划分为7类乡村活力空间类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丁杰 沈新
乡村空间活力评价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以往用于量化乡村空间活力的数据往往是主观的,获取成本较高。研究采用大数据(实时百度热力图数据BHMD)结合现场观测数据作为表征宏村空间的活力指标,利用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ayesian-SEM)检验了POI (Point of Interest)的密度、便捷度、可达性,以及街道步行可达性和开放空间品质5个方面对宏村旅游空间用户密度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宏村活力在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聚类特征,活力核心区往往集中在重要的景点与滨水地段。(2)POI便捷度对宏村活力的正向影响最强,而POI密度的影响则不显著。(3)宏村的植被指数(NDVI)对活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以活力为导向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与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涂丽 乐章
本文基于乡村建设的理论视角,构建了乡村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年的数据,实证测算了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宜居条件在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上具有较高权重,是当前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发展的东西差异明显。城镇化对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效应为正,其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非农化方面;人口的城镇化迁移会抑制乡村发展水平,抵消部分产业非农化带来的正向促进效应。城镇化主要通过经济促进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公共服务滞后效应和宜居条件改善效应对乡村综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乡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应,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对当地乡村发展具有促进效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则抑制了当地乡村的综合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柳慧 曾鹏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以广域乡村为主体形成对乡村空间关系建构的科学认知受到关注,对于促进乡村形成全面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从空间到空间关系的理论溯源,梳理现有乡村空间认知研究,构建乡村空间关系解析框架,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互作用形成对乡村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关系的系统认知,剖析现实乡村空间衰落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县级、乡镇级和村级乡村空间关系建构的规划路径,包括县级规划建立结构关联、乡镇规划形成功能协同、村庄规划推动要素整合,以期拓展乡村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为我国乡村空间规划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承蕾
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规模、促进农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5、2017和2019年的匹配数据,选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微观家庭层面探讨了电商下乡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旺 白永秀
创新性地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纳入统一框架,探索性地融合扎根理论和实证模型,提出包含理论构建—实证分析—优化路径完整的研究框架,采用12个案例和2012—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展现出研究过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在内、外部环境下通过关键活动交叉耦合,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产业化,乡村振兴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整体上弱于乡村振兴,但前者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差距逐步缩小;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但并未达到最优耦合状态,难以高质量实现协调互补发展;不同省份、不同年份的指标层和要素层主要障碍因子不尽相同,却反映出耦合系统协调演化的主要障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戴军
受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服务外包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乡村外包,该模式未来发展极有可能使美国调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包量与发包频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了乡村外包的产生背景与形成动因,并总结出效率、法律与就业动因受企业支持度较高。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借助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多准则决策检验,结果表明:政治方面的法律动因与就业动因对乡村外包的影响较大。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接包商向美国接包时与乡村外包商抗衡的具体对策,这一结论也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大力推进服务外包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乡村外包 新兴产业 t检验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振军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理论上,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直接作用于乡村高质量发展,还能通过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间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实证上,在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空间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春莲 陈扬扬 李茂林
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和资本水平均能正向调节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果。影响机制检验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创新效应、普惠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间接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且教育水平、资本水平能够显著强化上述机制。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三重门槛效应。因此,须加速乡村数字新基建布局,畅通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渠道,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举措,提升地区教育水平,建设高水平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兰兰 乐传永
探究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的耦合互动关系是指导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手段。通过建立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系统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19个省(区、市)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基本耦合、中度耦合和高度耦合三种类型,整体上处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村民获取优质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村民对成人教育培训满意度、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未来应促动形塑共生化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文化心理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策略,推动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话语体系,协调区域间乡村教育与乡村治理耦合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治理 耦合关系 实证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娜 郑传芳
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关系强度。结果发现,在3年或更短的时期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从乡村振兴到新型城镇化的单向因果关系;在4年及更长的时期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驱动力不同。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收敛性增长的动态特征,这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强度越来越大,协调一致性趋好;但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地区差异明显;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佳琳 王菁彤 方天宇
乡村在线旅游对培育服务业新增长极、带动农村经济造血式升级和推进"资源-文化-技术-治理"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服务模式的聚合和内容的优化。本文基于黑龙江省海林雪乡在线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乡村在线旅游游乐动机与乡村在线旅游环境、游客间信息互动与旅游体验等因素的关系,并通过模型检验游客乡村在线旅游游乐动机与乡村在线旅游服务体验的正向影响关系。对此,提升游客间信息的互动效果、加大乡村旅游服务建设力度和借助新三网融合提升新奇动机等,对提升乡村在线旅游体验具有实际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邱道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进入以城带乡、和谐发展阶段,各投资主体必然增加对乡村投入建设力度。文章以乡村旅游投资环境为核心内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构建了乡村旅游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新郑市乡村旅游为实证点进行分析评述,提出来了优化乡村旅游投资环境的建议,有利于丰富投资环境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乡村旅游投资环境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成铭 王洛忠 王晓晔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活力论视角,以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回答何种具体的运作机制能使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问题。研究发现,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合作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层面,相应的运作机制包括以搭建空间平台来激活乡村治理主体活力的场域再造机制、以打通边界障碍来激活乡村治理资源活力的资本整合机制以及以强化社区参与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活力的惯习重塑机制,三大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对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同时,机制的运行也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要素,包括外部层面的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内部层面的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以及工具层面的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运作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雨利 龙花楼 屠爽爽 姜棪峰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乡村面临整合有限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难题。论文从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转变的视角出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概念内涵与驱动力进行阐释,并以广西为例,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乡村产业重构的典型模式进行划分,基于此构建乡村产业重构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乡村产业重构可理解为基于当地发展条件与外部市场环境,整合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培育、调整、升级与转型,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以实现乡村产业内部良性均衡发展与对外产生输出价值的过程,具有主体多元化与业态多样化的特征。(2)在产业重构的具体实践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源驱动力与内生发展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相关的各要素耦合协调。(3)乡村产业重构包括农业种养专业化模式、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乡村旅游驱动型模式、工业制造业集聚型模式与商贸物流服务型模式等5种典型模式。(4)政策方面应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引导关键生产要素向乡村地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综合施策,以期为乡村产业重构实践提供机制保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