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8)
- 2023(13241)
- 2022(11398)
- 2021(10633)
- 2020(8632)
- 2019(19742)
- 2018(19678)
- 2017(37424)
- 2016(20245)
- 2015(22828)
- 2014(22704)
- 2013(22357)
- 2012(20493)
- 2011(18647)
- 2010(18619)
- 2009(17119)
- 2008(16694)
- 2007(14757)
- 2006(13072)
- 2005(10991)
- 学科
- 济(80159)
- 经济(79979)
- 管理(57592)
- 业(56937)
- 企(45786)
- 企业(45786)
- 方法(35522)
- 农(32041)
- 数学(28934)
- 数学方法(28626)
- 中国(23012)
- 业经(22563)
- 农业(21338)
- 财(20835)
- 地方(18205)
- 学(17653)
- 理论(15583)
- 制(15574)
- 和(14896)
- 教育(13325)
- 环境(12632)
- 务(12497)
- 财务(12425)
- 财务管理(12405)
- 贸(11983)
- 贸易(11976)
- 企业财务(11791)
- 技术(11715)
- 发(11671)
- 易(11595)
- 机构
- 大学(284928)
- 学院(283928)
- 管理(115274)
- 济(107283)
- 经济(104655)
- 理学(100150)
- 理学院(99048)
- 管理学(97422)
- 管理学院(96897)
- 研究(92306)
- 中国(67175)
- 京(60630)
- 科学(57144)
- 财(49457)
- 农(46582)
- 所(44550)
- 中心(42388)
- 业大(42384)
- 江(41400)
- 研究所(40478)
- 范(40424)
- 师范(40148)
- 财经(39495)
- 北京(38152)
- 经(35879)
- 农业(34966)
- 州(33909)
- 院(33584)
- 师范大学(32461)
- 经济学(31034)
- 基金
- 项目(196536)
- 科学(154534)
- 研究(149114)
- 基金(141179)
- 家(121260)
- 国家(120074)
- 科学基金(103632)
- 社会(94434)
- 社会科(88356)
- 社会科学(88328)
- 省(77297)
- 基金项目(75718)
- 教育(68352)
- 自然(65401)
- 划(64318)
- 自然科(63798)
- 自然科学(63787)
- 编号(63125)
- 自然科学基金(62625)
- 资助(56171)
- 成果(51952)
- 部(43295)
- 重点(43254)
- 课题(42934)
- 发(41620)
- 创(40584)
- 项目编号(38369)
- 国家社会(37679)
- 创新(37588)
- 教育部(37436)
- 期刊
- 济(124230)
- 经济(124230)
- 研究(84821)
- 中国(56977)
- 农(47532)
- 学报(44276)
- 科学(41250)
- 管理(40642)
- 教育(38479)
- 财(37162)
- 大学(34546)
- 农业(32164)
- 学学(31962)
- 技术(24232)
- 业经(23027)
- 融(22501)
- 金融(22501)
- 财经(18908)
- 图书(18373)
- 经济研究(17804)
- 经(16032)
- 问题(15955)
- 版(14616)
- 科技(14250)
- 理论(14034)
- 业(13882)
- 实践(13031)
- 践(13031)
- 技术经济(12897)
- 现代(12834)
共检索到414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柴振国
中国拥有几千年亘古不断的农业文明,乡村是民族的摇篮和国家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乡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也在于近2.9亿农民工以及众多城市户籍人口依然与乡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还在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及其对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一言以蔽
关键词:
乡村法治 《乡村法治建设研究》 实践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慧明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治理目标的实现。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农村社会原有的治理方式无法满足新问题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以法治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推进。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提出优化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为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也为实现农村治理目标贡献些许力量。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农村现代化 法治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乾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稳定与否,我国乡村治理在法律层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同党中央和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相比、与乡村百姓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治理困境的解决要依靠法治的力量,不断提升乡村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治理能力。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乡村治理 法律框架 法治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凤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始终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关键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既能有效保障乡村治理体系的规范、协调、系统,也能有效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形成人民群众普遍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法治化水平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海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日益成为焦点。现阶段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农民治理意愿不强,不愿参加公共事务;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乡村振兴的载体,已失去应有之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滞后,无法与农民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此时,在法治化的基础上强化农民治理意愿、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和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就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文明 法治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核心是在"乡村建设"上。目前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下,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有对传统村落的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世军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指向。乡村治理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国家繁荣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治理环境随之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乡村治理体系亟待重构。目前,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以下桎梏。一是治理主体缺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引发了其家人亲眷的“次生外流”。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在乡村治理中缺位,农村世代相承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为继。二是社会结构分化。
关键词:
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鑫 李渡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场域。重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路径选择是重点与难点。目前在村民自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上,"有限自治说""法律介入说"及"协调与互动关系说"都缺少反思性思维,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影响。因此以反思法理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受规制的自治"在村民自治与法治结合路径中实现乡村治理的"三治合一"。据此,村民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反思法路径需要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强化村民自治的程序规制、健全村民自治内部监督救济体系与优化乡村治理中德治的柔性治理。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法治 反思法 乡村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申家字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乡村法治化也面临着治理主体断层,机制不健全以及法治土壤不成熟的困境。倡导多元化治理机制,强化法治制度保障,优化法治环境并改善治理主体机制才能达成良法善治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法治化 三治合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寒非
通过调查黔东南地区归平侗寨房族组织结构及其特点发现,房族组织是当地重要的乡村自组织,法治巧妙地"嵌入"族规和纠纷解决之中。乡村自组织资源非常丰富,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和法治推进的本土资源。法治嵌入乡村自组织主要有制度嵌入、规则嵌入以及行动嵌入三种方式。制度嵌入主要通过"行政权主导乡村自组织制度设计"机制实现;规则嵌入主要通过"正式规则的非正式转化"机制实现;行动嵌入主要通过"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机制实现。基于乡村自组织的"嵌入式法治"是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自组织 嵌入式法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国恩 杨康 毛志强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
关键词:
日本 乡村建设 社区营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