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9)
- 2023(12124)
- 2022(9868)
- 2021(9179)
- 2020(7256)
- 2019(15982)
- 2018(15617)
- 2017(28916)
- 2016(15998)
- 2015(17718)
- 2014(17504)
- 2013(16949)
- 2012(15829)
- 2011(14321)
- 2010(15053)
- 2009(14158)
- 2008(14238)
- 2007(13143)
- 2006(11739)
- 2005(10645)
- 学科
- 济(58598)
- 经济(58493)
- 业(48628)
- 管理(46643)
- 企(35494)
- 企业(35494)
- 农(29096)
- 方法(20841)
- 制(20649)
- 中国(20131)
- 财(19916)
- 农业(19560)
- 业经(18453)
- 数学(17398)
- 数学方法(17148)
- 银(14347)
- 银行(14326)
- 行(13682)
- 体(13236)
- 融(12988)
- 金融(12983)
- 地方(11767)
- 学(11514)
- 险(11225)
- 保险(11134)
- 务(11071)
- 财务(11045)
- 财务管理(11007)
- 理论(10787)
- 体制(10675)
- 机构
- 学院(226824)
- 大学(224696)
- 济(90903)
- 经济(88645)
- 管理(83466)
- 研究(78704)
- 理学(69902)
- 理学院(69118)
- 管理学(67936)
- 管理学院(67504)
- 中国(64280)
- 财(48749)
- 京(47350)
- 科学(45112)
- 农(40526)
- 所(39016)
- 江(37239)
- 中心(37000)
- 财经(36687)
- 研究所(34768)
- 经(33156)
- 业大(31753)
- 农业(30342)
- 范(30105)
- 北京(29930)
- 师范(29817)
- 州(29366)
- 院(28884)
- 经济学(28008)
- 财经大学(27125)
- 基金
- 项目(146363)
- 科学(115365)
- 研究(112089)
- 基金(105322)
- 家(90956)
- 国家(90101)
- 科学基金(77113)
- 社会(71700)
- 社会科(67413)
- 社会科学(67396)
- 省(57720)
- 基金项目(54893)
- 教育(52171)
- 划(48087)
- 自然(47163)
- 编号(46175)
- 自然科(46034)
- 自然科学(46023)
- 自然科学基金(45207)
- 资助(41835)
- 成果(39698)
- 制(33574)
- 重点(33525)
- 课题(33506)
- 部(32862)
- 发(31412)
- 创(30788)
- 性(29965)
- 国家社会(29732)
- 创新(28792)
共检索到361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晓铭
项目制不仅能够强化国家力量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规范,而且能够借助“法定”议程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然而,项目制亦具有多源风险。强化村民参与的制度化、完善项目实施制度和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规避项目实践风险、提升项目治理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项目制 目标替代 村民参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宇轩 章顺
乡村社会复杂的网络结构之中分散着技术化的和制度化的各类治理要素,链接着多元化主体之间纷繁复杂的互动关系,塑造乡村社会系统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有序功能结构。其中,参与性、智慧化、协同化是当代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设计有效落地的三大重要要素,三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共同形成了数字乡村治理的基础性条件。作为中国制度场景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的一种尝试,乡村系统集成改革通过吸纳式参与、智慧化赋能、嵌入式协同,塑造乡村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形成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融合乡村的多层次治理效能。但数字乡村建设仍要避免陷入运动式集成改革的窠臼,进一步打破数字化主义集成改革的桎梏,超越系统集成的“合成谬误”,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社会参与 系统集成 数字赋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汪振 唐惠敏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明显,产生了数字劳工与数字农业新形态,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创新。产业振兴各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策驱动、市场的利益联结、法律法规的秩序保障以及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需警惕信息鸿沟、利益偏差以及数字技术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数字化风险。规避这些风险,需加强政府的政策规章指引,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运用村社组织疏导资本嵌入难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屈哲
在项目融资中 ,风险的合理分配和严格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也是项目各参与方谈判的核心。项目融资中大量工作是围绕“风险”二字展开的 ,项目融资的全过程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摊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判断和规避项目融资风险 ,可从项目的进展阶段、项目风险的表现形式、项目风险内部可控性三个角度 ,对项目风险的种类作一比较全面的描述。
关键词:
项目融资 风险 风险管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冬娜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具前瞻性和先导性的高新技术,它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引发诸多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因而,必须对人工智能进行多维审思,理性对待,以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来规避其风险,确保人工智能顺利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伦理风险 社会公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任伍 叶天希 孟娜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元治理作为一项新型治理工具,能够实现垂直等级制结构与水平自组织网络的辨证平衡,强调政府控制和指导的必要性,有助于化解乡村利益与地区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实现公共责任与管理效率的结合,调和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减少外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防止政府治理碎片化,塑造公平正义的乡村振兴环境。元治理的实施既需要高超的引导与控制,也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和丰富的治理实践经验,应通过合理分配权利、优化决策机制、健全执行机制、建设监督机制来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路径。此外,为构建元治理支撑体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还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主体间信任水平,培养村民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智慧能力建设,整合乡村社会资本,重构适应元治理需要的乡村组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蔺海沣 付婷
校外教育实践为何深陷"非共生态"治理风险?多重制度逻辑理论为论证此议题提供分析视角。我国校外教育治理的系统协同、联动创新和效能增值亟须多重制度逻辑的嵌入。当前校外教育治理面临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两端失衡风险、公益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双向偏差风险、经营失序与监督失效的双重控制风险、管理混乱与后劲偏弱的两难协调风险。精准规避风险,政府、培训机构、社会公众和教师等逻辑主体需协同行动,创设供需的精准匹配机制,消解供需错配的系统隐忧;均衡公益和市场价值属性,重塑教师身份和情感形象;严格市场准入和审核机制,创构智能化循证监管系统;建立培训锦标赛激励准则,设置弹性畅通的晋级方案,以此提升我国校外教育治理效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楠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农村入户调查微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广泛存在于中国乡村社会无息借贷合约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乡村社会网络、要素市场连锁合约以及合约执行风险的控制程度是农户选择无息借贷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通过风险控制变量同社会网络与连锁合约进行交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借贷合约执行风险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无息借贷之所以产生不仅是乡村社会网络以及连锁合约存在的必然结果,更是风险规避经济理性的客观选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健 杨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和“中国之治”正在进一步结合发展,乡村治理面临“技术治理”赋能的新格局,需以技术改革推动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是数字治理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对话能力、文本处理能力和可期待的全场景通用性应用能力,是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乡村治理发展实践,需看到其基础性风险、价值风险和预判性风险抑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向发展,应以利益共联机制、组织共生机制和风险共监机制化解主体关系、规则滞后和机制约束的不足,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在天 赵秀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字抵触与传统治理思想盛行、数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等困局。系统思维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价值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思维,乡村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数字技术对人的价值意义;推进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有机体价值的最优化;冲破封闭性思维桎梏,增强系统整体发展活力。
关键词:
系统思维 乡村治理 数字技术 数字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兵 郭开宇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责任担当和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为全面治理乡村公共事务而形成的有机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配套制度设计有所欠缺、基层政府治理手段刚性化、村干部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主体性缺失和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滞等现实困境,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需要构建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强化情感认同、树立村干部权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及发展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等实践路径,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现代乡村治理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有独特的产权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具有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产权与治权高度统一、农村基层赋权扩能、依靠法治定纷止争等典型特征。近些年来,一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坚持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治理的末梢延伸下沉,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做到治理目标精准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权利保障法治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必须从组织建设、优化治理、公共事务准入、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多点发力,探索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实现路径,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新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