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35)
- 2023(7663)
- 2022(6127)
- 2021(5795)
- 2020(4436)
- 2019(10249)
- 2018(10188)
- 2017(18983)
- 2016(10676)
- 2015(12147)
- 2014(12432)
- 2013(11975)
- 2012(11266)
- 2011(10282)
- 2010(10479)
- 2009(9606)
- 2008(9572)
- 2007(8800)
- 2006(8128)
- 2005(7106)
- 学科
- 济(39959)
- 经济(39902)
- 业(30241)
- 管理(28065)
- 农(26992)
- 企(20092)
- 企业(20092)
- 农业(18231)
- 业经(14578)
- 中国(13189)
- 地方(12965)
- 财(12518)
- 制(12356)
- 方法(9958)
- 发(8082)
- 农业经济(7921)
- 体(7886)
- 数学(7835)
- 数学方法(7643)
- 银(7472)
- 银行(7469)
- 学(7122)
- 理论(7093)
- 行(7061)
- 教育(6996)
- 收入(6684)
- 工作(6671)
- 发展(6643)
- 展(6625)
- 务(6618)
- 机构
- 学院(146894)
- 大学(140192)
- 济(52814)
- 管理(51874)
- 经济(51147)
- 研究(47656)
- 理学(42796)
- 理学院(42253)
- 管理学(41469)
- 管理学院(41177)
- 中国(39254)
- 京(31323)
- 财(28171)
- 科学(27997)
- 江(27082)
- 农(27025)
- 中心(24111)
- 所(23256)
- 范(23203)
- 师范(23087)
- 州(21519)
- 财经(20528)
- 研究所(20179)
- 业大(20055)
- 农业(19351)
- 北京(19170)
- 省(18670)
- 经(18098)
- 师范大学(17914)
- 院(17136)
- 基金
- 项目(88023)
- 研究(73378)
- 科学(68171)
- 基金(59131)
- 家(49044)
- 国家(48394)
- 社会(44706)
- 社会科(41612)
- 社会科学(41597)
- 科学基金(41442)
- 省(37780)
- 编号(33917)
- 教育(33561)
- 基金项目(31711)
- 划(29540)
- 成果(29145)
- 课题(24053)
- 自然(23400)
- 自然科(22683)
- 自然科学(22682)
- 资助(22553)
- 自然科学基金(22214)
- 年(20696)
- 发(20666)
- 性(19603)
- 重点(19534)
- 项目编号(18659)
- 部(18503)
- 制(18245)
- 规划(18068)
共检索到241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莉
新形势下,作为农村正式权威结构核心的村党支部正面临传统精英向法理型精英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对体制精英原有的信任关系破裂,村支书权威受到质疑,甚至被颠覆,乡村治理由此陷入困境。突破村级党组织治理困局的出路在于建立协商型治理秩序,通过规范治理主体行为,完善治理规则和制度,使村级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及村民在互动协商中重构信任关系,恢复治理秩序,实现乡村"善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沈迁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备经济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治理职能。山东烟台市W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村民自治提供了组织化平台和治理有效的抓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治理目标的融合、治理结构的互嵌和治理技术的统合,合作社嵌入村级组织,实现村集体再造。合作社与村集体的互嵌形成了以集体治权为依托的村庄治理样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集体治权,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权和分配权,通过“统分结合”的治理机制实现村集体对村庄的治理有效。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使得集体治权复归,再造村集体和重塑村级组织与村民互动关系,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的一种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泽鸿 成华威 卢敏
在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个时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很多"大城"周边的"小村"出现"二元"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衰败。这是现代化对乡村治理提出挑战的一个典型,在现代化的视阈下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促进农民适应现代化入手,且在具体操作上必须以提高农民现代性意识以组织起集体行动为突破点。本文以长春市郊的A村为例,概括了该村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衰败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导致这种乡村治理问题的原因:行动环境的现代化断裂与行动动力的组织化缺失,并由此提出具有明确的集体行动原则的乡村治理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余清辉
近年来福建省浦城县在探索和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村党支部+乡贤"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现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村党支部+乡贤"发展模式是指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乡贤回归为抓手,以"村党支部+乡贤"为主要运作形式,组织和感召乡贤建设家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侃华 陈延艺 武联 刘勇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促使各行各业发生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为乡村转型与升级带来了新视野与新机遇。基于此,系统梳理了互联网与乡村转型的内在作用机制,即信息机制、互通机制、创新机制,分析了互联网视角下乡村的再定位及转型的隐忧。并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存量规划、彰显特色规划、提升乡村治理等规划应对策略,并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开展相应的规划实践。
关键词:
互联网 乡村转型 规划应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凤霞
本文以农村经营方式转变为切入点,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主要论述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实现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婷婷 贝淑燕 何锦莹 卢思怡 周紫凌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凭借资源的优势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大量有才华有能力的青年,乡村人才振兴受到阻滞。本文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对乡村人才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了目前浙江省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路径,以此为大力推行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扫清障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人才阻滞 因素 路径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文剑钢 文瀚梓
我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千城一面、形象迷失、缺乏认同"等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消除和化解这些问题,使拥有自然环境的传统村镇风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以保护和持续发展,正是未来苏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焦点。论文以"关注民生"为前提,根据苏南现状,提出"化城入乡"、"绿野分隔"、"多核聚居"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策略,对建设苏南地域城镇特色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燃 曲政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志 王秀萍 丁继军 姚珏
新农村的环境改造应以现存的环境特征为立足点,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建设改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挑选典型的村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进行有限改造,通过模板示范,分步实施,提升环境改造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营造具有特色的乡土环境景观,为新农村的环境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冠岑 牛星 田伟利
土地流转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乡村土地的旅游化流转也会对乡村土地生态系统的粮食安全、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结构、乡村生态和乡村特色产生一些威胁。本文借鉴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对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的综合治理框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土地流转 风险管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苏建 王鹏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精英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宏观制度安排的不断推演和乡村地区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也有所不同。当前,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精英在原有"内生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各类乡村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表明,"能人型乡村治理精英"与"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的长期组合,能够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治理精英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张新文
乡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源赋权-村社再造”的分析框架,对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共同富裕的微观运作机制进行解构发现:资源赋权与村社组织再造合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基础与主体能动性,其中,国家资源的嵌入性赋权以项目、精英、制度等资源理性嵌入性赋权的方式形塑了村社组织的政治统合机制,再造了村社组织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组织轴心,有利于促进乡村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正义;乡土资源的内生性赋权通过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与乡土空间内部的文化网络等赋权方式聚合了村社组织的社会动员机制,重构了村社组织与乡土社会之间的利益、文化维度的关联网络,激活了村社成员参与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市场资源的发展性赋权借由资本与人才赋权方式缔造了村社组织的经营村庄机制,在村企共建与联动式发展的过程中撬动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因此,乡村共同富裕既需要国家、乡土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参与和有效赋权,也需要建构以村社组织为本位、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公共利益为旨归的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润峰 王一鸣 仝志辉 刘闯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揭示其组织领导力的作用机制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三里湾历史档案”中1951-1953年的川底村党支部史料,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力生成过程,深入挖掘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推进乡村建设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愿景引领力、民主执行力和约束保障力的组织领导力作用,推动村庄全面发展,引导农民参与村庄建设,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村庄发展格局。农民在参与村庄建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基层组织的认同。本文研究对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推进乡村建设、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