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5)
- 2023(5351)
- 2022(3945)
- 2021(3639)
- 2020(2627)
- 2019(5667)
- 2018(5271)
- 2017(9626)
- 2016(5183)
- 2015(5692)
- 2014(5831)
- 2013(5584)
- 2012(5292)
- 2011(4858)
- 2010(5098)
- 2009(4823)
- 2008(4858)
- 2007(4531)
- 2006(4095)
- 2005(3382)
- 学科
- 农(22705)
- 济(22414)
- 经济(22386)
- 业(17071)
- 农业(15626)
- 业经(11391)
- 管理(10878)
- 企(9674)
- 企业(9674)
- 中国(8564)
- 农业经济(7333)
- 制(7014)
- 地方(6627)
- 方法(6473)
- 发(6103)
- 财(5882)
- 发展(5677)
- 展(5668)
- 收入(5120)
- 体(5009)
- 村(4829)
- 农村(4808)
- 建设(4785)
- 教育(4724)
- 工作(4602)
- 策(4527)
- 学(4410)
- 理论(4372)
- 数学(4153)
- 数学方法(4079)
- 机构
- 学院(78937)
- 大学(75268)
- 济(28781)
- 经济(27946)
- 管理(27396)
- 研究(26730)
- 理学(23395)
- 理学院(23113)
- 管理学(22676)
- 管理学院(22506)
- 中国(19712)
- 农(18275)
- 科学(15241)
- 京(15149)
- 财(14031)
- 范(13263)
- 师范(13208)
- 农业(12757)
- 江(12745)
- 中心(12708)
- 所(12342)
- 业大(11599)
- 研究所(11008)
- 财经(10662)
- 师范大学(10363)
- 州(10203)
- 经(9596)
- 省(9562)
- 院(9322)
- 北京(9162)
- 基金
- 项目(51424)
- 研究(42422)
- 科学(40812)
- 基金(36188)
- 家(30315)
- 国家(29876)
- 社会(28868)
- 社会科(26820)
- 社会科学(26814)
- 科学基金(25458)
- 省(21274)
- 教育(19038)
- 编号(18701)
- 基金项目(18616)
- 划(16906)
- 成果(16312)
- 课题(13251)
- 自然(12959)
- 资助(12771)
- 自然科(12605)
- 自然科学(12605)
- 农(12488)
- 自然科学基金(12375)
- 发(12287)
- 国家社会(11750)
- 重点(11581)
- 性(11481)
- 年(11360)
- 部(11204)
- 制(11119)
共检索到122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乡村秩序 社会结构 整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关键词:
乡村秩序 共同体 自循环系统 市民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源源 左代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内生秩序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行政渗透、人民公社时期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获新生以及后税费时期的转型生长四个阶段。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改造运动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益分化的组织形态、契约主导的市场秩序、组织化的社会关联正在重塑内生秩序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透过"制度—过程—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可见村庄场域中内生秩序的逻辑演进路线。在权威主体自觉性的制度安排、利益主体策略性的调适行动以及人际能量场赋予的行动能力的运行机制下,制度嵌入与内生秩序达致适配能够降低制度的嵌入成本,避免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内生秩序 演进逻辑 运行机制 制度嵌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俊 徐祖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传统文化 文化重塑 现代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霞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传统乡村文化 城市化 秩序危机 文化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乡村善治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础。乡土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制度化极具张力的社会,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秩序内,“三缘”内生出以关系交易、集体行动、人情文化为特征的有序社会规范,从本质上表达为由权利不充分而构筑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存机制。本文以土地赋权、机会开放和保障强化为分析视角,揭示中国乡村治理秩序撕裂与重构的发生机理与现代化方向。本文阐明,随着地权制度改革逐步对农民“赋权强能”以拓展享益空间,经济形态转变与开放赋予农民流动择业与融入现代市场的选择机会,国家多层次社保机制强化农民的发展权利,均在冲击农村传统关系型治理秩序的构筑基础,并以契约化、正式化的现代方式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本文强调,面临农村社会经济交易与社会交往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应准确把握乡村现代治理方向,强调三治融合,形成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协调互促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朱明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关键词:
社区 乡村精英 公共产品 底层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义刚
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活动和公共秩序处于士绅阶层管理之下,受益于儒家传统和差序格局,乡村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随着国家政权逐渐深入乡村,传统乡村公共秩序不断瓦解。现代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其职能与范围已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自治组织,而国家政权对这种日益增长的权力却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巴泽尔的"交易-履约模型"为分析框架,首先探讨了国家对乡村自治组织强化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阐述如何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以有效制约乡村自治组织对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滥用,从...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公共秩序 交易履约 政府审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丙存
行政调解在当前乡村实践中,所调处纠纷的数量整体趋增,类型日益多样,且由新型城镇化引致的纠纷开始凸显;党政领导包保、司法所参与、村干部帮衬的责任机制逐渐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内核的行政权威是其内在的合法性基础,信访维稳是其外在制度性压力,恢复人际关系、重建乡村秩序则是其潜在功能。行政调解的乡村实践逻辑表明,每一起纠纷的行政调解就是由乡村干部、纠纷当事人等共同完成的一项权益性成就,而随着行政调解在时空向度上的持续延伸,农民的日常生活、乡镇政权的行政权威、乡村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共同再生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小杰 杨镇宇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全球秩序成为现实的公共需求,如何证成全球层面的治理秩序已然成为研究全球治理首要的理论任务。霍布斯基于自然激情和自然理性,经由相互立约和共同授权,最终引出绝对主权权威,证成了主权国家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康德基于人为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经由道德基本法则而来的公共法权,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证成了国际法权层面、世界公民法权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霍布斯和康德对秩序的证成有着相通的理路,这为今天构建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主权 霍布斯 康德 政治哲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静蓉
自发秩序理论认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秩序 自发秩序 计划秩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只注重体系内部生态平衡的共存秩序逻辑,转向体系内部生态和外部心态互洽的共荣秩序逻辑。基于该理论逻辑检视进入普及化时代的日本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二者分别遵循共存秩序逻辑和共荣秩序逻辑,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迈入普及化时代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共荣秩序逻辑,建立"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体系内部的共荣;注重与国民心态相融合,实现体系内外部的共荣;在全球性体系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有价值,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共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