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7)
- 2023(5792)
- 2022(4640)
- 2021(4398)
- 2020(3159)
- 2019(6885)
- 2018(6448)
- 2017(12190)
- 2016(6597)
- 2015(7268)
- 2014(7331)
- 2013(7083)
- 2012(6699)
- 2011(6224)
- 2010(6500)
- 2009(6324)
- 2008(6278)
- 2007(5954)
- 2006(5633)
- 2005(4835)
- 学科
- 济(27275)
- 经济(27236)
- 农(24541)
- 业(21897)
- 管理(17228)
- 农业(16612)
- 企(12781)
- 企业(12781)
- 业经(11438)
- 中国(10291)
- 制(9832)
- 财(8913)
- 地方(7798)
- 农业经济(7301)
- 发(6881)
- 体(6361)
- 收入(6205)
- 发展(6133)
- 展(6119)
- 方法(6049)
- 银(5779)
- 银行(5779)
- 行(5530)
- 村(5281)
- 农村(5264)
- 策(5163)
- 融(4970)
- 金融(4969)
- 工作(4908)
- 建设(4821)
- 机构
- 学院(98733)
- 大学(93784)
- 济(38706)
- 经济(37592)
- 管理(35055)
- 研究(33836)
- 理学(29116)
- 理学院(28809)
- 管理学(28322)
- 管理学院(28137)
- 中国(27556)
- 财(20559)
- 农(20272)
- 京(19335)
- 科学(18450)
- 中心(16705)
- 江(16636)
- 所(16360)
- 财经(15173)
- 范(14830)
- 师范(14775)
- 研究所(14154)
- 农业(13985)
- 州(13588)
- 经(13514)
- 业大(13465)
- 省(12563)
- 北京(12456)
- 院(11851)
- 经济学(11617)
- 基金
- 项目(59857)
- 研究(50443)
- 科学(47295)
- 基金(41516)
- 家(34614)
- 国家(34147)
- 社会(33131)
- 社会科(30813)
- 社会科学(30802)
- 科学基金(28890)
- 省(24898)
- 编号(22618)
- 教育(22462)
- 基金项目(21422)
- 成果(20012)
- 划(19807)
- 课题(16125)
- 资助(15320)
- 自然(14786)
- 发(14734)
- 自然科(14353)
- 自然科学(14353)
- 性(14134)
- 自然科学基金(14035)
- 年(13860)
- 制(13703)
- 重点(13506)
- 农(13427)
- 国家社会(13262)
- 部(13064)
共检索到160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端阳 李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形成“上楼集中”“平移集中”和“就地改造”等空间类型。农村空间变迁改变了外在物理空间形态,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农村空间变迁程度的不同,使得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要素具有差异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重构。“上楼集中型”主要是重新弥合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平移集中型”运用空间划分和分配的治理策略,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就地改造型”通过村庄空间内部的改造升级,构建村庄治理新秩序。因此,空间治理不仅是外在物理空间形态的治理,还是空间内的治理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重塑,以此推动农村空间变迁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空间变迁 空间治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朗生
进入21世纪,云南开启了乡村治理的闸门,从此选举、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乡村政治的大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大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助推作用。云南乡村治理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解决云南乡村治理问题的可能路径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云南 乡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洋睿
良好的乡村环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群众的福祉,建设美丽乡村,要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目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治理理念落后式、治理主体单一式、治理结构碎片式、治理利益不均式等实践难题,要通过构建构筑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稳定投入机制、责权对等机制、多元合作机制、有效参与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出台激励措施、提供生态环境技术支持等路径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
价值意蕴 问题溯源 路径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组织 多中心治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强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的结构呈现出深刻地转型,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能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乡村“能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需要为乡村“能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疏通乡村“能人”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部门能量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林洁 傅帅雄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就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方向就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乡村振兴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远旺 陆继锋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国家转型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国家转型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构。本文通过总结比较传统与现代国家乡村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考察不同时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及其绩效,同时指出,民主合作模式代表了未来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理想目标与根本方向。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建构 乡村治理结构 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学斌 黄胜利
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内容等随之更迭,其区域职业教育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看,职业教育的目标从扶贫转向促进,服务范围从帮扶个体转向支持整体,服务内容从提升生存能力转向提高发展能力,服务时段从阶段性突击转向终身支持服务。角色变迁意味着发展路径的变化,需要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角色属性的理解、发展的逻辑基点厘定为基础,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地设计民族职业教育优化的整体路线,并根据路线完善政策供给,配合实施多角度、多层次与乡村互动的系统策略,促使乡村职业教育在"观念向农"的基础上与乡村发展融合和共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 角色变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碰撞触发了乡村政治研究的热潮。从历时流变的过程来看,乡政村治研究逐步过渡到乡域政治研究;从分析范式转换来看,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逐步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当下乡村政治研究中有关国家政权建设方向的争议一直存在,不同思潮需要在沟通和对话中寻求理论的突围。通过全方位的检视,可以深入发掘乡村政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脉络,并期许新一轮研究热潮的到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宇翔 陈建华
以乡村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把时间界定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主要分析了乡村行政建制、官员选拔制度和土地赋税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认为古代乡村治理模式呈现出皇权与绅权、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并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把古代乡村治理分成官方主导治理模式、官绅结合治理模式、士绅主导治理模式三个时期,把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
古代 乡村治理 影响因素 变迁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