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3)
- 2023(8152)
- 2022(6176)
- 2021(5512)
- 2020(4225)
- 2019(9086)
- 2018(8992)
- 2017(16714)
- 2016(9249)
- 2015(10547)
- 2014(10742)
- 2013(10095)
- 2012(9465)
- 2011(8626)
- 2010(8888)
- 2009(8638)
- 2008(8772)
- 2007(8276)
- 2006(7688)
- 2005(6885)
- 学科
- 济(40278)
- 经济(40218)
- 业(30542)
- 农(27052)
- 管理(24760)
- 企(20531)
- 企业(20531)
- 农业(18212)
- 业经(15032)
- 中国(14524)
- 方法(11894)
- 制(11258)
- 财(10724)
- 地方(9854)
- 数学(9441)
- 发(9298)
- 数学方法(9249)
- 学(8383)
- 发展(8371)
- 展(8360)
- 体(8331)
- 农业经济(7923)
- 策(7619)
- 银(7278)
- 银行(7267)
- 行(6967)
- 融(6869)
- 金融(6866)
- 理论(6560)
- 体制(6003)
- 机构
- 学院(139937)
- 大学(137425)
- 济(53808)
- 经济(52403)
- 管理(49190)
- 研究(48936)
- 理学(41678)
- 理学院(41187)
- 管理学(40225)
- 管理学院(39978)
- 中国(38034)
- 农(30156)
- 科学(29569)
- 京(29294)
- 财(26115)
- 所(24452)
- 中心(23305)
- 江(22983)
- 农业(22214)
- 研究所(21852)
- 业大(21407)
- 范(20582)
- 师范(20386)
- 财经(19956)
- 州(18365)
- 北京(18214)
- 经(18016)
- 院(17128)
- 省(16750)
- 经济学(16510)
- 基金
- 项目(88732)
- 科学(69950)
- 研究(67266)
- 基金(63685)
- 家(55416)
- 国家(54763)
- 科学基金(46621)
- 社会(44042)
- 社会科(41233)
- 社会科学(41222)
- 省(35391)
- 基金项目(33037)
- 教育(30542)
- 划(28709)
- 编号(28579)
- 自然(27697)
- 自然科(27093)
- 自然科学(27088)
- 自然科学基金(26579)
- 资助(24637)
- 成果(24527)
- 重点(20086)
- 课题(19965)
- 发(19936)
- 部(19105)
- 国家社会(18486)
- 性(17613)
- 农(17570)
- 创(17521)
- 制(17461)
共检索到221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本文基于村庄政治介入不足状态下地权竞争的分析发现,多宗族的存在与制衡有助于稳定地权并提高其可交易性。即使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也能够有效限制宗族对地权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甚至加固地权稳定性。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宗族间的相互制衡会使得农地调整更容易按照村民诉求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和农地流转率也更高;(2)当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提高及村庄处于偏远山区所表征的农地重要性提高时,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对地权稳定性和农地流转的抑制性会被有效削弱;(3)随着政治介入,宗族按照势力配置村庄地权并抑制农地流转的行动逻辑将被有效限制。此外,宗族力量对比失衡与地权稳定性的负向关系仅出现在南方地区,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强调,宗族间的相互制衡、宗族面临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时的自我约束,均具有稳定地权和促使村庄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这对于祛除宗族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对党领导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益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5)400村和4000农户数据,本文分析了宗族网络对乡村企业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宗族网络作用随市场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宗族网络对乡村企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宗族网络发达的村庄拥有企业的数量明显低于宗族网络不发达村庄。(2)通过对宗族网络影响乡村企业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在市场化相对成熟时期,宗族网络的短半径信任效应和短半径交易效应的作用更为突出,而产权保护效应的作用已经不甚明显。(3)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宗族网络在乡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经历了从促进到阻碍的转变。
关键词:
宗族网络 乡村企业 市场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杰新
基于"事件-过程"分析模式,以"乌坎事件"和乡村反腐为视角,揭示了宗族文化对村干部腐败犯罪作用机制的"神秘面纱"。宗族型村庄里,宗族文化形成的内生秩序不经意改变乡村治理制度设计的本来面貌,村民借助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联合上台,利用强大的宗族势力、族人间顾及情面、监督机制失效的现实进行腐败犯罪。而当腐败犯罪超出村民容忍度时,宗族精英依托宗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法律赋权,迅速唤醒族群意识、凝聚族人力量进行集体反腐,有力推进了反腐的进程和深度。扬弃宗族文化的利弊,实现国家正式制度与乡村自身资源的配合。要重视村民选举的合法性和民主性,注重民主监督的本土化和精英化,实现软性法律的约束力和法治化,从而有效防控乡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吕丹 李明珠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模型,本文阐述了"新乡贤"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意义与作用,通过构建乡村治理中的乡镇政府、村"两委"和乡贤理事会为博弈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在乡村社会外生权威缺乏,内生权威式微的治理局面下,采取的策略及稳定性问题。本文借助仿真工具,将博弈参与者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参数调整对于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过程进行展示。通过研究发现博弈双方的策略稳定性与双方合作的协同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正相关,与双方的投入成本成反比,存在使双方合作策略处于长期稳定性的合理利益分配组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加强博弈双方合作和乡贤理事会对乡村治理的深度科学参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贤理事会 演化博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杨蓉蓉
中国乡村治理是目标驱动的变迁过程。20世纪初期开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并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社会村庄自治的格局,因为这一现代化过程的目标是扩张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农村改革之后,乡村实行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开始发生制度性变化,但在实践中农民仍然要提供税费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行,乡村治理仍然维持村庄自治的特征。21世纪初取消了农业税,并进而由国家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乡村的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这体现为国家权力随着提供公共服务而深入乡村,村庄精英重新组合资源的空间被压缩。乡村治理不仅赋予村民更多民主参与权力,而且村民的满意度是乡村治理的评价标准,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目标驱动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杨蓉蓉
中国乡村治理是目标驱动的变迁过程。20世纪初期开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并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社会村庄自治的格局,因为这一现代化过程的目标是扩张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农村改革之后,乡村实行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开始发生制度性变化,但在实践中农民仍然要提供税费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行,乡村治理仍然维持村庄自治的特征。21世纪初取消了农业税,并进而由国家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乡村的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这体现为国家权力随着提供公共服务而深入乡村,村庄精英重新组合资源的空间被压缩。乡村治理不仅赋予村民更多民主参与权力,而且村民的满意度是乡村治理的评价标准,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目标驱动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现代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柳靖 白景明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同时启动了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轨。工业化和市场化是每个国家都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和市场化两者互为条件。中国推进双重转轨的方式有其特点,双重转轨难免引发多层剧变。市场化推进将引发收入差距、物价上涨、新旧体制磨擦等问题;工业化推进则将引发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矛盾强化等现象。对此,政府应主动采用稳定性财政政策予以抑制。具体政策包括统一预算、调整收支结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体欣 朱蕾 伍海涛
本文从金融的供需主体——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角度,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和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了地权稳定性越好,则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供给和需求越大的结论。以此得出政策启示,稳定农地产权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地权 农地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婷
财政资源分配构成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东部农村作为大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可能面临内生资源密集引发相关主体的博弈、影响村庄自治等问题。财政资源分配可为国家力量进入乡村社会、重构内生资源分配的规则和乡村治理秩序提供资源基础。中西部农村因资源外流,面临内生资源稀缺、利益关联弱化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戴利朝 邱新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晓艳 张泽宇
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是性别平等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理论,运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稳定地权能解放捍卫地权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拉大农村性别收入差距。在替换被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更换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外出务工男性数量增加、女性农业劳动参与增加和女性无偿家务劳动时间增加是地权稳定性影响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子女数量更多、隔代照料更少、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然而,家庭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女性非农就业,降低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缩小农村性别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