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3)
2023(7747)
2022(6428)
2021(5925)
2020(4591)
2019(10545)
2018(10073)
2017(19488)
2016(10720)
2015(11749)
2014(11775)
2013(11562)
2012(10952)
2011(10089)
2010(10649)
2009(9958)
2008(9882)
2007(9342)
2006(8613)
2005(7432)
作者
(30005)
(25249)
(24900)
(24063)
(15971)
(12107)
(11438)
(9733)
(9583)
(9379)
(8494)
(8384)
(8087)
(8039)
(7954)
(7589)
(7405)
(7271)
(7231)
(7161)
(6451)
(6145)
(6093)
(5797)
(5745)
(5736)
(5689)
(5607)
(5185)
(5123)
学科
(44460)
经济(44416)
(37278)
管理(32168)
(27505)
企业(27505)
(27258)
农业(18067)
方法(14676)
业经(14459)
(13426)
中国(13354)
(12776)
数学(12477)
数学方法(12239)
地方(11966)
(11765)
及其(8519)
(8442)
农业经济(7847)
政策(7792)
(7541)
银行(7540)
(7538)
方针(7352)
(7340)
(7256)
(7206)
贸易(7200)
(7021)
机构
学院(155948)
大学(150753)
(65131)
经济(63500)
管理(62845)
研究(53759)
理学(53214)
理学院(52678)
管理学(51981)
管理学院(51647)
中国(41912)
(31871)
(31333)
科学(29821)
(27980)
(25694)
(25542)
中心(25437)
财经(23818)
研究所(22851)
(21433)
(21406)
师范(21333)
业大(21110)
农业(20213)
(19999)
(19749)
北京(19641)
经济学(18270)
(17840)
基金
项目(98764)
科学(78666)
研究(78455)
基金(70025)
(59102)
国家(58466)
社会(50639)
科学基金(50520)
社会科(47692)
社会科学(47676)
(40054)
基金项目(35933)
教育(35071)
编号(33652)
(32471)
自然(29471)
自然科(28723)
自然科学(28717)
成果(28604)
自然科学基金(28183)
资助(28088)
课题(23915)
(22944)
重点(22022)
(21983)
(20663)
国家社会(20304)
(20034)
(19813)
(19405)
期刊
(83748)
经济(83748)
研究(47938)
中国(34797)
(32369)
(23639)
管理(22506)
农业(21070)
科学(20626)
(18773)
金融(18773)
学报(18706)
教育(18323)
业经(17246)
大学(15707)
学学(14788)
技术(13529)
经济研究(11449)
财经(11175)
问题(10587)
(9595)
农业经济(9467)
农村(9381)
(9381)
(8345)
(8199)
技术经济(7967)
现代(7852)
(7483)
经济问题(7423)
共检索到244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培彬  陈斯友  林家俊  朱朝枝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维度构建了涵盖25个指标的乡村治理成效评价体系,基于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实证评价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成效。结果表明:(1)社会公正与村民权益保障、文明乡风塑造、财政支持与社区困难救助、人口素质与社会治安、村民文化水平提升、民主自治与养老保障以及就业转移与生态治理是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因子。(2)整体而言,我国乡村治理成效呈现东部、南部、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较优,黄河、长江中游与东北部综合经济区次之,大西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靠后的发展格局。(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系统聚类法对我国乡村治理成效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为四类,与因子分析结果相互呼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文平  金露  
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不长,存在着旅游规划缺失、经营规模小、市场秩序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为案例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后岸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后岸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姚翼源  方建斌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背景下,研究社会资本与乡村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逻辑机理是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的时代课题。在探寻社会资本与乡村生态治理耦合思路上,恪守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当前乡村生态治理困局表征在:主体生态治理观念"失声"、共治网络链接"缺位"、治理资源禀赋"分化"、监督规范体系"式微"环节。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在科学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的基础上,唤醒村民生态共治的责任意识,筑牢村域人际交往的网络纽带,复建资源公共槽优化区域差异,激活基层治理机构的监督效能。乡村生态治理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构筑系统性的共治网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卫雯   龚健   汪樱   申杨   乔家君   Lochan Kumar Batala  
在乡村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对推进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湖北鄂州市乡村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ISO(iterative self-organization)聚类法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田园功能与底线约束耦合表达的乡村分类体系,挖掘乡村类别与田园功能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田园社区功能、产业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乡村旅游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优势区表现出沿路、沿江、环湖、围山等空间分布特征;(2)鄂州市乡村可划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保留整治型和搬迁撤并型,且具有明显的田园功能异质性;(3)遵循分类显化功能优势、改善功能短板的思路,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构建田园综合体为核心明确乡村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在明晰乡村分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乡村发展策略,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卓陽  化涛  
中国古代便有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先例,乡贤治理乡村从本质上看属于一种软治理形式,能够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治理乡村实际上补充了村委会对乡村的治理,辅助村委会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妥善解决。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究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路径,总结出需要从主动邀请乡贤参与、制定乡贤表彰制度、提高乡贤参与效力、有效衔接杰出乡贤和公务员招录、弘扬发展乡贤文化等五个方面吸纳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伟  张雨泽  孙鼎新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消费行为从追求满意度向忠诚度的范式转移,游客忠诚度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企业分析游客行为的新热点,这是缘于忠诚的顾客不但会重复购买产品并多次光顾景区,而且在为企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同周围人群分享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接受服务的体验,甚至能够积极地去扮演"布道者"的角色,免费帮助企业实施口碑传播。随着乡村旅游市场同质化问题的凸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应为乡村旅游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并将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培育、甄别和管理不同类型的忠诚游客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聂建亮  吴玉锋  
社会保障的功能天然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相契合,有助于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困境和土地困境,并成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曾长期滞后于城镇,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奠定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将影响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因此,应将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在结构、水平、管理三个维度入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雨芳   韩蕾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数量规模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收入渠道拓展、收入动力发展等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农民收入质量提高将表现为收入充足性的显著增强、收入结构性的有效改善、收入成长性的持续维系和收入知识性的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可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嵌入而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提高农民收入质量。未来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农民收入质量的重视,从路径方式等层面多维度改善农民收入质量,并从价值溢出层面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与共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彦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对推动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治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与约束:治理主体和村民主体性缺失、治理体制尚待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缺乏动力及主体法治观念不强。由此提出乡村有效治理的推进策略:激励农民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充分活化利用乡村社会资源;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增强干群法治观念,培育和弘扬乡村德治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扬  
多功能乡村理论为现代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明路,而且该理论和我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和要求方面不谋而合。根据多功能乡村理论分析,我国在进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行政化突出、村民参与意识不足、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系列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