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36)
- 2023(5036)
- 2022(4006)
- 2021(3859)
- 2020(2885)
- 2019(6267)
- 2018(6094)
- 2017(11744)
- 2016(6467)
- 2015(6935)
- 2014(6738)
- 2013(6817)
- 2012(6287)
- 2011(5941)
- 2010(6067)
- 2009(5718)
- 2008(5583)
- 2007(5225)
- 2006(4861)
- 2005(4258)
- 学科
- 农(48586)
- 农业(32493)
- 济(31742)
- 经济(31714)
- 业(28159)
- 业经(14916)
- 农业经济(12600)
- 管理(11689)
- 村(9583)
- 农村(9566)
- 发(9235)
- 制(8350)
- 发展(8306)
- 展(8302)
- 地方(8156)
- 中国(8110)
- 收入(7679)
- 企(7646)
- 企业(7646)
- 方法(7366)
- 土地(7180)
- 建设(7136)
- 体(6938)
- 数学(6734)
- 数学方法(6700)
- 劳(6644)
- 劳动(6644)
- 财(6401)
- 策(6370)
- 农业劳动(6359)
- 机构
- 学院(95103)
- 大学(87703)
- 济(42180)
- 经济(41405)
- 农(41023)
- 管理(37158)
- 理学(32636)
- 理学院(32373)
- 研究(32264)
- 管理学(31957)
- 管理学院(31806)
- 农业(30448)
- 中国(26422)
- 业大(22087)
- 农业大学(18487)
- 科学(18469)
- 京(17176)
- 中心(16531)
- 财(16420)
- 所(15616)
- 江(15144)
- 业(14178)
- 经济管理(14132)
- 研究所(13965)
- 省(12957)
- 发(12930)
- 财经(12611)
- 范(12441)
- 师范(12390)
- 发展(11961)
- 基金
- 项目(63348)
- 研究(51123)
- 科学(50385)
- 基金(45746)
- 家(39169)
- 国家(38637)
- 社会(34483)
- 科学基金(32984)
- 社会科(32034)
- 社会科学(32022)
- 省(26552)
- 农(26231)
- 基金项目(24738)
- 编号(22934)
- 教育(20952)
- 划(20254)
- 自然(18262)
- 成果(17863)
- 自然科(17762)
- 自然科学(17761)
- 自然科学基金(17448)
- 资助(16346)
- 发(15640)
- 部(14537)
- 国家社会(14453)
- 课题(14430)
- 制(14341)
- 村(13859)
- 性(13804)
- 重点(13676)
共检索到143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 农民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 农民视角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毅 徐鑫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希望看病更容易,上学更方便、养老更周全、生活更文明、种地有人帮以及打工有保障等,希望农村的各项政策能够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关键词:
农民生活 农民期盼 惠农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凤阳
农民对科技与政策的期盼李凤阳(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德惠县支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对于科技和政策,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和真诚的希望。一是要求农业科学技术下乡。科学技术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处的地位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余晓明 高宏 胡军
为了解村情民意,近日,新疆自治 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在新疆的 奇台县、沙湾县、额敏县、焉耆县、 疏附县和墨玉县等6个县,随机抽选 了3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生产、生活情 况较为满意,但存在的问题仍需引起 重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德刚
干部下乡,农民三盼周德刚(江苏省射阳县委统战部)到乡下去,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如今,对于干部下乡,农民有“三盼”:一盼下乡干部能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雪荣
当前,农民究竟在想什么,盼什么?根据对江苏省海门县部分农民的调查,他们主要有七盼。 一盼政策稳。农民最怕政策变。被调查者多数反映,中央的政策好,一再强调稳,但下面的土政策多,总是稳不了。现在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种植业结构势必重新进行大调整。有些地方为寻找新的生长点,认为目前土地承包格局不适应统一布局和规模经营,要调整承包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岚岚 彭艳玲
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参与行为和总体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及对乡村数字治理的参与程度整体偏低;数字素养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化党群教育、数字化村务管理和数字化民主监督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具有乡村精英身份的农民群体作用更大。研究还表明,相较于普通村民身份,以经济能人表征的体制外精英身份并未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但体制内精英身份、双重精英身份均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精英治村模式。据此提出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策略体系、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配套支撑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刘涛
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既植根于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又依托于存在了近百年且形式不断演变的农地制度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农民公平观念与税改前后不同表现形式的乡村治理性危机也有着相当强的现实关联。坚持农民主位的研究视角,从村庄内部向外看,税费改革前出现的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积重难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治理技术创新未能有效解决"钉子户"引发的农民抗税抗费行为,使农民基于享有土地承包权利和履行税费缴纳义务二者平衡关系基础之上的公平观念遭到了致命的挑战;而税费改革后新一轮以治理缺位为轴心的治理性危机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禁止清缴农业税费拖欠的刚性政策再次挑战了村干部和普通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斌 刘祖云
乡村治理实际上是在调整社区与村民、社区与国家以及村民与国家三对关系,在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三对关系分别对应社区民主、社区自治以及国家民主三个问题。在国家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社区—村民"比之传统的"国家—社会"理论框架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农村社区与村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奉献"关系,这种关系模式适应了社区民主化、生活伦理化的时代潮流,对现阶段农村社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较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控制—监督"关系更适合指导当前乡村治理实践。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村民 共同体 治理 社区自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召勇 张广宇 李德洗
本文基于河南省569份城镇务工农民工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分析了农民工在市民化待遇期盼、市民化意愿和定居城镇类型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由此得出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险是进城农民工最希望获得的市民化待遇,在城镇务工时间较长、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他们最希望定居的城镇类型是县城或县级市。据此,笔者提出了尊重农民工需求和市民化意愿,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重点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就近就地市民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意愿 城镇类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徐培华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依法征收了大量的耕地建设公路、厂房等,城市改造过程中还有部分农民的房屋被拆迁。过去农民土地被征用,大部分都是货币补偿,多数农民都很满足,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现金交易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病。当前征地后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存在下述三方面:第一,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