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8)
2023(12105)
2022(10272)
2021(9546)
2020(7764)
2019(17815)
2018(17683)
2017(33196)
2016(18564)
2015(21246)
2014(21849)
2013(21359)
2012(20105)
2011(18389)
2010(18990)
2009(17615)
2008(17810)
2007(16710)
2006(14654)
2005(12779)
作者
(55940)
(46979)
(46659)
(44779)
(29500)
(22545)
(21530)
(18446)
(17675)
(16957)
(15866)
(15860)
(14996)
(14891)
(14665)
(14629)
(14446)
(13756)
(13657)
(13450)
(11831)
(11695)
(11447)
(10776)
(10739)
(10555)
(10449)
(10403)
(9704)
(9623)
学科
(75773)
经济(75685)
管理(51151)
(49629)
(36446)
企业(36446)
(33583)
方法(29759)
数学(25575)
数学方法(25291)
农业(22293)
中国(21644)
(19978)
业经(19332)
(18201)
地方(17505)
(16575)
(13630)
理论(13166)
(12636)
(12626)
贸易(12620)
银行(12597)
(12410)
(12173)
(12012)
(11791)
(11715)
金融(11707)
环境(11206)
机构
学院(272399)
大学(267606)
(104033)
经济(101290)
管理(98462)
研究(93216)
理学(83216)
理学院(82266)
管理学(80663)
管理学院(80165)
中国(71126)
科学(58770)
(57542)
(54941)
(49869)
(48516)
(45035)
中心(44291)
研究所(43719)
业大(42909)
农业(42148)
财经(38472)
(38151)
师范(37741)
北京(36280)
(35890)
(34522)
(33272)
技术(32260)
(32083)
基金
项目(174467)
科学(134173)
研究(131737)
基金(120661)
(105170)
国家(104149)
科学基金(86840)
社会(79850)
社会科(75048)
社会科学(75024)
(71422)
基金项目(63652)
教育(61549)
(59024)
编号(57868)
自然(53832)
自然科(52365)
自然科学(52347)
自然科学基金(51372)
资助(48799)
成果(48685)
课题(40704)
重点(39783)
(39239)
(37928)
(35639)
(33913)
项目编号(33483)
创新(33251)
(33077)
期刊
(126729)
经济(126729)
研究(77434)
中国(62058)
(55448)
学报(46099)
(40236)
科学(40134)
教育(36788)
农业(36395)
大学(34135)
管理(33091)
学学(31820)
(25470)
金融(25470)
技术(25059)
业经(24707)
财经(18578)
经济研究(18175)
(17035)
问题(16915)
图书(16105)
(16064)
(15859)
资源(13458)
技术经济(12784)
(12436)
论坛(12436)
商业(12411)
理论(12260)
共检索到418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任艳妮  
在乡村公共事务领域,各个治理主体均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主体拥有足够的治理资源和能力去独自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各主体在治理中又是如何协调合作共享资源,最终达到善治的目的等问题,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梳理了目前乡村治理中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分析了凭借不同资源参与治理的各类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参与治理的有效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艳妮  
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多元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治理资源是否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其治理能力的强弱和治理效果的好坏。文章在梳理了乡村治理主体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凭借各种资源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行为关系及治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然而,在"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并没有形成互动双赢的良性格局,乡镇政府的权力只是在形式上被弱化,实际上由于村委会的角色错位导致村民自治功能受到极大的抑制和削弱,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网格化治理格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文飞  王英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婧雯  张子仪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国家治理领域的主题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包含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社会治理的中端构建,更包括基层治理的底部基础,而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治理工程,对推进现代化治理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目前乡村治理中逐步出现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得以形成,这种模式为乡村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治理力量,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但也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仙桃市七号村为例,追溯其多元主体模式形成的原因,从决策困境的角度剖析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慧瑶  李长健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智民  康芳  
乡村治理的效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以基层政府、村"两委"、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治本之策。对当前乡村多元主体在合作共治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以聚焦,以参与能力提升、共同利益塑造、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技术优化四大抓手为举措推进乡村善治进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再忠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再忠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来位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农村合作治理的主体、动力、条件和方式等核心要素的发展样态。文章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合作治理路径应从培育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方式、建构治理规则、优化治理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媛  吴志才  
文章以河头村旅游社区为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构建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关系网络的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多元主体参与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网络,分析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关系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尝试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旅游精准扶贫、制度设计、旅游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文章提出权力、利益、信任三者遵循"话语基础-正义基础-共识基础"的逻辑判断,结合网络模型分析加以论证,得出结论:3个指数随机图仿真模型较好地拟合真实的观测数据;权力、利益、信任三元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河头村的社区治理,但河头村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协同分类治理体系。研究发现,河头村三元关系网络密度均较低,关系传递性不优,未出现带动权力关系和信任关系形成的关键利益者,且未形成利益导向为主的关系状态;对口帮扶单位和旅游企业在三元关系网络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文章最后探讨以一种将多元主体纳入公共利益范畴的再组织化理念来审视乡村旅游社区整体自我组织、发展、营造的可能性路径,延伸出更多有可能深化社区参与、社区赋权等现有理念的跨学科方法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有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稳步上升,旅游业成了在现代繁忙城市生活之余闲暇放松的热门方式,尤其是乡村旅游更为人津津乐道,农家乐、民宿、乡村家常菜等吸人眼球。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经济体系。关于乡村旅游系统主体如何多元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等问题有待多方面协调治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未来发展途径、各主体协调治理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系统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展开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毛柯予  朱高宏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融入村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和环境态度,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和村民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多主体协同治理中的权责分摊及竞合关系,并借助数值仿真分析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轨迹,揭示其协同治理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1)各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相互影响,任何一方行为策略的变动将同时对另外两方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依赖于政府与企业,村民的参与力度也会有效影响博弈结果。(2)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核心考虑在于参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短期上,政府应加大对不参与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长期上,政府需有效增加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补贴,扩大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正面效应。(3)政府对企业治理行为无法完全监管,村民参与能显著增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间接影响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