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26)
2023(9731)
2022(7956)
2021(7384)
2020(5874)
2019(12998)
2018(12500)
2017(22841)
2016(12754)
2015(14237)
2014(14233)
2013(13981)
2012(13185)
2011(12104)
2010(12600)
2009(12123)
2008(12275)
2007(11444)
2006(10368)
2005(9218)
作者
(37897)
(32164)
(31890)
(30492)
(20183)
(15396)
(14367)
(12371)
(12308)
(11460)
(10931)
(10841)
(10435)
(10237)
(10189)
(9716)
(9475)
(9437)
(9139)
(9126)
(8206)
(7870)
(7763)
(7283)
(7262)
(7254)
(7182)
(7117)
(6606)
(6552)
学科
(49087)
经济(48992)
管理(41022)
(40191)
(30759)
企业(30759)
(26254)
(18574)
农业(17512)
(17185)
方法(17137)
业经(16289)
中国(15168)
数学(14013)
数学方法(13736)
(12051)
(11129)
(9808)
银行(9787)
体制(9720)
地方(9525)
教育(9358)
(9356)
金融(9354)
(9331)
(9279)
财务(9252)
财务管理(9226)
(8841)
制度(8807)
机构
大学(190848)
学院(189307)
(74296)
经济(72322)
管理(68633)
研究(66947)
理学(58299)
理学院(57629)
管理学(56448)
管理学院(56100)
中国(50631)
(40122)
(39203)
科学(38784)
(36057)
(32954)
中心(30961)
(30882)
财经(29512)
研究所(29230)
业大(27981)
农业(26927)
(26577)
(26029)
师范(25771)
北京(24954)
(24524)
(24145)
经济学(23104)
(22821)
基金
项目(122694)
科学(96657)
研究(92322)
基金(89093)
(77134)
国家(76350)
科学基金(65212)
社会(60229)
社会科(56615)
社会科学(56602)
(48219)
基金项目(46134)
教育(43264)
(39893)
自然(39733)
自然科(38786)
自然科学(38776)
自然科学基金(38084)
编号(37691)
资助(35284)
成果(32763)
(28950)
重点(27917)
(27637)
课题(27209)
(26012)
(25292)
国家社会(25238)
(24406)
教育部(23969)
期刊
(95467)
经济(95467)
研究(60275)
中国(47375)
(39846)
(32014)
学报(31814)
科学(29210)
管理(26171)
教育(25753)
农业(25607)
大学(25577)
学学(24124)
(20598)
金融(20598)
业经(17164)
财经(15512)
技术(14968)
(13348)
经济研究(12836)
(12161)
问题(11935)
(10324)
农村(9700)
(9700)
(9627)
农业经济(9070)
业大(9008)
社会(8881)
科技(8473)
共检索到300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源源  左代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内生秩序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行政渗透、人民公社时期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获新生以及后税费时期的转型生长四个阶段。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改造运动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益分化的组织形态、契约主导的市场秩序、组织化的社会关联正在重塑内生秩序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透过"制度—过程—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可见村庄场域中内生秩序的逻辑演进路线。在权威主体自觉性的制度安排、利益主体策略性的调适行动以及人际能量场赋予的行动能力的运行机制下,制度嵌入与内生秩序达致适配能够降低制度的嵌入成本,避免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动态平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朱明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昌  舒伯阳  
制度在旅游发展模式演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界目前对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及横向优劣比较的研究较多,而对模式是如何演进以及如何解释制度对模式的作用机理缺乏相应的研究。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中制度嵌入性的分析框架,结合郎德苗寨的实践案例,对旅游发展模式的演进逻辑进行考察和阐释。内生文化诉求、资本利益博弈与制度嵌入调试共同推动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的动态演进和多元共存。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生演化,分别借助科层制、项目制和制度赋权的路径嵌入于民族传统村落,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村落旅游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本文从国家治理视角回顾了中国对广袤乡村疆域的治理。在漫长的国家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的秩序既取决于国家攫取的程度和方式,也取决于国家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代理人的行为,以及作为乡村治理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中国的国家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县政村治——集体化时期的国家全面控制——改革时期的乡政村治——城乡统筹时期的国家治理的演变和回归。国家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改变的目的是矫正上一个时期的治理弊端和问题,但迄今有效的国家乡村治理结构与秩序并未形成。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城乡中国下的国家乡村治理出现大变局,非正式制度规则与秩序进一步演化与变迁,国家正式治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形成与乡村转型相适应的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提高国家直接治理的绩效、完善与乡村治理半径相适应的委托代理制度安排,进行村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力量平衡,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秩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晓芳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既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对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建设适合一流学科生成与发展的大学制度,就必须将"学科建设"的宏观政策话语转换成为"学科治理"的微观实践逻辑。学科治理是以一种"嵌入"的方式内生于大学治理体系中的,这一视角从学科生态系统的创建、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发展、学科建制与学院治理关系的理顺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治理体系提出挑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思明  田雄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对建国后关中地区两个村庄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作用下,乡村区域治理秩序不同,乡村区域公共产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水平也不同,借用象限来表达三者间的动态关系。以此为视角,文章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由于村庄利益博弈、基层政府理性不作为以及国家刚性制度的缺失,该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文章最后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政府制度供给责任不容推卸。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葛燕林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及乡村秩序构建提出了巨大挑战。制度嵌入、内生秩序、舆论监督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社会过度人情化、科层制的仪式主义、治理手段的单一化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壁垒。可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乡村内生性规则、提高基层风险治理水平来维护乡村秩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乃元  朱玉春  
自主治理理论与中国现实情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张力。立足于实践经验,本文尝试借鉴嵌入理论来分析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如何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自治,进而提出“嵌入式自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纳入政府干预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安徽省W区在河长制政策实施背景下的小微水体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解码国家“嵌入”与社群“自治”互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在自治组织失能、治理规则缺失、社会资本流失的情况下,政府以目标嵌入矫正了基层组织目标偏差、以制度嵌入解决了制度供给的二阶困境、以资源嵌入提高了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从而激活了社群内部的应用规则、关键群体以及社会资本,撬动了其“自治”潜能。但“嵌入式自治”本质上受行政逻辑所主导,存在着行政替代自治的可能。本文拓展了自主治理理论,在实践层面为小规模会共池塘资源乃至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