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7)
- 2023(15133)
- 2022(12691)
- 2021(11895)
- 2020(10044)
- 2019(22411)
- 2018(21920)
- 2017(41999)
- 2016(22706)
- 2015(25289)
- 2014(25003)
- 2013(24279)
- 2012(22697)
- 2011(20339)
- 2010(20220)
- 2009(18534)
- 2008(18152)
- 2007(15990)
- 2006(13757)
- 2005(11786)
- 学科
- 济(88183)
- 经济(88064)
- 业(62733)
- 管理(62080)
- 企(50310)
- 企业(50310)
- 方法(41648)
- 数学(35500)
- 数学方法(34876)
- 农(33297)
- 财(24558)
- 中国(23724)
- 业经(22624)
- 农业(22163)
- 学(20905)
- 制(18525)
- 地方(16664)
- 理论(15466)
- 贸(15415)
- 贸易(15408)
- 易(14910)
- 务(14868)
- 财务(14826)
- 财务管理(14785)
- 企业财务(14096)
- 银(13925)
- 银行(13876)
- 融(13643)
- 金融(13639)
- 和(13507)
- 机构
- 大学(319821)
- 学院(318684)
- 济(122912)
- 经济(120242)
- 管理(119273)
- 研究(108578)
- 理学(103866)
- 理学院(102620)
- 管理学(100333)
- 管理学院(99740)
- 中国(80743)
- 科学(69686)
- 京(66590)
- 农(61891)
- 财(57606)
- 所(54804)
- 业大(51210)
- 中心(50956)
- 研究所(50199)
- 江(48159)
- 农业(48085)
- 财经(46111)
- 范(43538)
- 师范(42969)
- 经(42158)
- 北京(40702)
- 院(39284)
- 经济学(38211)
- 州(38005)
- 财经大学(34551)
- 基金
- 项目(223139)
- 科学(175781)
- 基金(163866)
- 研究(158513)
- 家(145655)
- 国家(144356)
- 科学基金(122895)
- 社会(101511)
- 社会科(95824)
- 社会科学(95796)
- 省(86845)
- 基金项目(86335)
- 自然(81183)
- 自然科(79403)
- 自然科学(79369)
- 自然科学基金(77943)
- 划(74104)
- 教育(73625)
- 资助(66464)
- 编号(62716)
- 成果(51673)
- 重点(51048)
- 部(49588)
- 发(47559)
- 创(46353)
- 科研(43679)
- 课题(43524)
- 创新(43277)
- 国家社会(42561)
- 教育部(42305)
- 期刊
- 济(135446)
- 经济(135446)
- 研究(87903)
- 中国(62783)
- 农(60825)
- 学报(58938)
- 科学(52363)
- 财(45384)
- 大学(45162)
- 管理(43655)
- 学学(42805)
- 农业(40639)
- 教育(35074)
- 融(28504)
- 金融(28504)
- 技术(26063)
- 业经(24186)
- 财经(22999)
- 经济研究(20499)
- 经(19890)
- 业(19491)
- 版(19053)
- 问题(17701)
- 业大(16186)
- 科技(14939)
- 图书(14643)
- 统计(14208)
- 技术经济(13868)
- 农业大学(13690)
- 理论(13598)
共检索到464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杰新
基于"事件-过程"分析模式,以"乌坎事件"和乡村反腐为视角,揭示了宗族文化对村干部腐败犯罪作用机制的"神秘面纱"。宗族型村庄里,宗族文化形成的内生秩序不经意改变乡村治理制度设计的本来面貌,村民借助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联合上台,利用强大的宗族势力、族人间顾及情面、监督机制失效的现实进行腐败犯罪。而当腐败犯罪超出村民容忍度时,宗族精英依托宗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法律赋权,迅速唤醒族群意识、凝聚族人力量进行集体反腐,有力推进了反腐的进程和深度。扬弃宗族文化的利弊,实现国家正式制度与乡村自身资源的配合。要重视村民选举的合法性和民主性,注重民主监督的本土化和精英化,实现软性法律的约束力和法治化,从而有效防控乡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英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市民闲暇小憩、回归自然的理想去所。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在增强农民生态意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探索一条既能发展乡村旅游又能保护农村生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特对此作了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生态 两面性 应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成
农村宗族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宗族价值观和村民自治的民主精神之间存在本质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农村宗族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制衡性力量,帮助农民抵御地方政府和黑恶势力的不正当干预,从而保障村民自治的正常开展。随着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开展,宗族和村民自治的民主精神之间的本质性矛盾将日渐凸显,但宗族的复兴也是其现代化的过程,对宗族加以正确的引导,它可以向新型农民组织转变。
关键词:
宗族 农村 村民自治 民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江虹
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生态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就会难以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正面效用是农村吸纳一部分资金,解决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使其在经济收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重视保护和改善环境;负面效用是人口聚集,超出原先的环境承载力,游客难免会有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环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本文基于村庄政治介入不足状态下地权竞争的分析发现,多宗族的存在与制衡有助于稳定地权并提高其可交易性。即使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也能够有效限制宗族对地权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甚至加固地权稳定性。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宗族间的相互制衡会使得农地调整更容易按照村民诉求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和农地流转率也更高;(2)当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提高及村庄处于偏远山区所表征的农地重要性提高时,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对地权稳定性和农地流转的抑制性会被有效削弱;(3)随着政治介入,宗族按照势力配置村庄地权并抑制农地流转的行动逻辑将被有效限制。此外,宗族力量对比失衡与地权稳定性的负向关系仅出现在南方地区,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强调,宗族间的相互制衡、宗族面临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时的自我约束,均具有稳定地权和促使村庄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这对于祛除宗族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对党领导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益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5)400村和4000农户数据,本文分析了宗族网络对乡村企业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宗族网络作用随市场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宗族网络对乡村企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宗族网络发达的村庄拥有企业的数量明显低于宗族网络不发达村庄。(2)通过对宗族网络影响乡村企业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在市场化相对成熟时期,宗族网络的短半径信任效应和短半径交易效应的作用更为突出,而产权保护效应的作用已经不甚明显。(3)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宗族网络在乡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经历了从促进到阻碍的转变。
关键词:
宗族网络 乡村企业 市场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共同体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龙
唤醒和培养村庄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并产生共意行为,需要从乡土性的文化认同以及以乡贤为主要行动者的共同体结构来思考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鄂西北武村的个案研究,修复宗族文化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原子化村民的共意行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而由不同类型行动者所组成的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来动员处于同一乡土文化网络中的村民,并由此形塑文化建设意义上的共同体行动。个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乡风文明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政府主动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并获得村民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扩展村民对主流文化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村庄内与村庄外不同行动者的共意行为形成共同体行动,以推动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意义上的乡风文明与村庄文化建设。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共同体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学军
李大钊是中共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主张"灵肉一致"和"物心两面"的社会改造观。早期他受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和泛劳动主义的影响,主张道德革命和精神改造,号召青年发扬劳动主义,到民间去与农民为伍。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李大钊也主张物质改造运动,但他认为物质改造和阶级斗争仅是手段,最终还是要达到互助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目标。李大钊后来虽也提出"工人政治"的表述,也领导了中共的工人运动,但随着都市工人运动的失败,他较早提出中国革命应依靠农民、应到农村开展农村革命。深入研究李大钊的思想,对我们理解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中共,从城市革命转向农村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戴利朝 邱新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怀策 张京祥 陈浩
从宗族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以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为案例,研究强宗族社会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结果表明:以村支书、宗长为中心的乡村治理架构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原子化趋向,乡村发展机制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①宗族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在用地获取、资金筹措等重要环节上支撑本地企业发展;②宗族文化以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规范乡村建设的作用,并发挥着组织协调功能;③宗族网络解决了公共产品资金来源问题,形成制度外供给渠道。强宗族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强,乡村发展呈现"超稳定结构"特征。宗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方性"社会组织与制度支撑,国家干预政策应在尊重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和更经济地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翔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乡村治理中还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乡村风俗习惯趋于畸形、乡村治理热情普遍不高、乡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实现有效治理,必须采取整饬生态环境、移风易俗、重塑乡村新秩序、鼓励人才回流等措施。
关键词:
乡村治理 问题与措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可以为乡村振兴补充精神文化之“钙”。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的关键主体,其认知和实践直接决定着学校乡土文化功能的实现。调研发现:教师认可学校具有保护、筛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功能。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一是乡村教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可度高;二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乡村学校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面临着乡村教师窄偏理解乡土文化、参与意愿有待提高以及乡土文化功能发挥层次缺漏等现实困境。乡村学校要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功能,需要以优势视角确认乡土文化功能的育人价值,在行动体验中探索更加合适的方式,多方协力提供保障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睿谦 王超 苏孟玥
由“行政—社区—市场”多重制度要素叠加而形塑的制度复杂性正成为乡村广泛面临的治理挑战,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协调与有序治理。本文借鉴制度复杂性理论,为乡村治理的制度结构特征以及治理主体的能动与创新策略提供新的解释视角。本文提出基于多重合意性协同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对3个典型村庄案例的考察来提炼治理策略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在行政、社区和市场多重制度逻辑下面临合意性短缺与紧张关系的潜在制约;多重合意性协同是乡村基层在复杂制度环境下提升治理效能、获取各方支持的关键内在支撑;制度弥合与制度联结构成了实现多重合意性协同的重要运作机理,支撑了合意性从短缺到兼顾、从紧张到良性互动的演化过程;村庄内外多元治理力量的激活调动与相互配合能为实现多重合意性协同提供组织保障。本研究的发现深化了对乡村治理的制度根源及微观主体应对机理的理解,并对乡村治理创新的策略与路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制度复杂性 合意性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