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8)
- 2023(12127)
- 2022(10660)
- 2021(9937)
- 2020(8324)
- 2019(19233)
- 2018(19255)
- 2017(37202)
- 2016(20212)
- 2015(22812)
- 2014(22871)
- 2013(22661)
- 2012(20887)
- 2011(18850)
- 2010(18835)
- 2009(17387)
- 2008(16463)
- 2007(14364)
- 2006(12561)
- 2005(10389)
- 学科
- 济(85508)
- 经济(85419)
- 业(57451)
- 管理(53974)
- 企(42566)
- 企业(42566)
- 方法(41165)
- 数学(36504)
- 数学方法(35965)
- 农(35405)
- 农业(23810)
- 中国(20964)
- 业经(20683)
- 地方(19921)
- 财(18554)
- 学(17794)
- 制(13763)
- 理论(13183)
- 贸(12694)
- 贸易(12686)
- 环境(12666)
- 和(12303)
- 易(12254)
- 技术(12177)
- 发(11297)
- 划(10885)
- 务(10708)
- 财务(10642)
- 财务管理(10619)
- 银(10611)
- 机构
- 学院(286574)
- 大学(285379)
- 管理(118463)
- 济(110787)
- 经济(108217)
- 理学(104220)
- 理学院(103103)
- 管理学(101030)
- 管理学院(100528)
- 研究(92108)
- 中国(66544)
- 京(59491)
- 科学(59458)
- 农(53014)
- 财(47143)
- 业大(47022)
- 所(45389)
- 中心(42802)
- 研究所(41714)
- 江(41459)
- 农业(40140)
- 范(38837)
- 师范(38531)
- 财经(38474)
- 北京(36703)
- 经(35004)
- 州(33924)
- 院(32960)
- 经济学(31982)
- 经济管理(31187)
- 基金
- 项目(205244)
- 科学(161649)
- 研究(150137)
- 基金(148597)
- 家(128568)
- 国家(127430)
- 科学基金(110337)
- 社会(94269)
- 社会科(89019)
- 社会科学(88993)
- 省(83450)
- 基金项目(79855)
- 自然(72262)
- 自然科(70590)
- 自然科学(70577)
- 自然科学基金(69213)
- 教育(68240)
- 划(67898)
- 编号(62388)
- 资助(61172)
- 成果(49461)
- 重点(45175)
- 部(44431)
- 发(44021)
- 创(42327)
- 课题(42199)
- 创新(39297)
- 科研(38959)
- 教育部(37963)
- 国家社会(37870)
- 期刊
- 济(121752)
- 经济(121752)
- 研究(78830)
- 农(53851)
- 中国(52470)
- 学报(46664)
- 科学(43487)
- 管理(39611)
- 农业(36505)
- 大学(35720)
- 学学(33844)
- 财(32734)
- 教育(30485)
- 技术(24952)
- 业经(23947)
- 融(21715)
- 金融(21715)
- 经济研究(17473)
- 财经(17083)
- 问题(16117)
- 业(15620)
- 图书(15130)
- 版(14949)
- 科技(14842)
- 经(14386)
- 技术经济(14268)
- 理论(13933)
- 资源(13664)
- 统计(13457)
- 业大(13245)
共检索到403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游上 江景峰 郭瑞雪 陈晖莉
在精准脱贫背景下,发展民宿业正成为贫困乡村的一种有效的脱贫途径。然而,依靠粗放发展的乡村民宿业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乡村民宿集聚的机理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本文以福建省典型乡村民宿聚落为例,根据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出最具普遍性的乡村民宿集聚发展的四个影响因素,验证了各因素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建议,以期针对性地指导、推动我国乡村民宿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乡村民宿 机理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程惠珊 李霄鹤 兰思仁
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村民参与是我国乡村社区建设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文章以晋江市乡村为例,基于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基础,运用质性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以村民参与、村民忠诚、地方归属感以及自我服务知觉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广度与深度对村民忠诚度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安宁生活价值均没有影响作用;地方认同价值、地方融合价值及地方归属感显著中介于村民参与、村民忠诚的关系,在参与广度中地方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在参与深度中地方归属感中介作用最强。文章旨在丰富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建设方面的学术研究同时,以期为乡村加强村民社区归属感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敏 王盈盈 朱竑
文章以深圳市较场尾为案例,以资本三级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分享经济发展背景下外来精英的"吸纳"所引发的较场尾乡村权力、资本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研究发现,乡村空间资本的第一级循环中,外来经济精英通过物质空间实践和社会关系的重塑营造了地方消费空间;在资本的第二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将资本投入建筑环境的生产当中,建构地方的制度空间,推动了建筑环境的空间生产;在资本的第三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和经济精英将资本投向社会领域,推动资本的社会渗透。文章基于乡村地理、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以人力资源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策略为出发点,讨论了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转型的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亮 颜亭玉
[目的]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2011以来乡村民宿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法] 基于知网期刊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献计量法。[结果] (1)近 12 年来,乡村民宿的研究维度呈现由单一的国外经验的引进学习,向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冠疫情进行产业升级等更多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由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转变。(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乡村民宿概念、发展策略、服务特色、法律标准、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等六大方面。[结论] 从乡村民宿的研究方法、案例空间选择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述评,并提出未来可以从独立的乡村民宿理论体系构建、乡村民宿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民宿经营者、多学科知识在乡村民宿规划方面的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岩
民宿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当地的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自诞生以来,民宿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兴业态。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民宿的良好的基础。推动辽宁乡村民宿发展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意义。现阶段辽宁在发展乡村民宿的过程中集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发展规划及发展思路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未来乡村民宿发展趋势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即全面提升对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视程度,制定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乡村民宿的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民宿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包朝阳 王玉庭 吴粟琛
[目的] 理清乡村民宿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实现机理,弥补现有研究实现机理不清的现状,并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下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的可行路径。[方法]引入经典空间生产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将构建的乡村民宿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应用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实证分析,理清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结果]乡村民宿发展通过带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实现乡村物质空间改造;通过助力显化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价值、优化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乡村社会空间优化;通过拓宽农村居民就业与收入渠道,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空间提升。整体来看,浙江省象山县在通过乡村民宿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体现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到位三大基本特征。[结论]未来推动乡村民宿发展,一是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发展的物质环境;二是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宅基地盘活利用、乡村金融制度改革、数字化改革等相关工作,挖掘改革协同价值,提升发展的社会环境;三是探索多元化的“民宿+”模式,延长民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的经济空间。最终,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物质、精神、经济基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欢 祁妤 张赫 赵庆云 张中华
文章在分析陕西省乡村民宿价格分级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官方统计、夜间灯光和POI等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消费基础4个维度入手,运用地理探测器挖掘不同价格等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民宿呈不均衡、局部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从动态演变来看,陕西省乡村民宿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沿秦岭北麓东西方向的民宿产业带雏形初显。(3)陕西省乡村民宿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消费基础和区位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价位民宿选址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4)随着民宿价格的上涨,各指标因素的解释力数值增大,消费基础维度排序逐步上升至第一位。(5)陕西省各级乡村民宿对景区资源禀赋具有较强依赖性,受区位交通因素影响相对较弱。乡村民宿具有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传播地域文化等重要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江莹 王永强 王鑫瑞 谢灯明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民宿成为了很多游客出行的优先选择,民宿的蓬勃发展对社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对乡村民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会形成整体的感知,整体的旅游利益感知会影响对民宿发展的态度,态度从而决定社区居民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外来游客进入当地旅游。居民对乡村民宿发展的态度,是决定民宿是否能够在中国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乡村民宿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以海南省5个民宿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支持程度、社会距离、社区依恋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社会距离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2)社区依恋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影响感知的3个维度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野 刘勤 黄进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力量,我国乡村产业正在进入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标志的新阶段。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代表不同主导产业乡镇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以数据化农业信息为关键要素,以农业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为硬件支撑和载体,赋予乡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市场有效对接、产业融合发展强大动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增值和农民增收,最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跨案例比较发现,在数字经济赋能不同主导产业乡镇的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赋能层面、方式、领域及效果存在差异。基于此,各农村地区亟待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机制,从而全面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作用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粟琛 唐承财 张旭 李茁 董宸旸
[目的]定量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问题,寻找北京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怀柔区与延庆区的乡村民宿为案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评价体系,汇总整理165户调研数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民宿36户作为典型案例,定量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以富民指数方式展现北京市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情况,研判限制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挥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提升路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民宿业对当地居民的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提升,民宿产业水平积极赋能富民效应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结论]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富民效应更好发挥,提出从民宿社区联动、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升乡村民宿富民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秀 曹冰玉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融合发展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取得了共识。但对韶山市典型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红色文化事实上具有公益性、市场化和境域性并存的特征,无法与乡村旅游完全融合,只能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开放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三种模式嵌入乡村旅游: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式嵌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式嵌入。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发挥公益性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文旅市场,丰富联动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性嵌入,促进文旅产业资源的要素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融合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性嵌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辐射作用,完善共享政策支持体系,丰富城乡全域旅游的价值创造路径。这三种嵌入模式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构性耦合,避免二者笼统融合和简单捆绑的弊端,有利于快速形成全域旅游新业态,助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乡村旅游 嵌入模式 典型案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秀 曹冰玉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融合发展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取得了共识。但对韶山市典型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红色文化事实上具有公益性、市场化和境域性并存的特征,无法与乡村旅游完全融合,只能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开放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三种模式嵌入乡村旅游: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式嵌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式嵌入。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发挥公益性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文旅市场,丰富联动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性嵌入,促进文旅产业资源的要素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融合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性嵌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辐射作用,完善共享政策支持体系,丰富城乡全域旅游的价值创造路径。这三种嵌入模式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构性耦合,避免二者笼统融合和简单捆绑的弊端,有利于快速形成全域旅游新业态,助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乡村旅游 嵌入模式 典型案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琼
改革开放以来,以民宿为代表的住宿形态转型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到来,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市场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以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市乡村民宿在管理、营销、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困境,并从加强行业引导、开展精准营销、营造文化场景、丰富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当代消费者追求美好住宿品质的需求。
关键词:
消费升级 乡村民宿 转型发展 桂林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鹏 张博听
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呈现乏力状态下,文章试图从有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组织入手,探究宗族关系能否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改善作用。文章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比不同类型的乡村,梳理出宗族关系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过程,发现宗族关系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对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尔发 许飞 王成 董建文 吴永曙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88个乡村的道路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道路林植物组成较为丰富,包括41科、64属、79种;种类组成呈现沿海型>平地型>半山型>山区型的变化规律,山区型乡村道路林数量明显不足,而半山型、平地型和沿海型数量相对较多。道路林植物以观赏性乔木为主,主要使用树种有木荷、楠木、含笑、杜英、圆柏、枫香、乐昌含笑、紫薇、龙眼、黄金榕、降香黄檀、意杨、香樟、天竺桂、垂叶榕等。道路林分布以主干道最多,其次为村内路,而进村路最少,且道路林分布的特点是以单侧分布较多,而两侧分布较少。分布结构以整条分布最多,而零散分布较少;分布长度以50m以下最多,其次为200m以上,而50~20...
关键词:
福建省 乡村道路林 种群分布 结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