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2)
- 2023(15845)
- 2022(13704)
- 2021(12771)
- 2020(10383)
- 2019(23908)
- 2018(23961)
- 2017(45375)
- 2016(24668)
- 2015(27705)
- 2014(27963)
- 2013(27842)
- 2012(26005)
- 2011(23682)
- 2010(23766)
- 2009(21806)
- 2008(21100)
- 2007(18718)
- 2006(16903)
- 2005(14764)
- 学科
- 济(105361)
- 经济(105254)
- 业(65518)
- 管理(64338)
- 企(49153)
- 企业(49153)
- 方法(40948)
- 农(37938)
- 数学(34370)
- 数学方法(33975)
- 中国(31045)
- 地方(29739)
- 业经(25684)
- 农业(25386)
- 财(22198)
- 学(21703)
- 制(18956)
- 贸(18072)
- 贸易(18056)
- 易(17391)
- 理论(16772)
- 环境(16627)
- 银(16580)
- 银行(16539)
- 发(16452)
- 融(16305)
- 金融(16301)
- 和(16138)
- 行(15954)
- 技术(15467)
- 机构
- 学院(348609)
- 大学(347569)
- 济(137263)
- 管理(136113)
- 经济(133985)
- 研究(123859)
- 理学(116707)
- 理学院(115272)
- 管理学(113360)
- 管理学院(112710)
- 中国(93019)
- 科学(76823)
- 京(76343)
- 所(62569)
- 农(61618)
- 财(61091)
- 研究所(56726)
- 中心(56452)
- 江(52872)
- 业大(52602)
- 范(50590)
- 师范(50139)
- 北京(48992)
- 财经(47898)
- 农业(46935)
- 院(45117)
- 州(43463)
- 经(43389)
- 师范大学(40558)
- 经济学(39355)
- 基金
- 项目(235597)
- 科学(184325)
- 研究(175495)
- 基金(167875)
- 家(145846)
- 国家(144504)
- 科学基金(123427)
- 社会(109180)
- 社会科(103049)
- 社会科学(103025)
- 省(93382)
- 基金项目(90212)
- 教育(79246)
- 自然(78855)
- 划(78074)
- 自然科(76926)
- 自然科学(76910)
- 自然科学基金(75484)
- 编号(73333)
- 资助(68127)
- 成果(59864)
- 发(54587)
- 重点(52564)
- 部(50946)
- 课题(50793)
- 创(48541)
- 创新(45170)
- 科研(44236)
- 国家社会(43982)
- 发展(43718)
- 期刊
- 济(163042)
- 经济(163042)
- 研究(105914)
- 中国(74444)
- 农(60627)
- 学报(53934)
- 科学(52047)
- 管理(49629)
- 财(43436)
- 教育(43344)
- 农业(41336)
- 大学(41012)
- 学学(38173)
- 融(32892)
- 金融(32892)
- 技术(30685)
- 业经(29552)
- 经济研究(24103)
- 财经(21809)
- 问题(21394)
- 图书(20557)
- 业(19774)
- 经(18628)
- 资源(17586)
- 科技(17245)
- 理论(16768)
- 版(16718)
- 技术经济(16470)
- 现代(15924)
- 发(15508)
共检索到533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甲康 周勇 高浩然 刘禹城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华中地区12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探测器量化多个影响因素对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构建综合优势度模型评价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优势度,并结合重点村分布和综合优势度分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协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核心的集聚分布,受多维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间协同影响作用突出;2)综合优势度分析显示,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与重点村空间分布高度耦合,且耦合协调类型与综合优势度成正相关;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优势受各因素协调效果的制约,资源禀赋是选址的首要考虑指标,而交通条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甲康 周勇 高浩然 刘禹城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华中地区12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探测器量化多个影响因素对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构建综合优势度模型评价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优势度,并结合重点村分布和综合优势度分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协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核心的集聚分布,受多维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间协同影响作用突出;2)综合优势度分析显示,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与重点村空间分布高度耦合,且耦合协调类型与综合优势度成正相关;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优势受各因素协调效果的制约,资源禀赋是选址的首要考虑指标,而交通条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莫艳恺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成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先锋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文章以丽水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条件突出的丽水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乡村旅游 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课题组 刘玉琼
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乡村为载体、资源为依托、以人为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路径。其路径内涵丰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内江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应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熊静 滕容梅 欧开航 杨昕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静 郭二艳 朱玉芳
[目的]伴随旅游业效益逐步提升,其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为探究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文章以华中地区及区域内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4—2019年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的耦合关联水平。[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2004—2019年,华中地区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0.0001和0.0339提升至0.9433和0.9381;(2)除2004年,华中地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为低度耦合外,2005—2019年均为高度耦合,说明两系统存在良性互动;(3)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额、国内旅游人数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7201、0.7110、0.70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村用电量与旅游业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7591、0.7560、0.7559、0.7229。[结论]华中地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间有较强的耦合关联关系,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应当接续探索其高水平耦合关联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旅游业 乡村振兴 耦合关联 华中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苏荣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伍香 宾春妹 唐承财 刘星雨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协调发展现状,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判断两系统的发展偏离情况,以云南景洪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三个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度;2)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水平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3)单个地区来看,云南景洪市在各方面表现较好,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贵州雷山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较差,且两者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状态。基于耦合实证结果以及三个案例地的实际概况,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人”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勇军 王庆生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乡村文化旅游 产业融合 融合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凌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走向开放,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治理 成员资格 公民参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卫才
本文在乡村旅游视域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原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势态,聚焦于乡村旅游中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推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规范重构,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乡村文化 文化重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健翎
西部地区天然的生态资源是作为当前乡村旅游的必备条件。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耦合发展,成为贵州省凯里市产业融合的新路径。破解农业产业化不高、基础设施差、发展不均衡、品牌不多等诸多问题,展现"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优势、促进绿色发展带动经济效益。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农业 耦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静佳
民族地区乡村参与旅游发展应以乡村为主导还是以外来利益为主导一直是旅游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内洛茸藏族村旅游发展过程和乡村参与旅游的现状进行梳理,在厘清洛茸村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效应基础上,提出需要吸引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力量和乡村村民在内的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参与旅游发展,将有助于构建基于乡村能力建设基础上的网络化治理机制,形成多中心治理的旅游发展路径。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参与 旅游发展 多中心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