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2)
- 2023(14266)
- 2022(11795)
- 2021(10954)
- 2020(8386)
- 2019(18956)
- 2018(18314)
- 2017(33350)
- 2016(18343)
- 2015(20014)
- 2014(19963)
- 2013(19500)
- 2012(18397)
- 2011(16935)
- 2010(17365)
- 2009(15989)
- 2008(15845)
- 2007(14745)
- 2006(13308)
- 2005(12056)
- 学科
- 济(74231)
- 经济(74145)
- 业(52516)
- 管理(48614)
- 企(37817)
- 企业(37817)
- 农(32938)
- 中国(26319)
- 地方(23209)
- 农业(22437)
- 方法(21963)
- 业经(21540)
- 财(17622)
- 技术(17157)
- 数学(16994)
- 制(16904)
- 数学方法(16755)
- 学(15397)
- 银(15382)
- 银行(15357)
- 行(14910)
- 融(14670)
- 金融(14669)
- 理论(14298)
- 发(14151)
- 贸(12228)
- 贸易(12210)
- 易(11747)
- 教育(11480)
- 地方经济(11477)
- 机构
- 学院(258999)
- 大学(251674)
- 济(99538)
- 经济(96889)
- 研究(92335)
- 管理(91405)
- 理学(76026)
- 理学院(75010)
- 管理学(73643)
- 管理学院(73103)
- 中国(71530)
- 科学(56227)
- 京(54467)
- 财(48550)
- 农(47299)
- 所(46701)
- 江(43674)
- 中心(43017)
- 研究所(41690)
- 范(40125)
- 师范(39713)
- 财经(36564)
- 业大(36178)
- 州(36080)
- 农业(35331)
- 北京(34968)
- 院(33350)
- 经(32909)
- 省(32235)
- 师范大学(31412)
- 基金
- 项目(163554)
- 科学(127867)
- 研究(126553)
- 基金(113240)
- 家(98186)
- 国家(97115)
- 科学基金(82419)
- 社会(79577)
- 社会科(74925)
- 社会科学(74910)
- 省(68175)
- 基金项目(59348)
- 教育(58052)
- 划(55359)
- 编号(53210)
- 自然(49039)
- 自然科(47828)
- 自然科学(47817)
- 自然科学基金(46943)
- 资助(44711)
- 成果(44567)
- 发(41575)
- 课题(39080)
- 重点(37179)
- 创(36419)
- 部(34278)
- 创新(33996)
- 发展(33727)
- 性(33681)
- 展(33120)
共检索到419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虹 张行发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孟庆渡
实现乡村振兴必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村社集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研究,结合新内源性发展理论,本文试图从新内源性发展视角呈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经历了“启动—探索—发展—集聚”的渐进式实践过程,具体表现为社会力量助推、能人型村干部示范、村社统筹和小农户组织化经营等实践样态。村社本位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外部环境撬动村社内生发展动力与村社内生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村社集体基于内外制度—社会环境的约束形成内在产业调整的驱动力。在乡村精英的带头示范下,村社集体通过制度嵌套、资源统筹和创新网络提升组织统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主体创新能力。村社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实现了产业聚集和关系聚合双重经济与社会效益,最终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凯洁 王学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鸿凯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传承及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也是吸引、带动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通过从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护和优化乡村治理等视角出发,解读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内在逻辑 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佳 赵青华
从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部署到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入,乡村旅游发展在增强我国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支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持续深化。本文以新内源性发展理论为核心、以多元理论互构为原则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多层次理论解释框架,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促进劳动力结构非农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释放乡村振兴红利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和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度区间;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存在异质性,区域上空间效应表现为直接效应由“西部向东部和中部递减”、溢出效应由“中部向西部和东部递减”的包容性、协调性发展,维度上表现为直接效应以“生活富裕”为核心、溢出效应以“产业兴旺”为焦点的内源性、综合性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玉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空间正义 产业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始占 王鹏飞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的人口反虹吸效应、经济提振效应和基建带动效应能够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然而,在两者衔接的路径中,乡村旅游业又存在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以及战略衔接不系统的问题。通过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多层次分析,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路径为:微观层面以市场培育为核心,兼顾生态文明、创新竞争、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中观层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探索现代化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系统发展模式;宏观层面以中央政策为核心,因地制宜论证各项战略在本区域的有效衔接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丹淅
农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由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政策系统碎片化、供需结构失衡等主要诱因,使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明显不足。新时代,以农为本积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联合体;以生为本着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闭合系统;以人为本稳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裕 韦大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培训不够匹配等困境,从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乡村产业 职业培训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兴明
单纯依靠乡村内部无力实现土地最优配置的图景,需要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域来审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问题。城乡融合不仅体现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更蕴含着城乡居民身份、权利平等化的核心价值。必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确立"福利权排他性"相对脱嵌、而共享理念深度嵌入的新型宅基地管理制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畅通城镇居民参与闲置宅基地产权市场交易的渠道,并以此为载体吸引乡村建设行动所需的人口、资本等要素资源。基于此,文章以"要素共享、共同发展"为逻辑起点,从顶层设计与政策调适、"精英俘获"防范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层面探讨闲置宅基地城乡共建共享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城乡共建共享 内在逻辑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畅
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依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开拓度假、文化、娱乐、康体等项目的新兴休闲旅游业态。目前,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粗放"发展的困境,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带有浓厚乡土文化特色且适销对路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提升路径。
关键词:
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劲
传统外源性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激励了内源性农村发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发展的内源性潜力、倡导开放性的区域经济、追求可持续性生计、注重地方民众的自主参与以及构建民众的区域认同是内源发展的核心特征。不过,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面临内部和外部"双重合法性"的挑战。内部而言,理论基础的模糊性问题、地方行动者的利益分歧问题以及持续性的动力学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外部来讲,外源性发展和内源性发展的"理想型二分法"被广为诟病,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考验着其理论张力。实践越来越表明,由于农村地区受到地方化和全球化双重趋势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松涛 张伸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探讨。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实践,以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典型代表为分析对象,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模式,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策略及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意义。其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差异化策略在于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空间生产是由感知下的乡村空间实践、主题化的乡村空间表征和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共同呈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松涛 张伸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探讨。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实践,以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典型代表为分析对象,提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实践模式,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策略及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意义。其中,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包括识别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塑造品牌文化;差异化策略在于技术创新、关系网络重构和乡村性意义建构;空间生产是由感知下的乡村空间实践、主题化的乡村空间表征和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共同呈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洪波 戎成 严洪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石和支撑。通过详尽剖析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逻辑,对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探讨。研究发现,长三角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认同不高、职教办学离农远农、职教主体单兵作战以及职业教育前后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聚焦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及推动创新性平台建设的改进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长三角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