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8)
- 2023(8388)
- 2022(6818)
- 2021(6416)
- 2020(5145)
- 2019(11610)
- 2018(11357)
- 2017(21768)
- 2016(11781)
- 2015(12755)
- 2014(12568)
- 2013(12630)
- 2012(11670)
- 2011(10727)
- 2010(10666)
- 2009(9940)
- 2008(9608)
- 2007(8589)
- 2006(7549)
- 2005(6216)
- 学科
- 济(46868)
- 经济(46822)
- 业(31572)
- 农(26771)
- 管理(26396)
- 企(20246)
- 企业(20246)
- 方法(18517)
- 农业(18220)
- 数学(15240)
- 数学方法(15047)
- 业经(13380)
- 地方(12506)
- 财(12037)
- 中国(11549)
- 学(11049)
- 制(9556)
- 土地(8192)
- 发(7996)
- 农业经济(7852)
- 理论(7588)
- 收入(6775)
- 务(6762)
- 财务(6754)
- 财务管理(6738)
- 银(6657)
- 银行(6649)
- 环境(6562)
- 发展(6416)
- 展(6409)
- 机构
- 学院(165613)
- 大学(161288)
- 管理(60696)
- 济(60479)
- 经济(58906)
- 研究(56273)
- 理学(52503)
- 理学院(51781)
- 管理学(50684)
- 管理学院(50351)
- 中国(42226)
- 科学(37071)
- 农(35988)
- 京(33849)
- 财(28645)
- 所(28026)
- 业大(27189)
- 中心(26910)
- 农业(26851)
- 范(25988)
- 师范(25761)
- 研究所(25666)
- 江(25514)
- 财经(22695)
- 州(20949)
- 北京(20755)
- 师范大学(20716)
- 院(20539)
- 经(20513)
- 省(20175)
- 基金
- 项目(115434)
- 科学(90740)
- 研究(84405)
- 基金(83476)
- 家(73450)
- 国家(72739)
- 科学基金(61876)
- 社会(54223)
- 社会科(50920)
- 社会科学(50910)
- 省(47023)
- 基金项目(45165)
- 自然(39814)
- 自然科(38811)
- 自然科学(38801)
- 划(38544)
- 自然科学基金(38105)
- 教育(37189)
- 编号(34198)
- 资助(33260)
- 成果(27139)
- 发(26201)
- 重点(25859)
- 部(24476)
- 课题(23742)
- 创(23250)
- 性(22478)
- 国家社会(22384)
- 科研(22167)
- 创新(21582)
共检索到240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丽娟 李洪波
选择福建省永春县北溪村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支付意愿(WTP)调查,于2009年对福建省永春县北溪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及选择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该旅游地乡村性的非使用价值为2.116×108元/年,其中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为主要形式;②乡村聚落建筑、民风民俗、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以及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性保护WTP支付的主要方面。其中:保护乡村聚落建筑占总支付的15.2%,保持民风民俗占总支付的23.7%,保持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占总支付的22.6%,保护乡村田园景观的占总支付的9.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占总支付的17.9%,保持乡村淳朴、真实的乡村氛围占总支付的11.6%;③保护乡村性对北溪村乡村旅游来说至关重要,应引起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重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和平 王智鹏 宋伊瑶
乡村旅游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科学测度与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碳足迹与生态效率,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兴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2016年江西婺源篁岭景区碳足迹与生态效率进行核算与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碳足迹为9 732 t,人均碳足迹为13.770 kg/人,地均碳足迹为0.649 kg/m~2;在旅游各环节中,旅游住宿碳足迹占58.69%,旅游交通碳足迹占17.62%,旅游餐饮碳足迹占16.83%,旅游娱购碳足迹占6.86%。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生态效率为7.85元/kg,旅游各环节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效率值大小依次为:交通>娱购>餐饮>住宿。从效率类型来看,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娱购属于低碳高效型,旅游交通属于高碳高效型,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则属于高碳低效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运营能耗,加强运营低碳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剑峰
当今旅游业发展已进入游客驱动时代,随着游客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游客需求内涵不断丰富,不同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旅游企业间竞争逐渐演变为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间的竞争。通过对游客价值创新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关系分析,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是有效满足游客价值创新需求的根本途径。游客价值创新导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改进策略和公共服务供应链改进策略。
关键词:
游客价值创新 乡村旅游目的地 供应链优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玉新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利用乡村各种资源,采用生态化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的农业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开发系列化旅游产品,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避开生态敏感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政府、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以多种模式进行密切合作,设计合理的社区参与方案,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目的地 生态化开发 模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孙泽南 庄晋财 李娟
引进专业运营主体,以推进目的地品牌化发展,对于突破乡村旅游业的同质化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市场化运营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问题,基于品牌资产理论构建了运营公司、地方政府和本地乡村旅游业态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分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路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提高补贴和奖励力度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工作,从政府单方面参与的幼稚期步入三方共同参与的成长期。在目的地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之后,上级政府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逐步退出市场干预,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进入运营公司和本地乡村旅游业态自主参与的成熟期,而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成熟期的关键,在于健全并维系二者间的互惠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子钰 谢双玉 乔花芳 许建波 贾垚焱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评估农户的总体及不同维度返贫风险,并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农户的内部差异。结果表明,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面临的潜在返贫风险包括自然、消费、教育、收入和健康5个维度;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指数为16.737,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风险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收入风险相对较高,为4.682,教育和自然风险次之,消费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分别为2.614和2.230。不同类型农户返贫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更高,而务农主导型农户的自然风险、补贴依赖型农户的健康风险更高。因此,为“后精准扶贫”时期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农户返贫风险,提出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理性消费理念的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进 周坤
亚旅游目的地可以概括为一定旅游区域内被形象遮蔽的旅游景点统称。相较于主流旅游目的地,亚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品级、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处于相对弱势的尴尬局面。因此,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及知名度在特定区域内也相对滞后于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在旅游资源密集的亚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是整合当地资源,提升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亚旅游目的地的角度,以成都乡村旅游为例,对比分析了成都主流旅游景点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对成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瓶颈做出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亚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 旅游功能区 成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黎 刘茜
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条件3个方面选取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村历史、乡村民俗、乡村山水风光、乡村田园风光、科学考察价值、安全性、卫生状况、植被覆盖率、旅游环境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及客源市场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出山重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71.01,结果表明:山重村乡村旅游资源总体良好,具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潜力。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为其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乐平 肖美娟 苏颖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旅游 传统文化重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鑫 杨新军 陈佳 吴文恒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3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徐欣
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是量化韧性水平、识别内部差异、揭示潜在风险,促进韧性乡村培育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韧性概念内涵的辨析,构建了“吸收—适应—转型”的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社区及农户尺度下乡村聚落韧性水平与风险因子进行定量化测度与识别,并从整体态势、指数分布、等级对应及风险因子四个方面,对其尺度关联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社区尺度,恩施州乡村聚落韧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越高的社区,其韧性水平越高。(2)农户尺度,中等韧性水平农户占比最高(43%),兼营生计型韧性水平最高,务工/务农型生计韧性最低。(3)不同风险因子对乡村聚落韧性的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尺度间共性因子与差异因子并存,韧性风险障碍随尺度细化逐层聚焦。(4)韧性整体态势在多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一致性,指数数值分布随尺度细化逐渐转向集中,尺度间韧性指数等级对应关系明显,且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成熟度的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也显著提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乡村意象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敬桂 王增敏
本文依据湖北省乡村旅游实地调查,运用在旅游业广泛应用的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即IPA),对影响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因子的IPA分析,得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喜忧参半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服务质量 IPA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秀美 郑言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角林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41803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5807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0.0016267hm2。将生态足迹效率引入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之中: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6949元/hm2,是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借助于退耕还林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损失和带来的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的提升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与本底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