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3)
2023(15441)
2022(13437)
2021(12402)
2020(10360)
2019(23721)
2018(23562)
2017(44681)
2016(24518)
2015(27267)
2014(27166)
2013(26948)
2012(24905)
2011(22442)
2010(22181)
2009(20342)
2008(19583)
2007(17014)
2006(14999)
2005(12319)
作者
(72954)
(60877)
(60288)
(57298)
(38563)
(29528)
(27287)
(24000)
(23350)
(21656)
(21002)
(20492)
(19507)
(19011)
(18753)
(18534)
(18431)
(17915)
(17484)
(17255)
(15372)
(14716)
(14707)
(14008)
(13780)
(13493)
(13462)
(13393)
(12347)
(12269)
学科
(95962)
经济(95846)
(64577)
管理(64089)
(49179)
企业(49179)
方法(43394)
数学(37371)
数学方法(37001)
(36390)
中国(24508)
农业(24321)
业经(23245)
(23037)
地方(23033)
(22809)
(17196)
贸易(17189)
(16811)
(16586)
环境(15414)
理论(14902)
技术(14244)
(14144)
(13123)
财务(13064)
财务管理(13045)
(12834)
银行(12765)
(12684)
机构
学院(346221)
大学(345316)
管理(135823)
(129337)
经济(126294)
理学(118804)
理学院(117339)
研究(117127)
管理学(115092)
管理学院(114487)
中国(84379)
科学(78256)
(73729)
(69977)
业大(59971)
(59569)
(56309)
研究所(55168)
农业(54281)
(53586)
中心(53381)
(48130)
师范(47563)
财经(45957)
北京(45505)
(42488)
(41799)
(41186)
师范大学(38519)
(38085)
基金
项目(248230)
科学(193118)
基金(178690)
研究(175299)
(158506)
国家(157121)
科学基金(133388)
社会(109982)
社会科(103742)
社会科学(103713)
(98915)
基金项目(96943)
自然(89212)
自然科(87014)
自然科学(86987)
自然科学基金(85405)
(82830)
教育(79074)
资助(72019)
编号(71399)
成果(55925)
重点(55559)
(53241)
(52977)
(50971)
课题(48793)
科研(47857)
创新(47475)
计划(46724)
大学(44735)
期刊
(142678)
经济(142678)
研究(92958)
(66989)
学报(64474)
中国(64033)
科学(57489)
大学(47549)
学学(45240)
农业(44998)
管理(44360)
(39996)
教育(34656)
业经(27625)
技术(26444)
(26134)
金融(26134)
经济研究(21168)
(21008)
财经(20782)
(19297)
问题(19287)
科技(18404)
业大(18278)
资源(18102)
图书(17721)
(17622)
商业(15612)
理论(15377)
技术经济(15067)
共检索到489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文献回顾,引入旅游获益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浙江安吉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探讨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获益是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参与的中介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梦麒  陈佳  温馨  杨新军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志飞   敖昆砚   李江敏  
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在加强社区治理成果、塑造优质的游客体验及展现良好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利用社会交换理论,以肇兴侗寨为案例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面向社区和游客分别建立两条影响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的传导路径,探讨理性因素(旅游利益感知)如何通过非理性因素(社区认同和居民感恩)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结果表明:(1)居民的旅游利益感知能够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对游客的感恩和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2)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对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在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居民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文章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碧凡  陶卓民  郎富平  
有效、公平的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选择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富阳市东洲街道黄公望村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基层组织引导、企业(景区)带动、社区主导三种典型社区参与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共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社区参与内容较为单一,参与层次浅;社区参与的程度依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社区受益主要源自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获得和培训教育机会的提供等。总体而言,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公平性与旅游业所处的发展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殷红卫  
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选取南京江心洲乡村旅游地个案,借助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地域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旅游者对地方依恋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者地方依恋主要由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组成,文化背景差异对旅游者地方依恋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意象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愉悦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认同,情感性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同时,意象性维度中多数旅游者呈现苏南文化组低于北方文化组的态势,而在情感性维度中苏南文化组表现较高的地方依赖,愉悦性维数中地方认同显著。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郎富平  杨眉  
本文选取杭州市郊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活动对社区存在五大层面的影响,即经济发展层面、社会文化层面、道德文化层面、资源环境层面和生存环境层面。产生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社区的属性特征、社区居民的属性特征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属性特征。因此,根据乡村旅游受益主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制定相应对策,使各利益主体明确责任,是促进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欣然  
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升温,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文章以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地花香果居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调查等方式将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总体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进行均值分析,发现在上述4个方面的正面感知均强于负面感知;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与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花香果居景区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社区归属感越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呈越积极的态度,而学历越高的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敏感。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并提出花香果居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悦  金露  
时值安吉县践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年计划的收尾阶段,作为十年前发展无门、县域生态崩溃乃至被黄牌警告的"差等生",安吉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建立生态博物馆群落,用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在乡村旅游发展赶考路上的满意答卷。本文在对"安吉模式"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地与国外乡村建设路径进行横向对比,从中归纳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性经验;并对现阶段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翔宇  翁时秀  彭华  
关注旅游地居民这一利益主体的诉求,重视他们的利益,有利于消除他们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冲突,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昆山乡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因子分析表明,居民的利益诉求可归为4个因子,由强到弱依次是保障经济利益、优化民主管理机制、维护提升景区环境、塑造良好旅游文化氛围。基于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利益诉求的差异,并进一步发掘差异背后的深层问题。深度访谈反映居民对部分利益要求有更为具体而复杂的表达,居民要求程度低的利益,并非都得到了较好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国良   赵婵娟   刘钰   万沛钰  
揭示乡村旅游地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可拓展耕地资源理论认知的多维性,深化耕地资源有序利用的多样性。以江西省典型乡村旅游地中源乡为例,在格网尺度上开展耕地多功能定量评价、影响因素及权衡/协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综合功能及文化功能指数上升,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下降。(2)在快速发展期,耕地多功能空间格局分异主要受自然条件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而巩固发展期自然条件、空间区位及旅游发展因子共同交互作用愈发明显。(3)耕地多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不明显、协同关系普遍,并且随着乡村旅游地发展阶段由快速发展期迈入巩固发展期,耕地多功能之间协同度最高也由“生产—生活”转为“生产—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娅  严兴  
本文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对社区参与的概念,培育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必要性,乡村旅游社区主体参与存在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力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苏金豹  陈庆  
以社区居民的分享权、发展权、监督权及保护义务为理论基础,建立分享参与、发展参与、监督参与、保护参与为评价准则层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的主观权重和变异系数法的客观权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乡村旅游案例地(哈尔滨市道外区胜利村、帽儿山镇、阿城区振兴村)的社区居民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分享参与对乡村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3个案例地都处于中度参与状态,帽儿山镇的社区参与度高于其他2个案例地;(3)旅游地的资源禀赋、旅游发展阶段、经营管理和地理位置差异会影响社区参与度,社区居民的素质与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参与度。最后,提出能够提升社区参与度的有效对策及措施,从社区参与角度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增收扶贫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