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56)
2023(18450)
2022(15322)
2021(14162)
2020(11519)
2019(26076)
2018(25465)
2017(48834)
2016(25937)
2015(28984)
2014(28638)
2013(28263)
2012(26286)
2011(23764)
2010(23919)
2009(22123)
2008(21353)
2007(19083)
2006(17050)
2005(15032)
作者
(72458)
(60994)
(60593)
(57568)
(38521)
(29234)
(27324)
(23394)
(23194)
(21680)
(20669)
(20638)
(19396)
(19055)
(18756)
(18697)
(17767)
(17672)
(17458)
(17368)
(15176)
(14744)
(14703)
(13864)
(13788)
(13651)
(13340)
(13324)
(12195)
(12031)
学科
(119207)
经济(119063)
管理(75216)
(74686)
(57512)
企业(57512)
方法(48234)
数学(41839)
数学方法(41381)
(39968)
中国(33299)
地方(29860)
(29362)
业经(29121)
农业(26648)
(25433)
(19321)
贸易(19307)
(19275)
(19213)
银行(19197)
(19052)
金融(19047)
(18657)
(18487)
环境(17698)
技术(17318)
(17251)
(16842)
(16707)
机构
学院(370229)
大学(364902)
(156875)
经济(153669)
管理(142996)
研究(123895)
理学(122776)
理学院(121458)
管理学(119558)
管理学院(118847)
中国(94975)
(75729)
(74691)
科学(71542)
(59647)
(59284)
财经(58198)
中心(58058)
(56947)
研究所(53484)
(52799)
业大(51126)
(49867)
师范(49410)
经济学(48640)
北京(47560)
(45247)
(45229)
农业(44919)
经济学院(43862)
基金
项目(247348)
科学(197517)
研究(186409)
基金(180232)
(154738)
国家(153397)
科学基金(133528)
社会(121998)
社会科(115622)
社会科学(115599)
(98438)
基金项目(95093)
教育(85733)
自然(82712)
(81115)
自然科(80743)
自然科学(80727)
自然科学基金(79261)
编号(75474)
资助(72589)
成果(60693)
(57769)
重点(55731)
(55019)
课题(53014)
(52118)
国家社会(50824)
(49909)
创新(48588)
教育部(48077)
期刊
(181580)
经济(181580)
研究(110869)
中国(76726)
(58624)
(57041)
管理(53801)
学报(50742)
科学(50494)
大学(40961)
教育(40255)
(39373)
金融(39373)
农业(39280)
学学(38822)
技术(33091)
业经(33011)
财经(28998)
经济研究(28207)
(24939)
问题(24149)
(18706)
商业(17512)
技术经济(17482)
(17450)
(17386)
统计(16889)
理论(16508)
科技(16484)
现代(16215)
共检索到561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叶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而忽略了两者内在逻辑的差异性。基于实体与景观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实体意义上,乡村空间是国家保护下的重要权利空间,它以集体土地制度为基础,是惠农公共资源下沉的空间载体,也是农民维持低成本高福利生产生活的空间场域。乡村旅游依循景观制造的逻辑,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吸纳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与公共资源,吸引资本下乡再造商品化景观。景观制造既是乡村空间权利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消解乡村实体功能的过程,可能对乡村振兴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表明,存在两种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增加农民权利的包容型发展路径与挤压农民权利的汲取型发展路径。乡村产业要实现乡村振兴效应,必须完成从汲取型发展路径向包容型发展路径的转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仇叶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而忽略了两者内在逻辑的差异性。基于实体与景观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实体意义上,乡村空间是国家保护下的重要权利空间,它以集体土地制度为基础,是惠农公共资源下沉的空间载体,也是农民维持低成本高福利生产生活的空间场域。乡村旅游依循景观制造的逻辑,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吸纳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与公共资源,吸引资本下乡再造商品化景观。景观制造既是乡村空间权利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消解乡村实体功能的过程,可能对乡村振兴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表明,存在两种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增加农民权利的包容型发展路径与挤压农民权利的汲取型发展路径。乡村产业要实现乡村振兴效应,必须完成从汲取型发展路径向包容型发展路径的转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明艳  曾菊新  余斌  李伯华  
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的反向变迁威胁着乡村景观的"乡村性",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调控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人类行为和乡村景观空间格局三个要素,是控制和治理乡村景观反向变迁,实现乡村景观优化的主要路径,政府的主导、扶持、规范和引导是乡村景观优化的必要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借此对健全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促进各地乡村景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地区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为例对其乡村景观要素民众喜好程度以及乡村景观开发、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乡村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尤为喜欢,大多数游客很喜欢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村劳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自己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呼吸乡野新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志远  
[目的]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借此对健全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促进各地乡村景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地区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为例对其乡村景观要素民众喜好程度以及乡村景观开发、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乡村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尤为喜欢,大多数游客很喜欢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村劳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自己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呼吸乡野新鲜空气,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广西超过50%的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属于轻度开发状态,早先已经开发的景观资源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这些景观所在的村寨原本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毁坏。大部分乡村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使采取了相关措施,也是表面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论]很多游客热衷于乡村生态旅游,喜欢体验农村生活,但是作为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景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需要采取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切实保护乡村环境和景观资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娴慧  戴光全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巧玲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悦柔   保继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规律调控,在旅游场域与务农、务工、家庭、社会场域之间进行灵活转换。(2)灵活性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织。文化理性体现为雇佣双方受地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灵活就业是文化的理性表达。研究结果对理解旅游情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解释乡村旅游就业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超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与增扩了乡村旅游业产品、服务的输出面和容量,其中,景观建设发挥了营造差异化体验氛围、引导消费趋势演变的重要作用。而在当前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过程之中,整体规划欠缺科学性、定位不够清晰、同质化明显、创新乏力等瓶颈与问题的日渐显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式运营。因此,应以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更新为突破口,优化现有的经营管理思路与模式,从而驱动乡村旅游业的开放式、集约化、多元化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立国   贾国栋   秦乾翔   黄志萍   胡明文  
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干扰因素,研究旅游干扰下的休闲农业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业景观是婺源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论文从旅游驱动的视角,利用景观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法研究分析了2000—2020年间婺源县休闲农业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及旅游因素等驱动力。研究发现:(1)婺源县的休闲农业景观与旅游地分布高度契合,休闲农业景观面积呈先增后减特征,但总体上休闲农业景观面积减少。(2)在景观尺度上,景观破碎度与分离度呈“N”型波动起伏特征,景观优势度与干扰度呈先增后减特征。在类型尺度上,水田景观破碎度、分离度较为稳定,草地和沼泽地破碎度、分离度呈先增后减特征,其余休闲农业景观总体呈增长特征;旱地、有林地及其他林地最大斑块指数(LPI指数)呈先增后减特征,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景观LPI指数总体呈上升特征,其余休闲农业景观总体呈下降特征。(3)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A级景区数量、农家乐数量、旅行社数量等旅游因素是各项景观格局指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优势度与干扰度产生重要驱动影响,自然因素驱动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婺源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优化布局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这将有助于推动婺源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项缨  张建国  
【目的】探究乡村景观品质提升与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的乡村发展路径。【方法】以浙北地区桐乡市荣星村、红星村和合星村等3个不同产业类型的村庄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基于产业发展导向的浙北乡村景观规划探索。【结果】复杂的产业结构和高强度经营对区域乡村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遇到挑战、乡村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和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是3个主要问题。依据乡村景观与乡村产业结构之间互为因果和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历史遗存与文化惠民相耦合、遗址保护与文化景观相融合三大规划原则。【结论】构建了基于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优化产业景观、历史遗存保护与文化惠民相耦合构建旅游景观,以及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塑造文创景观建设等具体的规划发展策略。图1表1参19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孙文琰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具有耦合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化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充分发掘本地旅游资源,是各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园林景观是乡村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会吸引更多游客,从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助力。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基础》一书,分析园林景观设计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兴  吴倩  兰伟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玉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