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2)
2023(14541)
2022(12740)
2021(11631)
2020(9738)
2019(22297)
2018(22177)
2017(42945)
2016(23039)
2015(25904)
2014(26103)
2013(26094)
2012(24334)
2011(22145)
2010(22290)
2009(20724)
2008(19709)
2007(17389)
2006(15768)
2005(13534)
作者
(67522)
(56484)
(55979)
(53393)
(35860)
(27065)
(25358)
(22012)
(21448)
(20024)
(19380)
(19135)
(18021)
(17735)
(17187)
(17044)
(16550)
(16448)
(16212)
(15907)
(14025)
(13945)
(13393)
(12986)
(12745)
(12493)
(12392)
(12386)
(11341)
(11095)
学科
(115293)
经济(115184)
管理(63074)
(60983)
(46601)
企业(46601)
方法(44270)
数学(38075)
数学方法(37721)
(35772)
地方(27827)
中国(25901)
业经(24691)
(24012)
农业(23918)
(22885)
(17680)
环境(16053)
理论(15541)
地方经济(15261)
(15161)
(14663)
贸易(14653)
(14330)
(14048)
(13478)
金融(13475)
(13334)
银行(13298)
技术(13085)
机构
学院(334862)
大学(334751)
(139352)
经济(136287)
管理(133250)
理学(114973)
研究(114482)
理学院(113647)
管理学(111811)
管理学院(111199)
中国(85037)
(71876)
科学(70506)
(60581)
(56882)
(56625)
中心(52149)
研究所(51755)
业大(50280)
(49734)
财经(48674)
(46117)
师范(45762)
北京(45652)
(44094)
农业(43067)
经济学(41929)
(41320)
(40413)
经济学院(37421)
基金
项目(227453)
科学(178459)
研究(167558)
基金(164539)
(142237)
国家(141023)
科学基金(121309)
社会(107237)
社会科(101352)
社会科学(101322)
(88814)
基金项目(88701)
自然(77393)
自然科(75488)
自然科学(75473)
教育(74886)
自然科学基金(74106)
(73842)
编号(68907)
资助(66972)
成果(55117)
重点(49981)
(49722)
(49641)
课题(46640)
(46166)
国家社会(43859)
创新(43003)
科研(42621)
教育部(42515)
期刊
(164679)
经济(164679)
研究(100165)
中国(65031)
(55462)
学报(51057)
科学(49526)
管理(46597)
(44446)
大学(38869)
农业(37485)
学学(36681)
教育(32591)
技术(28495)
(28185)
金融(28185)
业经(27605)
经济研究(25063)
财经(23734)
问题(21552)
(20331)
图书(17608)
技术经济(17372)
资源(16955)
(16821)
理论(16105)
(15751)
科技(15329)
现代(15230)
实践(14546)
共检索到498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涌涛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拉动作用,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对其乡村旅游用地效率及经济效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蒋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超过70%的农户将自家耕地出租给他人或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集体或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以租赁费和分红的形式获得报酬。在本村内先后建成了新村别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基地的分布格局,使绝大多数农民由原本单一的种植业转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这也使绝大多数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土地收入成倍增加。全村70%以上的家庭中旅游业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40%~60%。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扩大,村民的幸福感和土地收益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该村超过90%的农户加入了"社区+公司+农户"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各家农户进行公司的创立,并配套完善的生活与旅游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此形成了健全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结论]发展乡村旅游后,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得到彻底改善,旅游带动和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涌涛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拉动作用,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对其乡村旅游用地效率及经济效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蒋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超过70%的农户将自家耕地出租给他人或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集体或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以租赁费和分红的形式获得报酬。在本村内先后建成了新村别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基地的分布格局,使绝大多数农民由原本单一的种植业转型为种植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灵洁  
农村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乡村旅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节,同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农村土地的合理规划与编制。因此,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利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动关系。实践证明,农村土地利用中的土地开发、土地流转以及土地整改与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紧密关联性。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为着落点,对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利用中的开发、流转与整治三种方式的经济效益耦合机理及其联动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推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世艳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提高利用土地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土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供应的稀缺性和有限性,要求人们提高利用土地的效率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开发农村旅游是完成这个目标的有效方式,它们间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农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并提高其经济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新歌  席建超  孔钦钦  
从土地利用视角关注乡村发展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论文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内两个临近乡村聚落为例,研究了过去30 A旅游地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以1986年旅游业导入为分界点,两个原本发展背景相同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相背离的"极化"发展态势。苟各庄村逐步演化成为新型旅游城镇,日趋繁荣和"实心化";交界口村则相反,逐步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研究认为,旅游地聚落"实心"与"空心"的"极化"过程,本质上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旅游地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具象空间投射。在苟各庄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波  吴江国  张小林  李传武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村发展迅速,以乡村工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乡村工业用地也成为乡村用地的重要组成,探索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于丰富乡村地理学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以常熟市为例,在获取乡村工业用地空间矢量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尺度下的乡村工业存在"大分散、小集聚"的分散格局;水陆交通对乡村工业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表现在水陆交通两侧的乡村工业用地远高于其它区域,且各类型、各等级的影响不同;农村居住用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倩  钟太洋  金晓斌  周寅康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正山  周永博  李亚儒  谢朝栋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旅游者对常熟旅游产品评价及其获取常熟旅游信息的来源、强度及效果情况。首先对问卷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全部指标划分为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电台媒体、平面媒体、口碑传播和旅游服务吸引力、旅游环境吸引力、旅游资源吸引力8个公因子。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在5个信息来源因子和3个旅游吸引力因子之间建模验证15个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的常熟旅游营销中,电视媒体旅游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电台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人际口碑等在旅游信息传播中的实际营销效果尚不明显;最后为常熟政府旅游营销传播提供了策略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万沛钰   徐国良   万春燕  
乡村旅游地土地利用功能承载了乡村空间功能的转型与重构,探究乡村旅游地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开展不同情景下的模拟,可为辨析旅游业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功能影响提供借鉴思路。论文以江西省三坪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遥感影像和ArcGIS空间工具分析了2007—2019年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演变规律,并采用PLUS模型分别模拟“旅游优先发展”及“保护约束发展”两种未来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结果表明:(1)三坪村从以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农村住宅、公共服务等土地利用功能为主的传统型村落,逐步转向为包含旅游接待、旅游休闲、交通运输等复合功能的旅游型村落。从初步参与期到快速发展期,土地利用类型指数提升了13%,旅游功能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提升了1.29倍。(2)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三坪村旅游功能用地的空间扩散和溢出特征明显,旅游功能用地的分布由“沿主干道线状集中分布”演变为“沿次干道的自然村扩展延伸”。(3)未来情景模拟中,与保护约束发展情景相比,旅游优先发展情景下的农业生产及生态保育功能下降更大,但旅游接待功能提升幅度更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锐  苏海龙  王新军  李月辉  胡远满  许博涵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4期土地利用历史数据,首先对CLUE-S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然后利用CLUE-S模型和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系统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乡镇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各情景下,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仍将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均以消耗大量的水田为代价,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将是未来耕地非农化的"热点"区域。生态保护情景和基本农田保护情景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效果较好,林地、水体、水田和旱地受到了更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志飞  朱永乐  喻珍  曹珍珠  
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农村精准扶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遥感影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RA(参与型农村调查与评估)半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深入分析五峰县、英山县、监利县和微山县等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案例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土地利用情况在十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五峰、英山、监利和微山四县中土地利用的强度、功能、布局均发展迅猛,土地利用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土地利用质量。表明了乡村旅游能够正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乡村旅游和土地利用相关理论提供新的参考,为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和旅游用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卜炜玮  李婉婷  周伟  
我国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梳理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有利于乡村旅游新业态的蓬勃健康发展。利用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从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的探索、土地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管理机制、农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分析已有文献的研究现状。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新阶段,未来的研究不仅要从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中深入探讨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机制,还要从土地供应根源上分析旅游用地分类的政策可行性以及乡村旅游新型供地方式的可推广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