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2)
- 2023(14607)
- 2022(12437)
- 2021(11470)
- 2020(9504)
- 2019(21478)
- 2018(21285)
- 2017(40874)
- 2016(22278)
- 2015(24676)
- 2014(24490)
- 2013(24276)
- 2012(22079)
- 2011(20088)
- 2010(19771)
- 2009(18258)
- 2008(17560)
- 2007(15413)
- 2006(13584)
- 2005(11051)
- 学科
- 济(87933)
- 经济(87745)
- 业(60492)
- 管理(59335)
- 企(47072)
- 企业(47072)
- 方法(40625)
- 农(34111)
- 数学(33690)
- 数学方法(33369)
- 业经(23742)
- 中国(23475)
- 农业(22700)
- 财(21173)
- 学(19999)
- 地方(18714)
- 制(15582)
- 贸(15358)
- 贸易(15353)
- 理论(15134)
- 易(14898)
- 和(14509)
- 环境(13844)
- 技术(13197)
- 务(12472)
- 财务(12411)
- 财务管理(12394)
- 银(12018)
- 银行(11955)
- 发(11853)
- 机构
- 学院(316604)
- 大学(315713)
- 管理(126322)
- 济(120375)
- 经济(117674)
- 理学(110693)
- 理学院(109417)
- 管理学(107476)
- 管理学院(106905)
- 研究(105881)
- 中国(75948)
- 科学(69689)
- 京(66548)
- 农(62392)
- 业大(53630)
- 所(53104)
- 财(52450)
- 研究所(49075)
- 农业(48128)
- 中心(47913)
- 江(45021)
- 范(43301)
- 财经(42926)
- 师范(42806)
- 北京(41472)
- 经(39085)
- 院(37962)
- 州(36617)
- 经济学(35197)
- 师范大学(34644)
- 基金
- 项目(226436)
- 科学(176766)
- 基金(163908)
- 研究(161112)
- 家(144845)
- 国家(143571)
- 科学基金(122356)
- 社会(103114)
- 社会科(96781)
- 社会科学(96750)
- 省(89439)
- 基金项目(88698)
- 自然(80603)
- 自然科(78680)
- 自然科学(78658)
- 自然科学基金(77245)
- 划(75141)
- 教育(72304)
- 资助(65834)
- 编号(65327)
- 成果(51510)
- 重点(50235)
- 发(48633)
- 部(48514)
- 创(46861)
- 课题(44260)
- 创新(43589)
- 科研(43547)
- 计划(41980)
- 国家社会(41903)
- 期刊
- 济(132105)
- 经济(132105)
- 研究(86277)
- 农(61086)
- 学报(58071)
- 中国(56248)
- 科学(51732)
- 大学(43240)
- 管理(41573)
- 学学(41192)
- 农业(41072)
- 财(36936)
- 教育(31433)
- 业经(25416)
- 融(23936)
- 金融(23936)
- 技术(23466)
- 经济研究(19948)
- 财经(19777)
- 业(18427)
- 问题(17679)
- 版(17600)
- 科技(16954)
- 经(16808)
- 业大(16588)
- 图书(15484)
- 理论(14429)
- 资源(14417)
- 商业(14267)
- 技术经济(13913)
共检索到442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吉根宝 郭凌
乡村旅游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推手。文章在总结城郊乡村特征、分析城郊乡村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优化城乡整体地域网络空间结构、促进城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促进城郊乡村居民的职业转型与身份转型、促进城郊乡村文化转型与有效实现城乡融合等方面论证了乡村旅游对城郊社会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并提出为通过乡村旅游更好实现城郊乡村社会转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郊 乡村社会 转型 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冉燕
城郊乡村旅游经营包含4种模式,即政府扶持、个体户经营、投资公司经营以及专业合作联营等模式。这4种模式与城郊乡村旅游各个发展过程相适应,通过对旅游产业进行整合,对城郊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拓展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部分主体发展不规范,旅游公司尚未成为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重视不够,政府的旅游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要加强对城郊乡村旅游的管理,整合近郊旅游项目,完善住宿条件,推精品促品牌。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经营模式 政府管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冉燕
城郊乡村旅游经营包含4种模式,即政府扶持、个体户经营、投资公司经营以及专业合作联营等模式。这4种模式与城郊乡村旅游各个发展过程相适应,通过对旅游产业进行整合,对城郊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拓展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部分主体发展不规范,旅游公司尚未成为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重视不够,政府的旅游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要加强对城郊乡村旅游的管理,整合近郊旅游项目,完善住宿条件,推精品促品牌。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经营模式 政府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宏霞 李培红
乡村体验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文章立足于乡村体验旅游角度,分析了长沙城郊乡村体验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开发条件,并对产品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体验旅游 长沙城郊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盛雨 冯娟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 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 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 研究发现:1)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 2)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 3)“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 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关键词:
社会空间 主客共享 乡村旅游地 柏泉古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素容 赵西君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潍坊市寒亭区为例,探索研究城市郊区地带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空间重构,研究发现:(1)寒亭区乡村旅游发展本质上可看作一个行动者网络空间,它由各区镇政府部门、乡村旅游经营者、城乡游客等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构成行动者网络,经过关键行动者主导推动和网络转译,引发的乡村社会物质空间转型和重构效应。(2)寒亭区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行动者通过转译重构了乡村物质社会空间,在城镇化、工业化演进过程中构建出新的发展空间——城郊乡村旅游集群,使乡村经营者与城市居民以休闲游憩为连接和触媒,诱发功能结构、物质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及权力结构转变等重构效应,避免了乡村凋敝和空心化的进一步加剧。(3)寒亭区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解决发展问题与阻碍的关键举措有增强农民产业化经营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等重大行动。(4)从寒亭区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出现的异议来看,城镇化、工业化对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巨大,进一步开发寒亭区乡村旅游要充分尊重城郊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快乡村旅游高级化的进程,逐步把成熟的寒亭区乡村旅游功能区变成城市休闲区,变乡村旅游地为城市旅游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剑平 刘承良 颜琪
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居民 感知 态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文智
旅游圈层结构理论的中心辐射理论对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郊区划分和区域资源、区位环境和生产特点为依据,可以将城郊乡村旅游划分为近郊区、中郊区和远郊区,结合旅游圈层结构理论,各圈层应结合自身特色强调开发特点:近郊区应满足大众游客需求,发展近郊区开放式游乐带;中郊区应发展特殊城郊乡村旅游精品,建造乡村休闲娱乐活动区块;远郊区应发挥远郊城乡的环境优势,提高度假区的产品层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慧 李和勇 张锦秋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展迎来了新局面,而特色产业构建与经济发展在乡村社区永续发展中的驱动力作用倍受关注。论文基于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将城市养老问题与近郊乡村发展结合起来,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探讨"享老"产业驱动下城郊乡村社区再生营建策略,以期为我国近郊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享老”产业 城郊乡村 再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婷婷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为迫切,旅游产业成为蓬勃发展的服务产业的典型代表,出现了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郊区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城市近郊乡村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因特殊的区位和资源,让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与一般乡村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城市近郊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分析如何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合理建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均衡各种旅游形式的发展,提出有效的措施,以期最终有利于实现城市近郊乡村复兴的总目标。
关键词:
郊区 乡村旅游 转型 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思聪 马晓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着再次转型。在系统梳理我国乡村社会转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阶层结构、产业发展与转型模式、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土地利用、乡村社区与聚落、制度转型与秩序建设、公共品供给与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围绕农村社会在社会结构、经济、空间、制度、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的转型阐述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社会转型 城镇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明洋 尹珍珍 张东 李二玲
生态禀赋优越型城郊村往往可以凭借景观资源和大城市外溢效应实现乡村发展,却由于快速城镇化及“虹吸效应”造成劳动力流失、产业凋敝等空心村问题。论文以嵩山风景区传统村落杨家门村为研究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乡村转型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内生动力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案例村转型过程经历了乡村资源向乡贤集中、产业多样化发展反哺村民、政府主导—企业引领—村民参与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动力机制从内生动力主导向内生动力与外援动力相结合转变,历经乡贤主导—政府主导—社会网络多元化治理的演化路径,最终促进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社会的转型发展,实现人才、产业、组织、文化、生态的振兴。研究可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的城郊型空心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鹏 杨亚东 郝利
[目的]以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影响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推动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06—2019年北京市怀柔、平谷、密云、延庆4个远郊区的统计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为0.950,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平谷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DEA有效;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变化受技术进步变化影响更大,在2006—2019年期间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林水事务支出、观光园与民俗旅游从业人员、人均GDP、农业观光园个数等影响因素均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人均GDP、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列前两位。[结论]加快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持续加大财政支农的投资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艳
大数据技术在旅游产业的应用为信息引流提供了可能。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信息流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传播,给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利用好旅游信息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对旅游信息流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应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旅游信息的强大处理能力,精准把握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进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信息化 信息流 乡村旅游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野 赵新生
在美丽乡村建设被提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全新的分支,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多重优势。本文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探究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义作出了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并从文化、组织与科技等方面给出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