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7)
- 2023(15448)
- 2022(13282)
- 2021(12423)
- 2020(10088)
- 2019(23023)
- 2018(23060)
- 2017(43797)
- 2016(23743)
- 2015(26818)
- 2014(27009)
- 2013(26935)
- 2012(24987)
- 2011(22805)
- 2010(22942)
- 2009(21167)
- 2008(20485)
- 2007(18146)
- 2006(16477)
- 2005(14567)
- 学科
- 济(103901)
- 经济(103799)
- 业(69775)
- 管理(60981)
- 农(51858)
- 企(46288)
- 企业(46288)
- 方法(39395)
- 农业(34544)
- 数学(33303)
- 数学方法(32963)
- 中国(30156)
- 地方(27777)
- 业经(27065)
- 学(21253)
- 财(21122)
- 制(18690)
- 发(17578)
- 贸(17549)
- 贸易(17535)
- 易(16954)
- 环境(16077)
- 技术(15959)
- 银(15921)
- 银行(15880)
- 理论(15480)
- 行(15359)
- 融(15258)
- 金融(15257)
- 和(14865)
- 机构
- 学院(342825)
- 大学(339784)
- 济(136519)
- 管理(135895)
- 经济(133439)
- 研究(119880)
- 理学(117120)
- 理学院(115779)
- 管理学(113938)
- 管理学院(113315)
- 中国(90628)
- 科学(75111)
- 京(73646)
- 农(73349)
- 所(60597)
- 财(59301)
- 业大(56983)
- 农业(55984)
- 研究所(55011)
- 中心(54894)
- 江(51906)
- 范(48356)
- 师范(47913)
- 财经(46684)
- 北京(46654)
- 院(42832)
- 经(42474)
- 州(42171)
- 经济学(38461)
- 师范大学(38411)
- 基金
- 项目(232554)
- 科学(182652)
- 研究(173135)
- 基金(166746)
- 家(144971)
- 国家(143629)
- 科学基金(122935)
- 社会(108569)
- 社会科(102423)
- 社会科学(102395)
- 省(92664)
- 基金项目(89479)
- 自然(78457)
- 教育(77168)
- 划(76732)
- 自然科(76553)
- 自然科学(76540)
- 自然科学基金(75154)
- 编号(72655)
- 资助(67294)
- 成果(58505)
- 发(54231)
- 重点(51592)
- 部(50553)
- 课题(49442)
- 创(47941)
- 创新(44614)
- 国家社会(43975)
- 科研(43578)
- 发展(43556)
- 期刊
- 济(161851)
- 经济(161851)
- 研究(101077)
- 农(75054)
- 中国(72855)
- 学报(54942)
- 科学(52531)
- 农业(51059)
- 管理(46613)
- 大学(42202)
- 财(40882)
- 学学(39835)
- 教育(39612)
- 融(32829)
- 金融(32829)
- 业经(32340)
- 技术(29337)
- 业(23913)
- 经济研究(22713)
- 问题(22268)
- 财经(21271)
- 图书(18405)
- 版(18143)
- 经(18060)
- 科技(17439)
- 资源(16870)
- 技术经济(16622)
- 理论(16239)
- 农业经济(15929)
- 世界(15886)
共检索到518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史玉丁 李建军
近十余年来,在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乡村旅游理应关注乡村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脆弱性,那么劣势生计资本的提升与优势生计资本的保护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注重点。农村可持续生计和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可持续生计的目标群和乡村旅游的多功能之间可融合构建以自然生态保护、文化资源传承、物质环境优化、乡村金融弥补、社会网络扩充和劳动力吸引为内容的功能群,进而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框架。基于对样本地生计资本的统计分析,样本地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应合理利用并规划保护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蒋文恬
在21世纪初的时候,我国的发展已经开始整体面向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同时很多城镇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而对于游客来说,因为城镇文化的资源骤减和自然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出现导致他们缺少了到城镇旅游的欲望。这样的现象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来说不仅在乡村地区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使乡村可持续生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旅游产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逐渐的引领乡村发展,使其变成了市场经济驻扎在乡村地区的重要跳板,并且也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生计。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乡村旅游 多功能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 赵青华 王慧
乡村旅游发展对实现生计可持续、促进城乡和区域共同富裕能够发挥建构性和工具性作用。选择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从整体与区域视角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可持续生计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可持续生计在时间上表现出高值省域的优势锁定,且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在空间上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与关联特征;乡村旅游发展能够通过内外部响应双重作用机制发挥其对传统生计替代效应的适应性,扩大增权效应、增强内源性发展动力实现本地区农村生计可持续,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接地区农村生计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在生计脆弱性、生计资本、生计恢复力和生计结果的多维要素作用下影响农村可持续生计,呈现出直接效应“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递减”、空间溢出效应“由中部向西部和东部递减”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婷 何勋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依托农户内在源动力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长效发展,最大可能为农户带来受益,改善农户自身生计状态,并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条件。乡村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村社区参与、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中制定合理机制、保证当地农户充分参与,最终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及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旅游内生发展框架下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需要引导乡村内生发展路径,持续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树立正确营销理念,拓宽营销渠道,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发挥农村集体资产优势。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可持续生计 内生发展 农民收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国良 赵婵娟 刘钰 万沛钰
揭示乡村旅游地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可拓展耕地资源理论认知的多维性,深化耕地资源有序利用的多样性。以江西省典型乡村旅游地中源乡为例,在格网尺度上开展耕地多功能定量评价、影响因素及权衡/协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综合功能及文化功能指数上升,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下降。(2)在快速发展期,耕地多功能空间格局分异主要受自然条件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而巩固发展期自然条件、空间区位及旅游发展因子共同交互作用愈发明显。(3)耕地多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不明显、协同关系普遍,并且随着乡村旅游地发展阶段由快速发展期迈入巩固发展期,耕地多功能之间协同度最高也由“生产—生活”转为“生产—文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华 杨玉香
作为一个系统地解读贫困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性分析框架,可持续生计的概念与方法在近年得到广泛关注,也被应用于乡村旅游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中。文章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的文献样本进行归纳和评述,尝试辨明其理论逻辑并对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概括。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力图对旅游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修正,主要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乡村旅游生计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与制度、生计策略及生计结果,也探讨了乡村旅游生计与扶贫、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的关系,发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的采用成为一种最新趋势。目前的理论成果在乡村旅游生计的个体能力研究、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评估与验证、结构与制度的本土化研究等方面略有不足,亟待补充。
关键词:
旅游 乡村 可持续生计 文献综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丽娜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乡村旅游通过吸引游客消费,增加了农村地区的收入来源,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然而,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环境压力和文化冲击,因此,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包乌兰托亚 郑丹 王慧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系统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青岛市城郊4区3市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布局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可持续生计水平呈现波动增长。从时空分异特征来看,2010年各区市多呈失调状态,2015年以中级协调为主,2019年黄岛区实现优质协调,其他区市达到良好协调状态。单一影响因子分析显示人口密度对2010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乡村旅游景点密度对2015年、2019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因子交互影响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各地区应着力于发挥乡村旅游资源要素集聚的推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聚焦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突出农村居民受益主体地位;强化政策引导与调控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楚雪莲 刘阳杰
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是一个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其组态影响研究对于转变当前研究的简单线性思维、深化推动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组态影响理论模型,以成都市典型乡村旅游地幸福村的农户为案例,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以揭示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效应机理。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受经济、社会、生态外因与内因的组态影响,单一因素难以构成影响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旅游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制度、社区治理和自然环境是组态路径中的6大核心影响因素。2)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路径包括4类正向驱动路径和3类负向抑制路径。同向组态路径彼此等价且条件间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异向组态路径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3)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多重并发路径的形成受旅游区位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管理启示,旨在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复杂组态思路和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虹 殷志扬
促进农业产业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研究阐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蕴;从明确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调控和产业配套政策等方面理顺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扶持机制建设思路;给出了创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经营模式,开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旅游产品和建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利益分配机制等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特色农业 乡村旅游 产业协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黎明
我国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涉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农村生活的各个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芳 曹海霞
当前,采取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策略是符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开放、创新、绿色等多个角度,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实现城市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最终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市带动农村 发展新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铁 刘健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小康化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实践这一重大战略,必须要以惠及“三农”为目标,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乡村旅游因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伟 张鹏飞 赵丽茹 申明哲 虞虎
[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促进乡村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有效把握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宏观态势。[方法]构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时空动态差异,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亚系统的权衡协同关系及权衡程度。[结果]2009—2019年京津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整体呈趋好性发展态势,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亚系统作用强度不均衡,趋势变动最为明显的是呈上升趋势的资源环境和呈下降趋势的发展成效,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变异系数逐渐缩小,空间格局由四周高中间低向中间高四周低演变;各维度对发展影响力差异显著,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为强等作用维度层,经济环境为中等作用维度层,社会环境为弱等作用强度层。绝大多数双因子的组合结果均优于单因子的作用强度,即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差异是多因子组合作用的结果。[结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系统相对协调,但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成效联系度不强,互动促进作用弱而独立性强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