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31)
- 2023(19667)
- 2022(16252)
- 2021(14837)
- 2020(12355)
- 2019(28126)
- 2018(27592)
- 2017(53009)
- 2016(28861)
- 2015(32030)
- 2014(31997)
- 2013(31284)
- 2012(28736)
- 2011(25756)
- 2010(25825)
- 2009(24074)
- 2008(23799)
- 2007(21242)
- 2006(18575)
- 2005(15915)
- 学科
- 济(118017)
- 经济(117888)
- 管理(83069)
- 业(82093)
- 企(64522)
- 企业(64522)
- 方法(52403)
- 数学(45708)
- 数学方法(45141)
- 农(41507)
- 财(32923)
- 中国(32640)
- 业经(28322)
- 农业(27280)
- 地方(24509)
- 学(23656)
- 制(22761)
- 贸(22174)
- 贸易(22165)
- 易(21558)
- 务(20686)
- 财务(20626)
- 财务管理(20580)
- 企业财务(19562)
- 银(18308)
- 银行(18247)
- 环境(17810)
- 理论(17475)
- 策(17339)
- 行(17287)
- 机构
- 学院(413806)
- 大学(409254)
- 济(166363)
- 经济(162795)
- 管理(159035)
- 研究(137949)
- 理学(137835)
- 理学院(136297)
- 管理学(133769)
- 管理学院(133017)
- 中国(103648)
- 科学(87378)
- 京(85059)
- 农(78803)
- 财(76981)
- 所(69426)
- 业大(65777)
- 中心(65065)
- 研究所(63385)
- 江(62334)
- 农业(61489)
- 财经(61373)
- 经(55781)
- 范(54157)
- 师范(53502)
- 北京(52268)
- 经济学(50955)
- 院(49873)
- 州(49430)
- 经济学院(46237)
- 基金
- 项目(284123)
- 科学(223786)
- 基金(207618)
- 研究(201238)
- 家(183364)
- 国家(181847)
- 科学基金(155897)
- 社会(129777)
- 社会科(122964)
- 社会科学(122932)
- 省(111963)
- 基金项目(110519)
- 自然(102805)
- 自然科(100473)
- 自然科学(100443)
- 自然科学基金(98623)
- 划(94310)
- 教育(91880)
- 资助(83925)
- 编号(80173)
- 重点(64306)
- 成果(63812)
- 部(61834)
- 发(61709)
- 创(58742)
- 课题(55326)
- 科研(55047)
- 创新(54952)
- 国家社会(54185)
- 计划(52888)
- 期刊
- 济(180941)
- 经济(180941)
- 研究(112819)
- 农(74926)
- 中国(74756)
- 学报(69269)
- 科学(63307)
- 财(59856)
- 管理(54865)
- 大学(52014)
- 农业(49844)
- 学学(49803)
- 融(38133)
- 金融(38133)
- 教育(35944)
- 技术(33602)
- 业经(33122)
- 财经(29322)
- 经济研究(28592)
- 问题(25804)
- 经(25198)
- 业(24714)
- 版(22088)
- 技术经济(19102)
- 统计(18995)
- 科技(18895)
- 商业(18776)
- 贸(18466)
- 资源(18405)
- 现代(18071)
共检索到594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侯兵 黄震方 徐海军
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三重视角入手,得出旅游影响是互为条件的复合体系的论断。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体现在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角色,由旅游开发引发的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包括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乡村经济发展的自觉需要是产生城市化问题的四重动力。针对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问题,提出合理规划、营造特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建构统一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平台等应对措施,以引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影响 乡村旅游地 城市化 调控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税伟 张启春 王山河
城市近郊呈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特点,重点运用城市化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瑗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静 胡露月
在重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开展实地调查,考察调查区内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将农户的生计策略分非旅型、兼旅型、旅兼型、专旅型4种,利用二元、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资本状况下农户如何选择乡村旅游参与策略。通过整理466份问卷数据,最终得出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分别是促使农户选择非旅型、兼旅型、旅兼型、专旅型生计资本的关键因素等。发展乡村旅游,应合理提升农户生计资本,促使农户选择乡村旅游生计策略,补贴农户经营乡村旅游启动资源,促进与监管并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芬 余纯 李治洋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微信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成为新的社会化媒介。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地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宣传,微信也凭借其高便捷性、高信任度以及高传播性成为乡村旅游地为游客提供实时信息并了解游客需求的天然营销平台。筛选出国内典型的8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在2015年通过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营销信息为研究内容,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微信营销在我国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情况及营销效果。结果发现:不同乡村旅游地在微信营销策略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大致分为形象积极型、收益积极型、互动关系型、外部机会型4种类型;同时国内乡村旅游地在微信营销的"硬"营销方面较为擅长,...
关键词:
内容分析 聚类分析 乡村旅游地 微信营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王昊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是由人、经济、社会、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空间性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志永 吴亚平
乡村旅游地家庭旅馆同质化经营不仅影响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区同样不利。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典型乡村旅游地家庭旅馆为样本,对家庭旅馆同质化经营的现状、同质化竞争的形成机制、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展开分析,并寻求化解乡村旅游地家庭旅馆经营同质化竞争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影 钟小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承担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中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得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适应性管理中存在特色旅游资源的探查滞后、人力资源组合不当致使乡村旅游衰落、物质与精神的协作发展尚未平衡及乡村旅游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存在延迟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大政府对特色资源勘查的扶持力度、打破常规性的人力资源简单组合模式、延续并创新物质与精神协作的旅游战略和健全乡村旅游风险管理的体系和制度的措施,促进生命周期理论与乡村旅游经济管理契合,以求真正推进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旅游地生命周期 乡村旅游经济 适应性管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永波 李同升
基于对西安市民的问卷调查,本文从游客心理感知评价角度入手,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地服务质量的评价,得出乡村旅游地开发的优选方案。样本抽样采用随机抽样中不放回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消费前问卷(pre-test)与消费后问卷(post-test)的方法;问卷设计采用了田野调查(fieldinvestigation)方法和景观评价中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发现:(1)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喜好评价有明显的"回归自然"情结;(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硬件设施服务能力评价较低。最后,总结得出如下优化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志军 徐飞雄
以长沙市3个代表性乡村旅游地为例,基于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和旅游地发展8个潜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机制假设结构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的结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目的地管理、旅游供给、旅游创新均对乡村旅游地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旅游支持因素、旅游需求、旅游供给间接影响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分别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目的地管理、旅游区位分别具有最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旅游需求总效应最大,目的地管理总效应最小。②二维影响因素中,核心吸引物、资源区位和交通区位、制度支持、旅游需求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供给结构、旅游营销创新等因子对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③驱动力的相互影响及主导驱动力阶段性转换推动乡村旅游地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苏金豹 陈庆
以社区居民的分享权、发展权、监督权及保护义务为理论基础,建立分享参与、发展参与、监督参与、保护参与为评价准则层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的主观权重和变异系数法的客观权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乡村旅游案例地(哈尔滨市道外区胜利村、帽儿山镇、阿城区振兴村)的社区居民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分享参与对乡村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3个案例地都处于中度参与状态,帽儿山镇的社区参与度高于其他2个案例地;(3)旅游地的资源禀赋、旅游发展阶段、经营管理和地理位置差异会影响社区参与度,社区居民的素质与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区参与度。最后,提出能够提升社区参与度的有效对策及措施,从社区参与角度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增收扶贫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志军 徐飞雄
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袁家村、上王村与茯茶小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旅游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3个潜变量,构建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Amos软件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0.868),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直接的正向影响(0.049),但其影响非常微弱,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间接效应(0.748)。(2)旅游发展的二维影响中,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的影响以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为主,以空间重构为辅,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主,以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辅。(3)乡村重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直接因素,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4)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机理符合DPSIR模型,通过乡村重构直接驱动和旅游发展间接驱动的“双轮驱动”,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组织”及正确的政府规划决策和宏观调控下的利益相关者协作的“他组织”的共同作用,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地沿着正确轨道全面重构和深度重构,最终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或强化的转型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秀美 郑言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角林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41803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5807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0.0016267hm2。将生态足迹效率引入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之中: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6949元/hm2,是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借助于退耕还林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损失和带来的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的提升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与本底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组态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一个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复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组态影响研究——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
乡村创意经济开发与乡村振兴:基于乡村旅游地的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地居民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政府信任的调节作用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开放的村落和被消费的乡村
主客共享视角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乡村旅游地生计路径演化过程与机理分析——以海口龙鳞村为例
基于拼装体理论重新思考乡村旅游地演化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其时空演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