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5)
- 2023(13176)
- 2022(11582)
- 2021(10961)
- 2020(9040)
- 2019(20735)
- 2018(20809)
- 2017(39933)
- 2016(21829)
- 2015(24704)
- 2014(24947)
- 2013(24709)
- 2012(22694)
- 2011(20328)
- 2010(20179)
- 2009(18468)
- 2008(17751)
- 2007(15461)
- 2006(13734)
- 2005(11649)
- 学科
- 济(89093)
- 经济(88997)
- 业(63019)
- 管理(54186)
- 农(51479)
- 企(41754)
- 企业(41754)
- 方法(37585)
- 农业(34290)
- 数学(31317)
- 数学方法(30954)
- 业经(25325)
- 中国(22381)
- 地方(21716)
- 财(18707)
- 学(18428)
- 制(15537)
- 理论(14945)
- 贸(14115)
- 贸易(14107)
- 发(14033)
- 易(13651)
- 和(13342)
- 环境(13244)
- 技术(13038)
- 农业经济(12884)
- 教育(12515)
- 策(12203)
- 体(11267)
- 银(11106)
- 机构
- 学院(307025)
- 大学(302815)
- 管理(123869)
- 济(116532)
- 经济(113781)
- 理学(107919)
- 理学院(106698)
- 管理学(104896)
- 管理学院(104349)
- 研究(100929)
- 中国(75325)
- 农(67793)
- 科学(65099)
- 京(64735)
- 业大(52632)
- 农业(51723)
- 所(50015)
- 财(49391)
- 中心(47334)
- 研究所(45794)
- 江(45662)
- 范(43821)
- 师范(43489)
- 北京(40197)
- 财经(39715)
- 州(37076)
- 经(36151)
- 院(35991)
- 师范大学(34848)
- 经济管理(34095)
- 基金
- 项目(214216)
- 科学(167812)
- 研究(160002)
- 基金(153403)
- 家(132883)
- 国家(131635)
- 科学基金(113002)
- 社会(99535)
- 社会科(93700)
- 社会科学(93674)
- 省(85576)
- 基金项目(83557)
- 自然(72831)
- 教育(71358)
- 自然科(71035)
- 自然科学(71022)
- 划(70589)
- 自然科学基金(69725)
- 编号(68350)
- 资助(61218)
- 成果(54299)
- 重点(47050)
- 发(46952)
- 部(46511)
- 课题(45401)
- 创(44033)
- 创新(40844)
- 科研(40368)
- 国家社会(39748)
- 人文(39379)
- 期刊
- 济(134927)
- 经济(134927)
- 研究(85219)
- 农(70432)
- 中国(59591)
- 学报(49310)
- 农业(48135)
- 科学(46908)
- 管理(39542)
- 大学(37929)
- 学学(35742)
- 财(34522)
- 教育(34454)
- 业经(28916)
- 技术(25619)
- 融(24932)
- 金融(24932)
- 业(22449)
- 问题(19378)
- 经济研究(17494)
- 图书(17472)
- 财经(17420)
- 版(17257)
- 资源(16448)
- 农业经济(15480)
- 科技(15370)
- 农村(15161)
- 村(15161)
- 经(14745)
- 业大(14345)
共检索到443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雷 李晓东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廖光萍
作为我国当前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乡村旅游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双重发展,但开发过程中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不甚理想,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本文在阐释农耕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与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成绩与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就其开发原则与发展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 传承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岩 王立人
本文从乡村文化的含义和四个层次分析入手,分析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说明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最后从文化观念和意识的强化、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注重乡村文化的多层次综合开发等方面探索了挖掘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怡净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芳芳
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乡村旅游开发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而在乡村旅游产业中融入农耕文化意识,有利于让群众全面认知当地乡村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传统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对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本文从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分析入手,提出了打造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农耕文化特色体系,构建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等路径,旨在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佩群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玉霞
新时代背景下,农耕文化应在继承中持续发展,应以文旅融合理念为指导,结合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不断发展,不断升华,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文章首先解析了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其次阐述了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最后探讨了文旅融合下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农耕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孟默涵 许爱萍 高俊杰 冯敏莹 赵婷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乐平 肖美娟 苏颖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旅游 传统文化重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晓霞 史珊 向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期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对于"记得住乡愁"的农耕文化尤为珍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现有旅游产品类型,而且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整合SWOT分析法与AHP法的基础上,利用专家意见、矢量、极坐标等方法,本文构建A'WOT战略模型;以位于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案例地,通过对其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因素估计强度、因素总力度、战略方位角、战略强度系数等的计算,构造战略四边形,绘制战略类型与战略强度图谱。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口县河鱼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选择实力开拓型战略类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华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利益主体复杂,随着乡村旅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因此,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宋锐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吴文智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了新浪博客中关于朱家角的2633篇博文,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将游客对朱家角的旅游感知形象划分为地理位置形象、旅游地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3种,其中旅游地类型形象涵盖词条数最多、频次最高,这表明朱家角作为江南古镇的类型形象强于朱家角的地理位置形象和地方性形象。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江南古镇的名称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在博文中,这也表明朱家角与其他江南古镇的竞争表现在类型形象上,而非表现为与某特定古镇的竞争。结合长尾理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朱家角旅游形象的感知呈现出"长尾"特征,同时在形象曲线的尾部出
关键词:
感知形象 文本挖掘 博客 长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鑫 杨新军 陈佳 吴文恒
为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论文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通过入户调查与访谈,构建能源消费-生计多样性模型对农户分类,基于用能多样性矩阵与效益评估法,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用能结构及其综合效益,继而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农户能源消费的主要生计资本因子,并总结农户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旅游经营与不参与旅游经营的两大类农户中,农户用能多样性水平随生计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而上升;2与非旅游经营户相比,旅游经营户商品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新型能源迅速推广,传统能源消费有所降低,能源消费模式向优质化和商品化发展;3不同类型农户用能综合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