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4)
- 2023(12143)
- 2022(10157)
- 2021(9364)
- 2020(7900)
- 2019(17823)
- 2018(17722)
- 2017(33804)
- 2016(17915)
- 2015(20641)
- 2014(20268)
- 2013(20226)
- 2012(18529)
- 2011(16970)
- 2010(17313)
- 2009(15902)
- 2008(15172)
- 2007(13698)
- 2006(12270)
- 2005(10346)
- 学科
- 济(78372)
- 经济(78302)
- 业(48882)
- 管理(45510)
- 企(35503)
- 企业(35503)
- 农(33388)
- 方法(33198)
- 数学(28411)
- 数学方法(27817)
- 农业(21954)
- 业经(20638)
- 地方(20580)
- 中国(19602)
- 学(17124)
- 财(14193)
- 制(13664)
- 理论(13001)
- 产业(12104)
- 技术(11220)
- 环境(11141)
- 贸(11088)
- 贸易(11079)
- 发(10946)
- 易(10641)
- 和(10468)
- 银(10104)
- 银行(10074)
- 融(10037)
- 金融(10033)
- 机构
- 学院(260620)
- 大学(254048)
- 管理(99083)
- 济(98841)
- 经济(96414)
- 研究(88858)
- 理学(85337)
- 理学院(84323)
- 管理学(82339)
- 管理学院(81892)
- 中国(66489)
- 科学(59418)
- 京(54824)
- 农(52718)
- 所(45097)
- 业大(43587)
- 中心(42306)
- 财(42239)
- 江(41463)
- 研究所(41441)
- 农业(40496)
- 范(36571)
- 师范(36113)
- 北京(33841)
- 州(33237)
- 财经(33131)
- 院(32410)
- 省(31816)
- 技术(29766)
- 经(29757)
- 基金
- 项目(181558)
- 科学(142408)
- 研究(129458)
- 基金(129420)
- 家(114316)
- 国家(113357)
- 科学基金(96831)
- 社会(80839)
- 省(76485)
- 社会科(76361)
- 社会科学(76343)
- 基金项目(68918)
- 自然(64358)
- 自然科(62773)
- 自然科学(62755)
- 划(62284)
- 自然科学基金(61603)
- 教育(58358)
- 资助(53566)
- 编号(53073)
- 发(41521)
- 重点(41280)
- 成果(41240)
- 课题(37675)
- 创(37610)
- 部(37446)
- 创新(35106)
- 计划(34887)
- 科研(34628)
- 国家社会(32531)
- 期刊
- 济(115737)
- 经济(115737)
- 研究(69059)
- 中国(54140)
- 农(52904)
- 学报(43707)
- 科学(42022)
- 农业(35682)
- 管理(34899)
- 大学(33203)
- 学学(31518)
- 财(30286)
- 教育(26712)
- 技术(25296)
- 业经(24215)
- 融(20558)
- 金融(20558)
- 业(17112)
- 经济研究(16946)
- 问题(15358)
- 财经(14567)
- 版(14365)
- 资源(14277)
- 统计(13644)
- 科技(13053)
- 经(12755)
- 策(12726)
- 业大(12654)
- 技术经济(12632)
- 商业(12025)
共检索到383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弓志刚 李亚楠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从共生的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链概念进行再认识,得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共生互利性、自组织性、共演化性、协同性等系统特征;在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模式演化阶段及其特征基础上,提出构建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3种途径:横向产业链共生——寻求共生合作组织、纵向产业链共生——链条一体化、乡村旅游价值链共生——文化共生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庆生 张行发 郭静
基于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利益主体共生模式以及旅游精准扶贫路径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泉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景区过度商业化、利益分配不公平、弱势群体发展权利无保障等突出性问题。村落利益主体之间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应为最佳合作模式。据此提出竹泉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应实现求同存异、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以及加强利益协调监管、加强社区管理自治、建立共生参与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等优化路径,解决竹泉村乡村旅游扶贫困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兰岳云 陈觉 胡超
浙江省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提升农村收入的重要策略。文章以浙江长兴县水口乡的旅游产业集群为案例,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径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经历了从自组织型到政府主导型,最终发展为多元协作型的转变。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集群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协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四种类型。在自组织型模式阶段,由行业协会负责决策和协调工作,这一阶段的治理机制尚未成熟,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随着治理模式向政府主导型转变,政府成为决策的主导者,行业协会则提供协助。在这一阶段,政府推动了协商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的变革,但激励机制的发展仍显不足。进入多元协作治理模式阶段,不仅引入了激励机制,还对协商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优化。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治理策略的重要性,以确保治理机制与集群发展需求相匹配,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集群治理模式 演化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震清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震清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晓英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春燕 刘在森 孙敏
[目的]从乡村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及村民参与等3个层面全面探讨全产业链模式对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查阅资料法,分析研究2012~2016年间我国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模式及其在旅游上的优势以及全产业链模式对我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2012~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营业收入及受益农民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增幅分别为425%、375%及213%,增幅巨大。全产业链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融合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实现全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推进该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升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村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改造自家住房结合当地特色兴建民宿,参与本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推动全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形式。[结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年接待游客量、营业额和受益农民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在乡村全域旅游中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对于旅游产业增值和产业融合、各环节无缝对接和旅游资源整合以及调整农村产业构造和优化产业升级、推动全民参与经营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值得进一步推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甜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正面临着消费旺盛、需求多元化以及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旅游核心竞争力已由景点竞争逐渐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发展全域旅游能够实现从封闭的自身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方式转变,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加大与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商贸、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打通上、下游产业,完善了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使其形成规模效应,能有效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
全产业链模式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衍庆
全产业链模式是我国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选择。这种模式的龙头是旅游产业链中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资源整合是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流通和区域合作,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春燕 刘在森 孙敏
[目的]从乡村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及村民参与等3个层面全面探讨全产业链模式对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查阅资料法,分析研究20122016年间我国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模式及其在旅游上的优势以及全产业链模式对我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2012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营业收入及受益农民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增幅分别为425%、375%及213%,增幅巨大。全产业链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融合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锹渝 吴舒妍 周庆 何柯稼
基于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以广东省梅州市雁上村为案例,对乡村红色研学旅游资源概况、利益主体共生模式以及研学产业扶贫路径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雁上村在推动乡村红色研学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研学价值意识缺失、社区参与度低、研学课堂形式单一等突出性问题,共生模式存在不稳定性和随机性。据此,提出雁上村红色研学旅游产业优化需促进红色文化价值觉醒、完善乡村配套产业建设、提高社区景区一体化水平、创新研学教育体制,以实现村落利益主体之间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解决雁上村乡村旅游扶贫困境。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乡村红色研学产业 雁上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红林
[目的]参考部分省市已出台的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确定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以交通、接待、餐饮、住宿、商业与娱乐、整体环境、后勤保障与综合管理等8个关键要素作为对旅游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选取山西省内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范例,将不同层次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区划分为5个档次,以逐级递增的等级标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级评价制定出了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等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结果]获得"五星级"旅游点3个、"四星级"旅游点10个、"三星级"旅游点7个,其中"五星级"旅游点为昔阳县大寨村生态农业园、阳城县皇城村、晋中市后沟村。[结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分级评价众多旅游点,又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山西省 评价标准 发展 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红林
[目的]参考部分省市已出台的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确定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以交通、接待、餐饮、住宿、商业与娱乐、整体环境、后勤保障与综合管理等8个关键要素作为对旅游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选取山西省内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范例,将不同层次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区划分为5个档次,以逐级递增的等级标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级评价制定出了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等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结果]获得"五星级"旅游点3个、"四星级"旅游点10个、"三星级"旅游点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山西省 评价标准 发展 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直接推进了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中,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放松身心的不二选择,乡村旅游也因此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山西省地理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红色革命氛围浓郁,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而且,山西省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急需降低煤矿产业的占比,增大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融入。近年来,山西省各地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资源。从全域旅游视角分析,目前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多个建议,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路径和优化布局。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山西省 乡村旅游 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