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54)
2023(3723)
2022(2914)
2021(2667)
2020(1889)
2019(4177)
2018(3872)
2017(7130)
2016(3744)
2015(3959)
2014(4151)
2013(4262)
2012(3985)
2011(3998)
2010(4134)
2009(4073)
2008(3751)
2007(3587)
2006(3372)
2005(2495)
作者
(11675)
(10207)
(9978)
(9455)
(6064)
(4963)
(4321)
(3756)
(3731)
(3563)
(3553)
(3428)
(3346)
(3056)
(3029)
(3024)
(2955)
(2786)
(2757)
(2705)
(2537)
(2441)
(2344)
(2319)
(2301)
(2298)
(2269)
(2146)
(2138)
(2074)
学科
(20939)
(18660)
经济(18645)
农业(14245)
(11528)
业经(8519)
农业经济(6760)
方法(5635)
中国(5631)
地方(5619)
管理(5480)
(5413)
发展(5024)
(5023)
收入(4912)
(4542)
农村(4525)
(4167)
建设(4064)
数学(3714)
数学方法(3690)
(3619)
企业(3619)
土地(3514)
经济建设(3491)
分配(3455)
工作(3262)
(3262)
(3245)
及其(3204)
机构
学院(63513)
大学(58261)
管理(23571)
(22365)
经济(21700)
研究(20909)
理学(20194)
理学院(19917)
管理学(19574)
管理学院(19432)
(16200)
中国(15542)
科学(13344)
(11843)
师范(11772)
(11617)
农业(11093)
(10263)
(10201)
中心(10106)
(10101)
业大(10094)
旅游(9982)
(9798)
(9759)
师范大学(9349)
研究所(8866)
(8411)
(8093)
财经(7717)
基金
项目(42553)
科学(34094)
研究(33160)
基金(30755)
(26283)
国家(25954)
社会(22898)
科学基金(22324)
社会科(21330)
社会科学(21325)
(18307)
基金项目(17219)
编号(14113)
(13985)
教育(13843)
自然(12638)
自然科(12276)
自然科学(12275)
自然科学基金(12044)
资助(11684)
(11163)
(11089)
成果(10972)
(9861)
课题(9616)
国家社会(9450)
发展(9230)
重点(9085)
(9080)
(8637)
期刊
(34791)
经济(34791)
(22455)
研究(15064)
农业(14267)
中国(12575)
科学(10903)
业经(10621)
学报(9337)
大学(7812)
学学(7664)
农业经济(7416)
农村(6855)
(6855)
(6495)
旅游(6495)
(6495)
(6028)
金融(6028)
(6014)
(5243)
学刊(5238)
旅游学(5234)
游学(5234)
(5104)
管理(5019)
教育(4872)
问题(4813)
农村经济(4725)
社会(4722)
共检索到91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林  李天宇  任以胜  符琳蓉  
“业态”概念为理解、阐述和研究乡村旅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学理基础,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口。该文通过阐述业态内涵,将业态引入到乡村旅游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业态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1)乡村旅游业态是指企业为适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乡村旅游经营形态,具有要素性、市场性、演进性、复合性等特征。2)乡村旅游业态主要包括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精品酒店,和露营地、风景道、传统村镇、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等多种业态类型。不同业态类型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主体、空间形态以及业态特征。3)乡村旅游业态演化是发展要素、市场需求、旅游企业、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乡村旅游业态演化的基础性、决定性、主体性和主导性等力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宗洪  詹贺凯  
乡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背景下得到了良好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过,乡村旅游在传统旅游观念影响下,仍存在经营内容同质化和发展模式老旧等问题。基于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升级旅游产品、培育新业态成为乡村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桠斐  
<正>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形式,不仅推动了农业、旅游业、商业、康养、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还促进了乡村旅游从单一产品向复合业态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还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海南省为例,当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黎苗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和地方特色不突出等原因,海南乡村旅游在知名度和特色方面仍存在短板。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传喜  唐代剑  
以浙江德清外籍人士投资经营的洋家乐旅游新业态为例,分析了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规模和空间分布、社会网络、运作模式以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德清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包括乡村民宿、度假村、庄园、俱乐部等多种类型,主要分布在环莫干山地区,表现出复制性比较强和根植性比较强两种不同的社会网络特征,在运作上则形成了具有族裔特色的"生态循环"商业运行模式。在洋家乐族裔经济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环境问题是推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机会是拉力,而族裔社会资本、区位交通、当地政策与社会文化是条件因素。研究可为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向坤  
《乡村旅游新业态研究》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4月出版,王昆欣、张苗萤合著。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旅游教育研究会会长,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王昆欣教授长期从事旅游教育与旅游科学研究工作,在旅游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10余项,在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上较为权威。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型乡村旅游营业形态已无法满足众多旅游者的需要。书中指出,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兆胤  王征兵  
“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收入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佳径之一。对于农民来说,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改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村城镇化;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增加农业产出,有利于农产品的就地销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烨  
本文运用中国2010年~2015年乡村旅游扶贫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应用DEAP2.1软件,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总体较高,但部分年份扶贫效率较低且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针对这种现状,应通过家庭自主经营模式、服务接待经营模式、产品共生营销模式、"合作社+"运营模式、入股分红经营模式等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村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的精准度,着力推进乡村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扶贫效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茂英   张镁琦   王龙杰   周永广  
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强调“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为引导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学理层面总结和提炼相关实践经验,能够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旅游学者的力量。为此,文章引入乡村经营性治理的概念,在阐述其内涵、论证其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相契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地产业经营和乡村治理实际,从多元行动主体的视角,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化了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并探索性地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共同富裕的载体,以统筹逻辑和组织化的路径参与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中;乡村文旅小微企业是共同富裕的个体,以运营逻辑和责任化的路径参与其中;本地村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以内生逻辑和公民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外来游客则是共同富裕的流体,以共创逻辑和内部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旅游地实现经营性治理最为深厚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来凝聚共识和高位推动,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性治理、助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文章还梳理了相关潜在研究议题,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学理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贫困地区脱贫,成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如何解决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出现的精准度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随后从空间作用机制、动力机制、受益机制三方面详细分析了这种模式如何更好地实现"带"的功能;最后从巩固景区的核心作用、强化景区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景村融合一体化发展、分层分目标带动贫困户、机制设计保障旅游扶贫五个方面,提出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视角。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颜文华  
乡村旅游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绿色发展内涵与本质进行了探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Matlab软件构建了乡村旅游景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乡村旅游景区绿色发展指数概念及绿色发展水平等级划分。运用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对河南洛阳栾川重渡沟风景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其处于接近绿色发展的水平,并提出了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肖佑兴  明庆忠  李松志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产业形式之一,不仅关系到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的正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是从内在机理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具体研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亚奇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旅游产业集聚的进程,旅游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基本机理,并以河南省南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机理主要是为了找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