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7)
- 2023(5730)
- 2022(4537)
- 2021(4201)
- 2020(3035)
- 2019(6575)
- 2018(6212)
- 2017(11211)
- 2016(6125)
- 2015(6574)
- 2014(6476)
- 2013(6127)
- 2012(5888)
- 2011(5256)
- 2010(5526)
- 2009(5024)
- 2008(4892)
- 2007(4395)
- 2006(3936)
- 2005(3117)
- 学科
- 济(23236)
- 经济(23207)
- 农(21588)
- 业(15493)
- 农业(14726)
- 管理(11376)
- 业经(10545)
- 中国(8512)
- 企(8420)
- 企业(8420)
- 地方(7904)
- 农业经济(6814)
- 方法(6756)
- 制(6609)
- 发(6347)
- 财(5645)
- 发展(5579)
- 展(5570)
- 收入(5245)
- 教育(5133)
- 理论(5102)
- 工作(4854)
- 数学(4780)
- 数学方法(4718)
- 村(4658)
- 农村(4635)
- 建设(4537)
- 体(4500)
- 产业(4078)
- 策(3981)
- 机构
- 学院(83705)
- 大学(79633)
- 济(29381)
- 管理(28599)
- 经济(28375)
- 研究(28020)
- 理学(24430)
- 理学院(24046)
- 管理学(23560)
- 管理学院(23385)
- 中国(20785)
- 农(17577)
- 京(16460)
- 科学(16341)
- 范(15026)
- 师范(14936)
- 中心(14085)
- 财(14058)
- 江(14017)
- 所(12315)
- 农业(12098)
- 业大(11967)
- 师范大学(11897)
- 州(11542)
- 研究所(10987)
- 财经(10778)
- 院(10259)
- 省(9971)
- 北京(9949)
- 经(9751)
- 基金
- 项目(57229)
- 研究(46690)
- 科学(45421)
- 基金(39941)
- 家(33822)
- 国家(33388)
- 社会(30844)
- 科学基金(28946)
- 社会科(28782)
- 社会科学(28777)
- 省(24053)
- 教育(21843)
- 基金项目(21744)
- 编号(20673)
- 划(19052)
- 成果(17386)
- 自然(15836)
- 自然科(15428)
- 自然科学(15427)
- 自然科学基金(15118)
- 课题(14791)
- 资助(13809)
- 发(13283)
- 重点(12985)
- 年(12798)
- 国家社会(12695)
- 部(12252)
- 农(11998)
- 性(11973)
- 创(11874)
共检索到128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贵州 曹海林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关键词:
公共文化 乡村文化治理 软治理 公共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海林 任贵州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琦 杨铭宇
乡村空间治理一直是农村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契机,尝试构建一个"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三维一体的乡村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Q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结论如下:(1)空间重塑、主体实践和文化势能的空间生产机制为乡村空间治理的资源重组、关系重构、价值重塑奠定了理论基础。(2)物质空间治理须坚持"人口-土地-产业"治理模式,治理的核心要点是通过资源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3)社会空间治理核心要点是关系重构,应注重培养民众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4)文化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点是价值重塑,文化应当从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中剥离出来,作为乡村治理的对象,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文化空间治理,维护民众文化权益,布局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志刚 章珂熔 彭澎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徐州市先行先试,于2019年起在江苏全省陆续推行。实施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有助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生态宜居环境,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江苏省邳州市为典型案例,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诠释的基础上,基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设计原则”,从自主治理角度提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五大关键因素;采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村组织、村民三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利益诉求及角色定位;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江苏实践给予系统解释的基础上,揭示其制度创新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德文
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达成,与基层政权拥有的治理空间密切相关。乡村治理空间的再造,指的是基层政权在履行国家治理职能、形塑国家治理合法性的过程中,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合法性源自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供给,有效性则源自于对乡村治理需求的有效回应。基于对W镇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乡村治理空间再造的路径包括:(1)在政策分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任务的多元化和有序性;(2)通过再造政策执行主体,建构独立而完备的、多元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3)政策工具多样化,为多管齐下的乡村治理策略提供条件。可见,一个富有弹性的乡村治理空间,并非是对原有治理体系的替代,而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开放性的制度选择空间。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加强新制度的供给,更要注重激活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理制度及策略。当务之急是,发现并激活有效治理策略,使之纳入制度化轨道。
关键词:
治理空间 治理有效性 乡村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凤萍 梁晨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黄凯洁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文明变革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明变革和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而祠堂是其中传统而典型的类型。论文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质性方法,探究当代祠堂空间的再生产及其映射的乡村文化治理方式。研究发现:(1)当代祠堂的再生产是嵌入在乡村文化治理的情境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视角为理解当代乡村祠堂的再生产提供了一种共时性的解释力;(2)当代祠堂主要通过空间、主体、实践与价值四位一体的方式实现空间再生产,四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3)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治理践行“以实化虚”,包括紧紧依托具体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治理载体、合理划分多元治理主体职责、使用经验性治理技术、强调乡村治理目标,以激发乡村文化治理内在活力与效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研究结果对中国乡村文明变革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超民 冯晓霞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慈溪市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十五分钟文化圈”为契机,通过资源重组、政企合作以及辐射带动等创新型举措,在乡村构建出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然而,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建设主体、文化精神、供给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文章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需围绕展示活态文化、凝聚文化精神、整合公共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由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平 周明星
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已然变化,如社会大流动导致的乡村人口结构变迁、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社会关系嬗变、乡村社会秩序转变为"礼""法"相容的共存图式等。乡村社会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如乡村社会共享价值断裂导致的社会治理精神断层,时空脱域与乡土脱嵌引起的社会治理参与困境,乡村精英大量流失引发的社会治理危机,现有治理方式在驱动乡村社会内源性发展上的乏力等。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可以从开展流动性治理,延展乡村社会治理空间;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凝聚乡村社会共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弥补精英治理缺陷;"外部推引"与"内源激活"结合,重构乡村振兴动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 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谢元海 刘涵滨
本文立足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以技术二重性为切入点,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系统分析。经研究,发展主义技术观下职业教育价值性的缺失与工具性的失范,是当前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化解这一困境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对此,职业教育应破除中立性的技术认知、化解技术异化,以走向“生活世界”为价值旨归。在具体实践路向上,职业教育应发挥“生活世界”的统整性,一是构建“自上而下”的现代技术下乡之路,主动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建立融合办学组织,推动协同发展;二是构建“自下而上”的传统文化技艺自觉之路,开发校本性课程,激活传统技艺的文化主体性、培养现代传承人,推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上下协同,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技术二重性 生活世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迪力努尔·阿力木
现代农业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融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顶层设计不健全,扶持补贴政策缺位,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位运行等现实症结,制约了现代农业长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超强引擎,以政策支持为根本保障,以金融投入为重要支撑,以国际农业发展经验为重要参考,更高效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能。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现实困囿 国际模式 实践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梁翠霞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布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赋予新内涵,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既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滋养,又能够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广东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广东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凝聚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在广东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乡村振兴 广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玮
文化产业集群可分为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以乡村为实践基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制造业+服务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两种模式。这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创意缺失、产业链较短和投融资不足等问题,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关键。借鉴准文化产业集群经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注意政府引导,建立行业中介和提倡技术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乡村实践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在市场维权意识中的自然结社和产业集群协作平台建构三个方面,促使乡村社会格局与文化建设发生
关键词:
特色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乡村文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