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1)
2023(9591)
2022(7825)
2021(7447)
2020(5942)
2019(13225)
2018(12984)
2017(24953)
2016(13499)
2015(14869)
2014(14507)
2013(14392)
2012(13451)
2011(12056)
2010(11898)
2009(10836)
2008(10674)
2007(9523)
2006(8401)
2005(7374)
作者
(37252)
(32419)
(31145)
(29829)
(19825)
(15475)
(14200)
(12219)
(12005)
(11211)
(10911)
(10692)
(10028)
(9822)
(9680)
(9624)
(9495)
(9096)
(8942)
(8934)
(7897)
(7818)
(7664)
(7437)
(7251)
(7088)
(7063)
(6984)
(6490)
(6442)
学科
(58251)
经济(58199)
(49970)
(41589)
农业(33365)
管理(28088)
(20043)
企业(20043)
方法(19627)
业经(19308)
数学(16708)
数学方法(16536)
地方(15016)
中国(14805)
农业经济(12738)
(11503)
(11459)
(11299)
(10667)
(9717)
农村(9693)
发展(9461)
(9453)
(8914)
贸易(8912)
(8741)
收入(8738)
(8699)
(8639)
土地(8382)
机构
学院(188559)
大学(180495)
(77216)
经济(75576)
管理(68737)
研究(65669)
理学(59872)
理学院(59147)
管理学(58106)
管理学院(57755)
(55506)
中国(50050)
农业(42130)
科学(40856)
(37352)
业大(36090)
(32941)
(31901)
中心(31796)
研究所(29989)
(29249)
(27066)
师范(26863)
农业大学(26221)
财经(25281)
(23759)
(23080)
(22884)
经济学(22697)
(22551)
基金
项目(130291)
科学(102530)
研究(98672)
基金(93163)
(81359)
国家(80486)
科学基金(68353)
社会(63663)
社会科(59713)
社会科学(59698)
(53701)
基金项目(50137)
(43189)
教育(43128)
自然(42238)
编号(41872)
自然科(41221)
自然科学(41213)
自然科学基金(40487)
资助(35914)
成果(32737)
(32332)
(30405)
重点(28908)
(28646)
课题(28085)
(27032)
(26666)
国家社会(26180)
创新(25098)
期刊
(94018)
经济(94018)
(62603)
研究(52716)
农业(42706)
中国(39373)
学报(31688)
科学(29867)
大学(25097)
学学(24079)
业经(23359)
(22847)
(19734)
金融(19734)
(19675)
管理(19536)
教育(19511)
农业经济(15126)
农村(14768)
(14768)
技术(14448)
问题(14058)
(13025)
经济研究(12424)
财经(11703)
世界(11189)
资源(10827)
经济问题(10372)
社会(10268)
业大(10205)
共检索到279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琦   姚江春   朱竑   姜浩   步兵  
乡村性是乡村生态、生产、生活景观的综合呈现,是构建乡村地方文化特质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文化景观作为特定乡村地域的文化景观类型成为乡村性的重要体现,其中的农民画作为极具乡村文化特质的地方性文化产品,是体现乡村性的地方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图形解构法、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实地调研广东惠州龙门农民画,分析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缘起与生产历程,如何成为承载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和文化标志,从自然环境、聚落环境、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表现了乡村面貌;但在过去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农民画正在从乡村地区逐渐退出,乡村性建构面临挑战。未来,要充分挖掘农民画的文化景观价值,加强对农民画的要素提炼、政策扶持和场景再造,促进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乡村特色生活方式的延续和乡村文化空间的保护,推动乡村性的重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世杰  刘明  刘洋  
通过探究农民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厘清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交互关系,对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积极现实意义。遗憾的是,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和教育功能欠缺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以农民画与乡村教育为例,梳理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时代背景、演变过程、表现形式及价值意义,提出加强制度保障、更新文化观念、发展文化产业、释放文化潜力的乡村文化教育传承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融通的内容体系,进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文杰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关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题,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无疑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化景观是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牌。如何让乡土文化为农村的振兴提供动力,让优秀、传统的乡村文化为农村文明的构建添加底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飞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腊  徐美  刘沛林  
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品味较高、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综合效益显著。按照外延性和内涵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专家打分、决策优选、RELEASE评价法等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提出合理布置景观形象、保持乡土特色、优化经营管理等措施;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指出应重点注意创新开发方式、加强农民资源保护意识培养等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键剑  范俊芳  
通过对湖南78家星级休闲农业园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调查,归纳出地文景观型、水域风光型、农业生产及物产型、古村聚落型、风土民俗型、生物景观型、气候气象景观型、园林景观型、名人文化型、宗教文化型等十类适于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域文化景观类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颖   陈佳樱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乡村文化景观的现实境遇堪忧,集中表现在传统建筑、街道的破坏,优良文化传统的消弭以及文化联结、治理体制的脱节等。乡村文化景观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体现,既包含物质形态的实体景观,也包含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重构一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景观治理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景观存续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认知研究,剖析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其产生原因,探究了乡村文化景观演进发展的路径,进一步通过厘清人地关系理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耦合机制,将环境教育用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路径。在文化景观保护的实践层面,将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实践,取代以往单纯的制度设计以及片面的保护手段,通过对表层物态实体、中层互动关系、深层社会机制三个层面的乡村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上进行更广泛的维度拓展,并将环境教育的宗旨、方法嵌入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在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职能中增加环境教育职能,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人性化保护,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键剑  
目前乡村景观存在诸如规划、建筑缺乏地方特色、乡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村落邻里活动空间缺失等问题.提出要维持完整的乡村自然景观特色,应根据当地地形分布合理布局,传承乡土文化特色,合理开发乡村资源,保护乡村的聚落空间,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依据土壤养分、降水量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平均经济产量对研究区域土壤资源的适宜性和作物土地适宜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运且具有 S-型特征函数的 B- 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以及 3个时期 6种主要斑块类型的面积及其斑块数作为标准训练样本的输入特征 ,建立了面向乡村景观规划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 ,从 9个随机方案中筛选出 3个优化、可行的景观规划方案。在优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提出必须考虑或遵循的几点原则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久西  邓劲松  王小明  骆成方  裘鑫灿  
利用Quickbird和ETM影像对浙江省绍兴县北部平原220 km2区域内50个村庄景观格局热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环境亮温与建筑、水体、草地、林地、绿地(草地+林地)5种地类斑块共45个景观指数间的数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各景观指数与环境亮温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众多景观指数可分为密度类指数、覆盖率类指数、形状指数、核心区规模指数、100 m缓冲区相关指数、其它指数6类,其中优势斑块和景观总体的密度类指数、覆盖率类指数是环境亮温的主要作用因子;有关建筑斑块及核心区景观总体规模的指数(建筑的覆盖率、块均面积、聚合度,核心区的总面积、总周长、总块均面积)与环境亮温为正相关关系,其它多为负相关,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花林,刘黎明,徐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景观美感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方浩俊  
~~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少军  
[目的]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诸多要素交融的系统性建设工程,涵盖多学科、涉及多领域。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的建设之中,对于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运用案例法,以安吉县为例,结合永嘉模式、高淳模式、江宁模式,分析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物、构筑物和铺装等景观要素的乡土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价值。[结果]总结阐述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要因地制宜,从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农耕文化、整治人居环境等方面,将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功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结论]传统乡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更加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