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4)
- 2023(6627)
- 2022(5300)
- 2021(4842)
- 2020(3695)
- 2019(8163)
- 2018(7687)
- 2017(14717)
- 2016(7563)
- 2015(8225)
- 2014(8196)
- 2013(7912)
- 2012(7450)
- 2011(6697)
- 2010(6727)
- 2009(6306)
- 2008(6014)
- 2007(5470)
- 2006(4811)
- 2005(3733)
- 学科
- 济(30386)
- 经济(30343)
- 业(25704)
- 农(23528)
- 管理(21077)
- 企(18046)
- 企业(18046)
- 农业(16063)
- 业经(12828)
- 中国(10390)
- 方法(10251)
- 财(9288)
- 制(8423)
- 地方(7824)
- 数学(7470)
- 数学方法(7406)
- 农业经济(6980)
- 发(6549)
- 体(5944)
- 收入(5894)
- 发展(5861)
- 展(5855)
- 策(5818)
- 学(5218)
- 理论(5124)
- 工作(5085)
- 产业(5084)
- 村(4972)
- 农村(4952)
- 银(4686)
- 机构
- 学院(110096)
- 大学(106856)
- 济(44146)
- 经济(43151)
- 管理(42483)
- 理学(37160)
- 理学院(36753)
- 管理学(36205)
- 管理学院(35976)
- 研究(34593)
- 中国(25894)
- 农(21600)
- 财(20934)
- 京(20828)
- 科学(19282)
- 中心(17085)
- 财经(16702)
- 江(16348)
- 业大(16063)
- 范(16057)
- 师范(15958)
- 农业(15429)
- 所(15427)
- 经(15254)
- 经济学(14023)
- 研究所(13856)
- 州(13088)
- 经济学院(12729)
- 师范大学(12648)
- 财经大学(12399)
- 基金
- 项目(76397)
- 科学(61753)
- 研究(60210)
- 基金(56173)
- 家(47692)
- 国家(47137)
- 社会(41662)
- 科学基金(41258)
- 社会科(39087)
- 社会科学(39079)
- 省(30303)
- 基金项目(29865)
- 教育(26745)
- 编号(24980)
- 划(24759)
- 自然(23549)
- 自然科(23025)
- 自然科学(23022)
- 自然科学基金(22603)
- 成果(21001)
- 资助(20336)
- 发(17571)
- 国家社会(17473)
- 部(17056)
- 重点(16981)
- 课题(16918)
- 制(16518)
- 创(16308)
- 性(15835)
- 人文(15483)
共检索到159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海燕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锦军 王凤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社会背景是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相对滞后的乡村发展。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战略不是相互冲突的,两者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乡村振兴的关键不是增加资源投入,而是要建立一个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相融相通的认知体系,构建一条与城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政策路径,因此需要系统审视城乡之间的人口、权益、产业和空间的互动和统筹问题。只有城乡真正实现有机互动,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持久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 互动 动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又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但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价值尚未充分显现等困难。为了更好地推动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对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
农业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 内生动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光勇
本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借鉴美国学者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认识论概念,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外"关系进行纯粹学理上的思考。作者认为,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要有"米提斯"的理念:谨守国家干预的界限;尊重地方特色和差异性,避免标准化;尊重地方性知识,激活和鼓励农民积极自主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激活乡村社会内生资源。要将国家整体规划和地方自主探索结合起来,兼顾政策的普遍化与地方的差异性,鼓励地方自主探索和大胆创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乡村发展和农民发展的关系;寻找乡村社会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将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富裕和社会的繁荣,在国家力量"整理"社会的进程中,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与乡村社会自治的互动模式,激活和培植乡村社会的"米提斯",培育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进而促进乡村治理走向有序和善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米提斯 内生资源 国家的视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解胜利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文化治理 耦合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何晓龙
让农村老龄人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时代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的基本要求。以农村老龄人日常生活方式为依据,精准识别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侧结构,益于推动其迈向“适老化”发展新阶段。农村低龄老人因镇域经济空间距离远近和负有家庭伦理责任,农村男女高龄老人因脱离家庭伦理责任和从事村庄传统文化活动不同,农村失能老龄人因选择养老模式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各不相同的特点,进而共同塑造了多元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侧结构。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由于供给分配不平衡、供给使用率相对较低、供给形式主义滋生、供给主体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配较为突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发展,亟需强化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原则,建立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激活村庄新乡贤老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功能,提高购买市场性老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灵活性,增加村财老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向东 石自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靠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要素的强有力支撑。当前,农业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质”基础大,但城乡人才双向自由流动壁垒亟须加快破除;农业农村投资总体保持增长,但资本回报在工农城乡间的“剪刀差”问题依旧突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应用成效明显,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数字鸿沟”仍需警惕。建议强化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制度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要素保障。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韦恒
<正>202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财政局累计安排衔接资金3.05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安排项目357个,主要用于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支出。通过项目建设,逐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实施乡村旅游项目,以产业带动农村发展,改善脱贫户家庭条件和解决了脱贫村群众生活生产困难等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小亚 刘金海
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在研究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基础上,发掘能够全面整合乡村内外生产要素的主体力量。其中身心俱在乡村的“中坚农民”在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关注的农民主体力量。在由表及里深入研究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缺失表现的基础上,要以增权赋能为指导思路,重塑“中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内外融合思路保障“中坚农民”发展权益,以上下联结激发“中坚农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建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慧莹
农民是乡村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然而关于农民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认识,大多数人情感亲切但视角遥远、整体清晰却细节模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民问题,并强调要积极培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关于农民群体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更加清晰。如2018年一号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同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杂居 文化资本 文化振兴 乡村治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婷婷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存续断层、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传承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强村战略为核心,坚持文化强村战略、经济强村战略、人才强村战略以及生态强村战略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铸造灵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丙宣 华逸婕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升乡村内生能力。基于激励结构与内生能力的分析框架,本文分析了赶超战略时期的乡村衰退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赶超战略中以GDP为中心的激励结构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和乡村内生能力的弱化,导致乡村衰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制度建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内生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虽然有时空差异,但是,应该从外生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转变,从经济发展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需要依赖乡村内生能力的提升和乡村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能力 资源禀赋结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萧子扬
随着2020"后脱贫时代"的到来,以"乡风文明"为关键旨趣的乡村文化振兴将占据重要地位,因而需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充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缓解"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文章基于"优势视角"和"优势治理"的理论逻辑,初步探讨了"制度优势何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要议题,以期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思想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