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96)
2023(4471)
2022(3380)
2021(3124)
2020(2182)
2019(4837)
2018(4507)
2017(7095)
2016(3621)
2015(3925)
2014(4075)
2013(4000)
2012(3931)
2011(3691)
2010(3912)
2009(3650)
2008(3376)
2007(3310)
2006(2959)
2005(2295)
作者
(10599)
(9061)
(8918)
(8423)
(5504)
(4231)
(4019)
(3475)
(3335)
(3176)
(3151)
(3012)
(2816)
(2730)
(2603)
(2592)
(2571)
(2446)
(2440)
(2386)
(2296)
(2172)
(2087)
(2067)
(2037)
(2012)
(1984)
(1886)
(1869)
(1825)
学科
(20753)
(17337)
经济(17320)
农业(14072)
(11322)
业经(9515)
中国(6930)
农业经济(6654)
地方(5822)
管理(5419)
(5389)
发展(5087)
(5077)
收入(4911)
(4675)
企业(4675)
(4626)
(4545)
农村(4526)
建设(4309)
方法(4301)
教育(4058)
工作(3838)
文化(3764)
(3732)
产业(3583)
经济建设(3501)
(3500)
土地(3453)
分配(3412)
机构
学院(58420)
大学(55043)
(21390)
经济(20715)
管理(19844)
研究(19273)
理学(16864)
理学院(16638)
管理学(16325)
管理学院(16193)
中国(14629)
(14622)
科学(10785)
(10757)
(10469)
师范(10432)
农业(9898)
(9806)
中心(9626)
(9548)
业大(8885)
(8578)
师范大学(8120)
研究所(7651)
(7643)
(7350)
财经(7308)
社会(6911)
(6643)
经济学(6620)
基金
项目(38154)
研究(32743)
科学(30090)
基金(26337)
社会(22423)
(21758)
国家(21397)
社会科(20755)
社会科学(20753)
科学基金(18170)
(16093)
编号(15031)
教育(14136)
基金项目(13647)
成果(13182)
(12431)
(10624)
课题(10235)
(9693)
(9649)
(9218)
国家社会(9190)
(8892)
资助(8823)
重点(8379)
发展(8371)
自然(8250)
(8222)
(8162)
规划(8139)
期刊
(33936)
经济(33936)
(21750)
研究(17201)
中国(15017)
农业(13748)
业经(9844)
教育(9233)
科学(9217)
学报(9116)
大学(8150)
学学(7722)
农业经济(7354)
农村(6937)
(6937)
(6807)
金融(6807)
(6430)
管理(5558)
(5455)
社会(5286)
社会科(4884)
社会科学(4884)
农村经济(4693)
问题(4492)
(3870)
技术(3799)
经济问题(3660)
经济研究(3556)
财经(3555)
共检索到91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丹淅  
农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由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政策系统碎片化、供需结构失衡等主要诱因,使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明显不足。新时代,以农为本积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联合体;以生为本着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闭合系统;以人为本稳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刘江  王舒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   陈芷怡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引领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然而,传统的文化兴村模式依赖的单一化路径往往容易陷入文化融入的在地化困境,强调优势互补的复合型路径也因缺乏可持续的动力而在实践中受到质疑。本文基于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以苏北马庄村的文化兴村史为考察对象,探究乡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研究认为,文化兴村是在地文化资本的培育创新与价值转化过程,隐含着在地文化从“对象”到“工具”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前后衔接的逻辑:一是结构聚合逻辑,即松散的在地文化通过结构性嵌入与整合来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打造乡村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秩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功能共振逻辑,即以在地文化资本为纽带,深度连接与赋能乡村人才、产业、组织、生态等治理要素,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从文化资本视角在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理论联结,提炼根植于中国文化兴村实践中的共同缔造模式,为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郭文娟  
演进韧性作为一种新型治理路径,对于引导乡村韧性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多个经历扰动后并有多年从逆境中振兴的案例,对其中政府、市场组织、乡村集体等不同主体主导的振兴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乡村集体主导的振兴方式比政府和市场资本主导的振兴方式更具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升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和城乡互动的扩展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振兴的演进韧性能力,更合乎价值理性,更有利于实现城乡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的良性互动,更容易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玉茹  刘金方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智慧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乡风文明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创新共享的乡村数字经济平台,营造绿色、低碳的数字农业生态,建设精准、科学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真正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实现特色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的普遍选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特色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并对实践路径作简单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骏   李长健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功用。乡村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更可作用于全面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制度突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加快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乡村竞争力,应从思路转变、路径改良、具体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相应提升,以期使乡村更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林  邹江  
文章从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三个角度探究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农业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搭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生态宜居的"软件"配套设计、乡村绿色金融供需环境改良、乡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协同四个方面切入构建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此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指引缺位、金融机构没有从产业链的角度创新形成绿色金融产品线、乡村绿色金融供需排斥共存等问题,供相关部门和"三农"主体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育红  梁家胜  
乡村振兴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石。本文对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内在联动逻辑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是农村"新生代"创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代际变迁激发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的强烈愿望和诉求;乡村振兴是城乡消费升级相互促进的"起搏器"。同时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联动面临着城乡居住发展环境差距过大,农村要素难"沉淀";农村集体行动能力大为降低,共同体观念弱化;流通空间网络分散,规模化整合任务艰巨等阻碍。文章建议应对县域农村要素进行全域盘点分类,构建新型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大支持农村"新生代"创新创业;加强农村基层集体产权治理,提高资源流通配置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