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3)
2023(7155)
2022(5631)
2021(5251)
2020(3895)
2019(8653)
2018(8292)
2017(15266)
2016(8535)
2015(9339)
2014(9560)
2013(9223)
2012(8812)
2011(8024)
2010(8293)
2009(7599)
2008(7319)
2007(6657)
2006(5778)
2005(4942)
作者
(23244)
(19629)
(19199)
(18228)
(12167)
(9337)
(8921)
(7508)
(7485)
(6920)
(6649)
(6626)
(6170)
(5968)
(5920)
(5834)
(5757)
(5578)
(5555)
(5397)
(4919)
(4703)
(4630)
(4615)
(4376)
(4364)
(4321)
(4207)
(4028)
(3937)
学科
(37278)
经济(37230)
(23856)
(19682)
农业(16444)
管理(16284)
地方(14227)
业经(12111)
中国(11491)
方法(11196)
(11090)
企业(11090)
数学(9041)
数学方法(8948)
(8012)
(7884)
(7650)
农业经济(7514)
地方经济(7266)
(6674)
金融(6672)
发展(6471)
(6456)
教育(6403)
理论(6372)
(6067)
收入(6054)
(5968)
银行(5959)
(5825)
机构
学院(118467)
大学(114701)
(45673)
经济(44408)
研究(41457)
管理(40574)
理学(34561)
理学院(34048)
管理学(33431)
管理学院(33173)
中国(32017)
科学(24345)
(23779)
(23279)
(21406)
(20306)
中心(20224)
师范(20172)
(19875)
(19501)
研究所(17892)
农业(16790)
业大(16414)
财经(16400)
师范大学(16158)
(15783)
(14900)
(14811)
北京(14696)
经济学(14467)
基金
项目(79657)
研究(64587)
科学(63099)
基金(55627)
(47198)
国家(46655)
社会(41785)
科学基金(39843)
社会科(39114)
社会科学(39108)
(32967)
教育(30031)
基金项目(29359)
编号(28185)
(26630)
成果(24108)
自然(21880)
自然科(21293)
自然科学(21288)
资助(20903)
自然科学基金(20881)
课题(20099)
(19487)
重点(18354)
(17587)
国家社会(17336)
(17112)
(16740)
(16637)
发展(16451)
期刊
(59468)
经济(59468)
研究(35635)
中国(29482)
(29089)
教育(21017)
农业(19209)
学报(16882)
科学(16364)
(14614)
大学(14064)
(13901)
金融(13901)
管理(13412)
学学(13032)
业经(12915)
技术(10458)
农业经济(8162)
农村(8033)
(8033)
财经(7872)
(7834)
问题(7778)
经济研究(7469)
(7392)
(6840)
职业(6748)
社会(6635)
图书(6578)
世界(6175)
共检索到184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汪圣   薄千智   王瑞雪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动力源泉。近数十年来,域外多国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进行了丰富实践,形成了文旅共生、文教共融、艺术乡建、空间营造、数字赋能等多元模式。尽管模式各异,不同国家的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仍有其共性经验,包括注重顶层设计、多元主体协同、彰显“地方”精神、培育文化人才、深化技术驱动等。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和域外经验,着重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行动者网络、深挖本土资源禀赋、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仁安  
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环境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区域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英国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英美农村区域规划有法律体系健全、支持力度较大、土地使用原则先进以及重视居民参与性等特征。最后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斌  
基于笔者实地调研及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税收减少。自1961年《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日本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先后采取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国情,统筹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以此调整相关的体制、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红根  宋成校  
本文以欧美典型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探讨其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法律约束、环境保护以及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发力等共性措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个性方案:德国"城乡等值化"、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俄罗斯"土地改革"等;同时,本文在深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借鉴国际乡村振兴措施与逻辑,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并提出中国应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绍华  李同同  谭多宁  
20世纪初叶,由黄炎培等人发起建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社团,不仅打开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还秉持"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等地开展了为期六年的乡村改进实验,取得突出成效;之后又在漕河泾创办了农学团,主要培养服务乡村建设的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理念和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可以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复转移"和建设"新农学校"三方面入手服务乡村振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鹏  刘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本文在回溯日本和韩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国乡村发展经验与教训,并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从顶层设计、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家恩  吴丹  刘坤  
乡村文化是促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内生动力,也是当前各地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与盲区。福建省屏南县在县域经济较为滞后和乡村普遍“空心化”的制约下,倡导乡村文化的新价值与新生活方式,以“乡村文创”激活以人为中心的各类要素,将偏远落后的“空心村”逐渐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创村”。基于上述县域经验,本文探讨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文创”对以人为中心的乡村要素回流的作用,并梳理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家恩  吴丹  刘坤  
乡村文化是促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内生动力,也是当前各地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与盲区。福建省屏南县在县域经济较为滞后和乡村普遍“空心化”的制约下,倡导乡村文化的新价值与新生活方式,以“乡村文创”激活以人为中心的各类要素,将偏远落后的“空心村”逐渐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创村”。基于上述县域经验,本文探讨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文创”对以人为中心的乡村要素回流的作用,并梳理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季风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日本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日本经验,并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到消除城乡差距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不断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现已成为世界上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目标;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保障权益,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城乡开放,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改善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收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的制度优势,本文提出了中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立法和顶层设计、完善以本地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机制创新、完善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机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银春  何淑微  曾斌丹  
空间商品化的实践是开发乡村多样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日本岐阜县的白川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进行空间商品化实践,并形成农产品供给空间、娱乐和旅游等消费供给空间、乡村居住空间以及乡村景观空间四种空间商品化的类型,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其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主要得益于独特资源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这为中国农村特别是村落型文化遗产地在把握特有旅游资源、构建地区品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城乡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道铉  田杨  
韩国新村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农村开发的成功案例。本文基于农村开发政策视角,结合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韩国新村事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及重要因素。政府、市场、村庄的交互作用,政府体系化的支农政策及激励机制,村庄指导者的领导力及村民的协同创新,韩国新村运动的这些经验启示可以为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镜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