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92)
- 2023(17514)
- 2022(15179)
- 2021(14079)
- 2020(11676)
- 2019(26689)
- 2018(26477)
- 2017(50664)
- 2016(27398)
- 2015(30917)
- 2014(30782)
- 2013(30087)
- 2012(27542)
- 2011(24623)
- 2010(24730)
- 2009(22839)
- 2008(22031)
- 2007(19435)
- 2006(17013)
- 2005(14690)
- 学科
- 济(107060)
- 经济(106903)
- 管理(80947)
- 业(77754)
- 企(63580)
- 企业(63580)
- 方法(48504)
- 数学(41483)
- 数学方法(40880)
- 农(37556)
- 财(30330)
- 中国(28911)
- 业经(27756)
- 农业(24835)
- 制(24698)
- 地方(22372)
- 学(22343)
- 理论(18703)
- 务(18260)
- 财务(18178)
- 财务管理(18133)
- 贸(17987)
- 贸易(17977)
- 易(17455)
- 银(17328)
- 银行(17287)
- 企业财务(17193)
- 和(17149)
- 环境(16992)
- 体(16616)
- 机构
- 大学(384071)
- 学院(383898)
- 管理(152922)
- 济(150335)
- 经济(146848)
- 理学(132581)
- 理学院(131113)
- 管理学(128718)
- 管理学院(128000)
- 研究(123545)
- 中国(92608)
- 京(80468)
- 科学(75686)
- 财(71736)
- 农(61678)
- 所(59792)
- 中心(58120)
- 江(57477)
- 财经(56841)
- 业大(56558)
- 研究所(54219)
- 范(52244)
- 师范(51808)
- 经(51585)
- 北京(50085)
- 农业(47045)
- 州(46180)
- 院(45196)
- 经济学(44995)
- 财经大学(42247)
- 基金
- 项目(265280)
- 科学(209626)
- 研究(197033)
- 基金(192653)
- 家(166251)
- 国家(164809)
- 科学基金(143061)
- 社会(124912)
- 社会科(118197)
- 社会科学(118170)
- 省(104114)
- 基金项目(102574)
- 自然(92106)
- 教育(91059)
- 自然科(89950)
- 自然科学(89928)
- 自然科学基金(88273)
- 划(86718)
- 编号(81405)
- 资助(78013)
- 成果(66095)
- 重点(58947)
- 部(58521)
- 发(56020)
- 课题(55589)
- 创(55044)
- 创新(51298)
- 制(51141)
- 国家社会(51044)
- 教育部(50725)
- 期刊
- 济(167872)
- 经济(167872)
- 研究(112683)
- 中国(74124)
- 农(59886)
- 学报(58927)
- 财(55507)
- 管理(55426)
- 科学(54731)
- 大学(46358)
- 教育(45443)
- 学学(43434)
- 农业(40110)
- 融(34203)
- 金融(34203)
- 技术(33677)
- 业经(29990)
- 财经(27524)
- 经济研究(24910)
- 经(23472)
- 问题(21958)
- 图书(20822)
- 版(19257)
- 理论(18365)
- 业(18232)
- 科技(18082)
- 技术经济(17434)
- 实践(16872)
- 践(16872)
- 现代(16787)
共检索到560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立豪 陈波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场景是解读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内在逻辑的重要切入点。乡村文化场景系统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多元主体环境和治理系统,其时空演化具有非线性、自组织与他组织、内外部动力共同驱动等重要特征。结合对湖南省岳阳市Z村发展实际的考察,乡村文化场景时空演化机制可以分为生活性进程、生产性进程与生态性进程。优化乡村文化场景演化秩序,可尝试从空间赋能着手,焕发乡村文化场景;重塑秩序,培育多元主体,激活乡村文化场景生活面向与生态面向。对乡村文化场景时空演化的理论分析,丰富和深化了文化场景理论与乡村演化研究,为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乡村 文化场景 时空演化 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关键词:
网格化 数字化 技术赋能 综合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超民 冯晓霞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慈溪市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十五分钟文化圈”为契机,通过资源重组、政企合作以及辐射带动等创新型举措,在乡村构建出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然而,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建设主体、文化精神、供给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文章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需围绕展示活态文化、凝聚文化精神、整合公共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由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秋菊
关于征地拆迁,法律关系主体是作为征地拆迁方的国家和作为被征地拆迁方的土地相关权利人,二者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征地拆迁中常涉及三类主体:农户、开发商和政府,由于开发商介入征地,征地拆迁中的补偿标准逐渐由政府规定标准转变为农户与开发商的协商标准。通过对开发商介入的征地拆迁模式的发生机制和实践后果展开分析,发现该模式训练了农民的谈判能力,被征地拆迁的农民正在成为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者,而调整措施的缺失将会导致这部分群体转化为土地食利者阶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彭科 王伟强 焦胜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晓龙
着力推动“形神”相融,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基本形成,但其“形散”乃至“神散”的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形神”相融,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新型供给机制。由乡村文艺自组织、村两委组织、村民小组村贤理事会和农民家庭等自主参与集合而成的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中,行政化供给错位为其创造发展空间,市场化供给缺位为其提供发展机遇,互助文化延续为其营造参与氛围,家庭代际连接为其赋予经济基础。农村“自主文化社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能够释放成本低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的“高福利”简约治理成效,除有公益性与市场性、乡土性与现代性、创新性与融合性、自主性与组织性等复合性内在特质的“硬支撑”外,还与乡村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软保障”密切相关。厘清农村“自主文化社会”这一新型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动态平衡,避免多中心、“形神”不融合供给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景婧 韩鹏杰
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空间 民俗 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高升 庄鸿 田贵良 缪岗辉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乡村人口充分整合乡村内外部资源,投入乡村生产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诸多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外生式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差,本文结合内生式发展理论,基于典型案例观察,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利益主体间的联结机制与经营机制,探寻出了一条有效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精英是联结政府、资本、农民的关键纽带,能有效激活内部资源、承接外部投入。内部发展原始动力为精英引领农民以乡村自组织为基础场域,抱团经营;外部联结政府与资本持续服务、促进生产,不断扩大合作网络、形成利益联结体;推动乡村产业在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规范统一的生产指导、多源稳定的供销服务下,实现环保高效生产、收益持续稳定,最终达成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