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1)
2023(14935)
2022(12248)
2021(10816)
2020(8926)
2019(20462)
2018(19936)
2017(37937)
2016(20303)
2015(22895)
2014(23264)
2013(23293)
2012(22071)
2011(20495)
2010(20935)
2009(20050)
2008(19886)
2007(18429)
2006(16613)
2005(15089)
作者
(61726)
(52164)
(51878)
(49755)
(32916)
(24894)
(23785)
(20173)
(19704)
(18569)
(17968)
(17342)
(16713)
(16419)
(16338)
(16210)
(15419)
(15145)
(15122)
(14994)
(13191)
(12725)
(12545)
(11888)
(11851)
(11750)
(11436)
(11433)
(10587)
(10307)
学科
(109370)
经济(109242)
管理(61134)
(60277)
(45631)
企业(45631)
方法(39831)
(35556)
数学(34388)
数学方法(34068)
业经(26744)
中国(26254)
(26227)
农业(24247)
地方(24093)
(22069)
(20656)
(16280)
银行(16254)
(16206)
金融(16202)
(15582)
(15448)
贸易(15442)
(15196)
(14911)
环境(14353)
(14321)
财务(14282)
财务管理(14241)
机构
大学(316094)
学院(315252)
(140553)
经济(137621)
管理(116864)
研究(109044)
理学(99668)
理学院(98547)
管理学(96899)
管理学院(96293)
中国(83499)
(66649)
(65393)
科学(63486)
(55035)
(54483)
财经(51839)
中心(50201)
研究所(49354)
(49345)
(46648)
经济学(45341)
业大(44503)
农业(41563)
(41380)
北京(41132)
师范(41030)
经济学院(40597)
(38561)
(38210)
基金
项目(200201)
科学(157459)
研究(148940)
基金(145441)
(125162)
国家(124048)
科学基金(106006)
社会(98267)
社会科(92938)
社会科学(92916)
(78235)
基金项目(76011)
教育(67706)
(64606)
自然(64008)
自然科(62489)
自然科学(62469)
自然科学基金(61361)
编号(60795)
资助(58648)
成果(51286)
重点(44995)
(44864)
(44359)
课题(41899)
国家社会(41477)
(41182)
(40929)
教育部(38892)
创新(38373)
期刊
(168574)
经济(168574)
研究(97829)
中国(64375)
(55003)
(52974)
学报(48472)
科学(44247)
管理(42741)
大学(37712)
农业(35798)
学学(35602)
(32195)
金融(32195)
教育(29935)
业经(27185)
财经(27105)
经济研究(26817)
技术(26761)
(23408)
问题(21823)
技术经济(17167)
(16467)
(16353)
统计(16099)
(16090)
世界(15149)
理论(15033)
图书(14434)
(14424)
共检索到486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静  纪阳阳  
文章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多维相对贫困和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经济的直接减贫作用显著,且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公平性、振兴乡村产业和优化资源配置三条路径发挥减贫作用,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减缓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在东部地区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公平性和乡村产业振兴分别只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潘海岚   黄秋妍  
中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乡村数字化发展为嵌入点,分析对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机理,结合实证方法剖析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差异表征与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乡村数字化可显著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13。(2)乡村数字化可通过提升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社会融入度减轻自身贫困程度,两者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6%和24%。(3)在未接受政府补助、贫困程度较高以及从事非林业生产的家庭中,数字减贫能发挥较大功效。(4)我国各地区农村贫困程度存在显著的省际空间自相关,乡村数字化发展会缓解本省份和临近省份的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文章从促进就业和融入度两方面揭示数字减贫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家庭是否进行林业生产活动等角度分析数字减贫的差异表征,丰富现有减贫研究方法与视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新思路。文章得出政策启示:培育农户新型职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广泛设立农村就业岗位,建设数字化社交平台,强调物质经济援助与激发自主能力并重;积极培育林区第三产业,加强林区设施建设与金融投入,促进贫困问题跨区域协作解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孙百才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留赟  白钦先  
中国绝对贫困虽已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本文全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理论上,数字经济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渠道,激发创业热情,利于缓解相对贫困;实证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相对贫困。主要结论如下:数字经济可以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从多维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在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强;增收、促进就业和激发创业是数字经济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作用机制。受教育程度、对未来的信心和幸福感可在数字经济的减贫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莹   郭磊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缓解相对贫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在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相对贫困缓解在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东北和西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较弱。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相对贫困缓解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未发生较大变化,反映研究结论较为可靠。对此,提出着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高地、纵深驱动各地区数字乡村均衡发展和构建相对贫困缓解长效机制的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合理制定相对贫困缓解政策法规,对于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新蜀  赵贤  董依婷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创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水平来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负面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邢芸  胡咏梅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后的长期任务,检验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实现缓解相对贫困,将为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保障普职分流以及发展中职教育提供重要依据。使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以此为依据,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基本假设,采用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中职教育的减贫程度,并探究中职教育经由能力减贫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不仅缓解相对贫困,而且对农业户籍群体的减贫效应更具优势,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职教育可以通过提升未来劳动者的混合能力而实现减贫,验证了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研究假设。由此,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未来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混合能力、职业技能型人才收入以及社会认可度,吸引包含农村生源在内的普通家庭学生更多选择职业教育。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基于是否有利于穷人,结合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困水平的变化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政策含义。本文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Lorenz曲线的基础上,利用贫困指示增长曲线的实证分析揭示,1985~2003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农村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对农村贫困变动的测度和分解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庆田  王欣宇  
构建财政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长效协同机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多维贫困指数,运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讨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具有耦合效应,且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异质性;第二,财政支持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适度的财政支持更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多维减贫效应;第三,财政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维度的贫困缓解存在异质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要继续发挥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促进作用。第二,建立并完善财政对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减贫的适度支持机制,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进程,动态调整财政支持力度。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持政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凤羽  冉陆荣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相对贫困治理,成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助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尚未可知。选取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减缓农村相对贫困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缓解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覆盖广度对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硬件条件;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供给广度;基于"三农"发展视角,营造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良好环境;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相对贫困中的风险规避能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胤默   王喆   张明  
本文采用2013-2021年TIMG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析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对缓解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一国贫困差距,降低贫困人口比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中高收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贫困差距,降低贫困人口比例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考虑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后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在减贫方面具有普惠性,无论是在老龄化高的国家还是老龄化低的国家都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包容性在数字经济减贫方面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