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04)
2023(18346)
2022(15044)
2021(13638)
2020(10914)
2019(24427)
2018(23901)
2017(45269)
2016(24382)
2015(26704)
2014(26442)
2013(26693)
2012(25137)
2011(22904)
2010(23464)
2009(22109)
2008(21969)
2007(19998)
2006(18358)
2005(16817)
作者
(74495)
(62879)
(62370)
(58681)
(39850)
(30019)
(27920)
(24301)
(23857)
(22315)
(21735)
(20637)
(20337)
(20204)
(19637)
(18980)
(18275)
(18108)
(18085)
(17970)
(15791)
(15704)
(15260)
(14549)
(14205)
(14099)
(13958)
(13845)
(12728)
(12433)
学科
(129320)
经济(129172)
(95396)
管理(76944)
(76127)
企业(76127)
(51577)
方法(44469)
业经(37856)
数学(35459)
数学方法(35206)
农业(34408)
中国(33356)
(31035)
地方(30454)
(22985)
(22320)
(20752)
贸易(20736)
技术(20317)
(20090)
(20002)
财务(19981)
财务管理(19957)
企业财务(18934)
(18599)
(18192)
(18157)
(17631)
银行(17577)
机构
学院(369108)
大学(362172)
(165901)
经济(162973)
管理(141213)
研究(131326)
理学(120704)
理学院(119352)
管理学(117693)
管理学院(116994)
中国(102612)
(79584)
科学(78814)
(76182)
(73118)
(67740)
农业(61263)
研究所(61144)
中心(59270)
业大(59229)
(58405)
财经(57414)
(52114)
经济学(51097)
北京(47701)
(46175)
(45940)
经济学院(45907)
师范(45636)
(45539)
基金
项目(239189)
科学(189366)
基金(174946)
研究(172854)
(153805)
国家(152328)
科学基金(130274)
社会(115718)
社会科(109527)
社会科学(109497)
(95153)
基金项目(92318)
自然(81705)
自然科(79842)
自然科学(79819)
自然科学基金(78455)
(78296)
教育(75428)
资助(69503)
编号(67866)
(57329)
成果(53959)
重点(53684)
(52271)
(51742)
(49047)
国家社会(48943)
创新(47778)
课题(46721)
发展(46085)
期刊
(201772)
经济(201772)
研究(110557)
(80127)
中国(77039)
学报(59881)
科学(56918)
(56825)
管理(55150)
农业(53841)
大学(45633)
学学(43897)
(38320)
金融(38320)
业经(37117)
技术(31648)
经济研究(31293)
教育(29421)
财经(29321)
(28113)
问题(26629)
(25477)
技术经济(21901)
世界(20917)
(19360)
(18974)
商业(18326)
现代(17708)
经济问题(17409)
统计(17280)
共检索到574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方振   李谷成   音永欣   刘鹏凌  
为了解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概况并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影响。依据乡村数字经济的概念,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产业数字化2个维度构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差异进行了探析,系统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且发展趋于失衡;2)乡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农业TFP增长;3)农业TFP增长分解指标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善农业技术效率来实现;4)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农业TFP增长;5)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TFP增长越高的地区,乡村数字经济促进农业TFP增长的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地区间农业TFP增长差异。本研究可为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其经济影响的评估和乡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春豪   蒋兴红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三农”发展的基础环境发生变革,为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中国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乡村数字化对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乡村数字化对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数字化主要通过提升农产品流通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推动技术效率增长的路径,实现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乡村数字化对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影响路径与全国一致;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化对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抑制影响,主要原因是乡村数字化制约了农产品流通业技术进步。因此,加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加快乡村农产品流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乡村数字技能培育体系,是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瑾  张金星  
为揭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察其时序变化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农业数字化的综合系统和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数字化应用子系统发展潜力最大。从时间演变序列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逐年增大,但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却在不断缩小。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区位分布总体呈“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空间形态呈明显“高—低”集聚特征,三大区域空间集聚形态同全国保持一致。据此,应挖掘各区域农业数字化应用潜能、发挥各区域“先富带动后富”效应、激发各区域协同转型升级动能,以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高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瑾  张金星  
为揭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察其时序变化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农业数字化的综合系统和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数字化应用子系统发展潜力最大。从时间演变序列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逐年增大,但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却在不断缩小。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区位分布总体呈“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空间形态呈明显“高—低”集聚特征,三大区域空间集聚形态同全国保持一致。据此,应挖掘各区域农业数字化应用潜能、发挥各区域“先富带动后富”效应、激发各区域协同转型升级动能,以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高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资程  于小兵  吴雪婧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东部地区相对强势,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源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农村消费水平也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同时也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省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尹朝静  李谷成  范丽霞  高雪  
本文在对1986~2012年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科技存量的时间演变,并利用FGLS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进而系统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主要靠农业技术进步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新世纪以来农业科研投入增速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呈扩大趋势;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而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杨浩然  刘悦  刘合光  
文章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出增长贡献率作为衡量指标,比较了中美两国农业部门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水平。分析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出增长贡献率低于美国,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取代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成为农业部门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之间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定祥  彭政钦  李伶俐  
本文以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从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权重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以及空间关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明显差异;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过程、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且融合发展的过程维度的指数值增速最大;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区域内大部分省份之间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减弱;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部分年份才有所表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