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66)
- 2023(19577)
- 2022(16688)
- 2021(15315)
- 2020(12911)
- 2019(29426)
- 2018(29055)
- 2017(55846)
- 2016(30476)
- 2015(34428)
- 2014(34505)
- 2013(33895)
- 2012(31581)
- 2011(28224)
- 2010(28299)
- 2009(26178)
- 2008(25919)
- 2007(23153)
- 2006(20147)
- 2005(17344)
- 学科
- 济(126254)
- 经济(126113)
- 管理(90358)
- 业(89849)
- 企(72402)
- 企业(72402)
- 方法(59408)
- 数学(52141)
- 数学方法(51492)
- 农(42521)
- 财(36490)
- 业经(31720)
- 中国(31589)
- 农业(28277)
- 学(27258)
- 地方(26299)
- 务(24157)
- 财务(24078)
- 财务管理(24018)
- 制(23041)
- 企业财务(22858)
- 贸(21682)
- 贸易(21672)
- 易(20991)
- 理论(19431)
- 环境(18596)
- 和(18474)
- 银(18425)
- 银行(18363)
- 技术(18134)
- 机构
- 学院(437169)
- 大学(436754)
- 管理(173497)
- 济(171556)
- 经济(167672)
- 理学(151048)
- 理学院(149387)
- 管理学(146618)
- 管理学院(145840)
- 研究(141505)
- 中国(105671)
- 京(91098)
- 科学(89793)
- 财(80299)
- 农(77350)
- 所(70745)
- 业大(68150)
- 中心(66761)
- 江(65069)
- 研究所(64528)
- 财经(64189)
- 农业(59707)
- 经(58298)
- 范(57595)
- 师范(57009)
- 北京(56571)
- 州(52318)
- 经济学(51711)
- 院(51287)
- 财经大学(47586)
- 基金
- 项目(302162)
- 科学(237136)
- 基金(219126)
- 研究(218467)
- 家(190777)
- 国家(189152)
- 科学基金(162955)
- 社会(137822)
- 社会科(130344)
- 社会科学(130309)
- 省(119886)
- 基金项目(116398)
- 自然(106682)
- 自然科(104195)
- 自然科学(104165)
- 自然科学基金(102284)
- 教育(100501)
- 划(99461)
- 资助(90060)
- 编号(89693)
- 成果(72028)
- 重点(67424)
- 部(66191)
- 发(63713)
- 创(62005)
- 课题(61168)
- 科研(58066)
- 创新(57884)
- 教育部(56604)
- 国家社会(56349)
- 期刊
- 济(185481)
- 经济(185481)
- 研究(121602)
- 中国(79779)
- 农(73363)
- 学报(72575)
- 科学(64969)
- 财(64106)
- 管理(59267)
- 大学(55012)
- 学学(51983)
- 农业(49603)
- 教育(44406)
- 技术(37514)
- 融(37017)
- 金融(37017)
- 业经(33412)
- 财经(30834)
- 经济研究(28312)
- 经(26190)
- 问题(24735)
- 业(23588)
- 版(23097)
- 图书(22982)
- 技术经济(21043)
- 统计(20956)
- 理论(20607)
- 科技(20444)
- 资源(19344)
- 策(19293)
共检索到628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姬超
基于21个省846个村4625个村民的随机抽样调研和总体评估表明,中国村务监督组织整体上已覆盖全国农村,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村务公开制度基本确立,但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监督力量有待整合,违规现象广泛存在,不同类型村庄的村务监督效果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村务监督组织外生于村庄社会和经济发展体系,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建构导致适应性问题;监督主体参与能力受限,监督意识不强;信息不对称,村干部强势主导村务监督体系;制度滞后,依法治村难度大;治理失序,基层政府不能有效应对村庄事务。村务监督机制的优化路径主要在于加强村治顶层设计,扩大村务监督主体范围,拓宽监督参与渠道,保障并激励村民的主动参与,最终实现不同类型村庄治理的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姬超
基于21个省846个村4625个村民的随机抽样调研和总体评估表明,中国村务监督组织整体上已覆盖全国农村,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村务公开制度基本确立,但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监督力量有待整合,违规现象广泛存在,不同类型村庄的村务监督效果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村务监督组织外生于村庄社会和经济发展体系,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建构导致适应性问题;监督主体参与能力受限,监督意识不强;信息不对称,村干部强势主导村务监督体系;制度滞后,依法治村难度大;治理失序,基层政府不能有效应对村庄事务。村务监督机制的优化路径主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周强
运用全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数据库的957个样本,实证研究乡村社会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影响,结果表明:72.2%的受访者对村中大部分人表示信任,对村中大部分人越是信任,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热情越高;村民对自己家人、亲戚和好朋友的特殊信任比率明显高于对陌生人、生意伙伴、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信任,而普遍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特殊信任不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民族、年龄、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年收入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陆渊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环境—个体认知—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将村民政治参与行为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以及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并以CSS2017年和2019年调研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项Logit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政治效能感视角,分析网络使用类型与村民政治参与行为间的因果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村民使用网络社会导向还是娱乐导向的功能均能显著提升其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中介检验分析发现,政治效能感在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村民数字素养的培训与提升,同时加强党员等政治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有效建立网络道德引领和法律保障机制,以此有效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网络使用 政治效能感 政治参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军
当前村民参与村务治理,存在参与能力不足、行使村级组织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现有村级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需要村级组织转变治理理念,推进依法治村,实施智能化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农村 村民 村务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超 孟庆国 郗希
文章利用大样本调查数据,对乡村建设状况、农户对乡村建设的评价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村组织建设取得较大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农户对道路交通、生活条件的改善程度、生活购物的便利程度、人居环境满意程度、公共设施完善程度的评价较高,而对农村信息服务、社会文化生活、村里风气、社会治安、自然环境、村民关系建设和村组织做事满意度较低;家庭外出务工人口多、收入较高的农户和年龄较大、当过村干部的农户对乡村建设的综合满意度高,村庄位于东部地区的农户对村庄建设评价低于中西部地区农户,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建设评价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影响因素 评价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吴睿 茂路 王德祥
本文基于2009年湖北省93个市、县、区以及其中397个镇、乡、街道办事处的基层数据,从乡镇财政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利用截面数据模型考察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发展与农村民生建设的关系。研究发现:(1)乡镇财政发展总体上与其对发展各项农村民生事务的促进作用正相关;(2)乡镇财政发展能力的各测度指标对农村民生建设的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乡镇财政收入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乡镇财政的内源性发展方式总体上比外源性发展方式对农村民生建设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和强劲。这些发现对如何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民生建设的内源性动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郎友兴 万莼
浙江省象山县围绕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历经十年多探索实践,形成并逐步完善了一种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决策与监督的"村民说事"制度,探索出一个更有效的村级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的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村民说事"制度经历了分散式和探索式的自发构建、系统化与集成化的制度优化以及提升三个阶段。本文从一个整合性的制度主义框架分析该制度形成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制度运行与维系的三个机制及其对制度转型实践的贡献。
关键词:
村民说事 乡村治理 制度演化 象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其发 郭淑华
[目的]探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提升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的综合影响,明晰村民参与行为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可持续以相对较低成本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方法]基于社会资本与政府规制整合视角,收集云南省278位村民的调研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采用Process插件检验政府规制在社会资本影响村民参与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1)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2)道德责任感与群体认同感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并在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均起部分正向中介作用;(3)政府规制在村民社会资本与其参与行为之间部分起调节作用。其中,激励型规制起负向调节作用,存在对社会资本的挤占效应;而约束型规制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提升村民社会资本、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群体认同感,减少激励型政策的挤占效应并慎用约束型政策,引导村民逐步实现自治,从而提升村民参与行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何志强
春节长假期间,北京的电视媒体播报了海淀区北坞村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造的新闻。一位老太太握着前去该村调研的市委书记刘淇的手,大声地说:"我是快90岁的人了,不知道我这辈子还能不能住上楼房啊!"刘淇说:"能,这个愿望肯定能实现。"后来得知,这个老太太是北坞村87岁的老党员张淑清。张大妈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每月有1000余元的退休金和生活补助。而那天市委书记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合平 王卫东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在民主的基础上自主处理集体事务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自治,它是村民所应该享有的一种固有权利。我国的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市民社会学说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法理 市民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户参与数字金融的行为意愿与行为响应——基于湖南省676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
制度规则影响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192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调查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
化解乡村债务的有益尝试——湖南省常德市考察
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研究——基于湖南省9个城市农村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
农户林改配套政策主观价值判断对生产经营决策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南省50个村500户农户的实证研究
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子
秘术与乡村社会底线秩序的构建——以湖南省李村为例